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寂寞的“木刻楞”
2021-03-05 10:31:23 孙振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寂寞的“木刻楞”》选自第三辑“生活百态”。
我对“木刻楞”的想象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碰到了一位老师,他北师大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满洲里当了十多年中学教师,提到这个城市,他首先说的就是“木刻楞”。这是一种俄式建筑,用大圆木垒起来的房子,冬暖夏凉,满洲里满大街都是这种房子,让这个小城充满了异国情调。
这个神奇的口岸城市,它的“木刻楞”建筑,一直让我神往。今年初秋,终于有机会来到了满洲里。
满洲里目前可能仍然是中国最有异国情调的一个城市,也是国际化水平很高的城市,至少,这里的外国人特别多。在满洲里的街道上,到处可见俄罗斯人,到处可见俄文招牌和广告。这里的商家几乎都会俄语,如果不能说几句,生意恐怕做不下去。那天我在餐馆吃饭,付账的时候,服务员下意识地对我说了一通俄语,让我摸不着头脑,恍惚之间,会感觉是不是到了俄罗斯?
只是,现在满洲里的异国情调不再是“木刻楞”,而是满大街的“欧陆风格”。城市的主要街道都是五颜六色的欧式建筑,显然,这是一种有意的营造。眼前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街景,和我过去关于宁静的边境小城,关于“木刻楞”想象相距甚远。于是马上翻开书来,查查哪里可以看到“木刻楞”。
满洲里虽然繁华热闹,但城市仍然不大,它主要有五条纵向的街道,分别是一道(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五道;然后,有几条横向的马路与这五个道交织,其中“中苏路”是最中心的商业街,也是步行街。书上说,头道街和二道街上,还保留了一些“木刻楞”,好在城市不大,马上出发寻找,很快就发现了它的踪迹。
“木刻楞”真的是很有特点,它非常适合这个城市的尺度和感觉。“木刻楞”一般选用大块石料做房屋的基础,中间用粗长圆木叠起,四周有的用长条木板钉成墙壁,涂成黄色;上部的房檐、门檐、窗檐的边缘部位则涂成绿色,房顶是红色,在绿树环绕中既非常显眼,又简单素雅,和四周的环境能融在一起。据说木刻楞的传统方法是垫苔藓,有了苔藓压在底下,尽管冬天零下30℃到40℃,等于是水泥夹在隔缝里一样,冬天非常暖和,而夏天又非常凉快。
满洲里现有的“木刻楞”屈指可数,除了中苏路靠近闹市区的两幢木刻楞改做了旅馆,收拾得还比较整齐;在头道街比较偏的地方,那几幢木刻楞已经显得相当地老旧了。这几幢房子应该也住得有人,外墙上也挂了牌子“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洲里俄式建筑群”,但是,它的门窗凋敝,破败不堪,有一幢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修理自行车”;另一幢则在房屋边堆满了收来的垃圾。
与闹市区的“欧陆风格”相比,“木刻楞”见证了这个城市,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俄关系……可以说,“木刻楞”的历史,就是满洲里的城市史,从清末俄国人建“东清铁路”开始,就开始带来“木刻楞”后来,沿铁路线都有建设,其中以满洲里最为集中。听说,有规划部门正在考虑利用“木刻楞”的建筑样式新造一条商业街,如果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拆了真正的宝贝,建了一大批没有多少文化价值的楼房,真是让人感慨唏嘘!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