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新:关于水墨与时空关系问题之思考——莳庐先生之四维水墨理论
2021-03-12 10:13:33 吴士新
以“水墨”为名,将之作为研究对象,有拆解以“国画”为藩篱而建立地域性、民族性之文化传统,探究水墨作为一种媒介之于现代绘画之种种意义,以此对东西画论基础梳理、比较,生成富有创新性之艺术创作观念论——四维水墨理论,确是富有挑战性之工作。时空问题一直乃绘画史上重要之课题。作为一名艺术家,莳庐先生在梳理、研究这一重大绘画理论问题过程中,秉科学、理性之则,勇破固化之绘画观念,另辟蹊径,激活了水墨之精神传统。
“时间”与“空间”为不同之二概念。空间乃由三个维度即长度、宽度、深度构成。而时间乃物质之运动、变化之持续性、顺序性之表现。但在哲学上,空间和时间乃可以互换之,空间即时间,时间亦空间。一切事物为时间与空间之合结果,绘画亦不例外。换句话说,何种绘画表现之对象、材质、媒介皆处于特定时空结构之中。一般人认为,绘画为空间艺术,继而倾力于绘画虚拟空间呈现之物质媒介感知,而时间之因被略。某件绘画作品,尽管以空间媒介之形态显现,却乃艺术家劳作过程之产物、时间之产物。仅时空而言,它们并非某一纯粹而抽象之存在,其包含在事物之变化与发展之中,以示自在。由此,对绘画之本质之把握亦乃对时空问题之探究。
中国文化中强调之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四时(春、夏、秋、冬)说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被有机地进行转换,成为一种与西画空间理论相对之创新。中国文化中用“六合”之概念来指代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揭示出宇宙万物相互关联之要结。然而,在艺术中,时间和空间都乃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之,其于绘画之呈现有先后之序。例如西方古典绘画注重空间上真实性,在西方被称为虚幻术之焦点透视、缩短法等运用到画面视觉空间之营造之中,错觉被巧妙地用来艺术创作。而这种三维之空间意识,直到立体主义之出现才被打破。立体主义将画纸本身作为绘画空间之起始点、着眼点,并分平面立体主义、拼贴立体主义等。抽象主义绘画之出现让绘画重归平面之起点。如现代画家之宣称,绘画无非乃颜料在画布上覆盖。这一动作乃时与空之合。冷抽象将时间之题隐藏,凸显空间形式,而热抽象却将时间凸显,将空间之题隐匿。
莳庐先生之四维水墨理论为内力与外力之合之果。就内力而言,中国画学传统以《易》之三坟作为理论基础,强化了天、地、人、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时空意义,并赋予绘画以人格意义。显然,这已超出西画借助缩短法、透视法之三维空间之观念。就外力而言,中国绘画之散点透视,与阴阳法结合,迥异于西画。与西画遵视窗之则,观看点在画外,中国画家遵循了二元对立相生之法,观看点既在画之内,又在画之部,而此法在西方直到塞尚才被发现、使用。
如我们视空间之三维为某一定量,那么作为第四维度之之时间却乃一个变量。它乃对三维这一定量之校正、充实。对于莳庐先生而言,三维之中定量之准确性、真实性取决于时间这一变量。水墨、色彩乃流动之,正如笔触与画面之摩擦产生之线条一样,它们终究乃物质在时空之中之碰撞、流淌、融合、承接、生长,它们也终究乃时间与空间结合。如果我们将这些物质看作乃时空之中正在形成之物之话,那么物质终究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之物质与人类之记忆、经验相遇,成为唤醒大脑情感之某种媒介,这才乃艺术创作之本质意义。
实践出真知。莳庐先生四维水墨理论之创立,缘于他长期浸淫于雕塑、水墨创作之所感、所知、所思。莳庐先生提出于“笔墨本相” “思维水墨”概念下,对水墨之时空之表现途径、方法,到画面之结构、形式,一步一步逐渐形成了“叠渗+裁、拼”之一套绘制方法和解构、重构、并置拼贴之画面形式,增强了四维水墨理论可操作性。在莳庐先生看来,艺术创作应秉承既要放开手脚、创新突破,又要秉持文化传承之精神。创新必定建立在传统文化根脉之上才可牢固,与片面强调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之流行艺术存根本之别。无论如何,在变革发展,强调传统文化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今况下,莳庐先生提出之四维水墨观念更显示出其时代之价值。
吴士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21.1.20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