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陈曦:30年间“规则之外”的艺术探索
2021-03-15 14:09:54 王璐
开幕式现场
3月13日,“规则之外”陈曦个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举办,现场用其1990-2020年间创作的91件绘画、雕塑、装置等作品,呈现了陈曦30年的艺术历程及创作脉络。
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春辰对雅昌艺术网介绍,展览从艺术家的角度思考时代社会生活与当代艺术潮流的关系。陈曦30年间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她的影子记忆,从90年代的叙事性描述,到现在的象征性绘画,能够看到艺术的发展,也记录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理解艺术家能做什么。
金鸡湖美术馆内不规则的展区与展览主题“规则之外”契合,而在艺术史学家尹吉男来看,“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规则之外做畅想。”
艺术家陈曦
陈曦向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捐赠作品
陈曦的“规则之外”是敢于不断尝试和突破原有艺术的禁锢,一直处于不断颠覆结构,自我创作风格的活跃状态,使之作品越来越自由。就像陈曦说的,“30余年的创作经历,我时时能察觉到自己的大胆和随性,就像总有人说我的意识风格变化无常,但我庆幸自己始终保持了这样一种无谓的艺术激情以及不断往前走的姿态。”
艺术史学家批评家吕澎认为,通过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经历,展览比较完整的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在艺术教育、艺术史的写作中,提供了资料和证据。
展厅现场
为什么选择陈曦,王春辰谈到了艺术家的“自我构建”。王春辰认为,在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其能力是能够吸收更多地艺术语言,和随时能去表达更多想法的实践。而陈曦就是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展览大家会重新认识她的艺术评价和影响。
陈曦创作的作品富有时代的意义,思路清晰,既有对社会,对时代的描述,比如本次展出的“中国记忆”系列,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考的“兔子”系列等。自90年代以来至今,她以不同时期风格作品入编《20 世纪中国艺术史》 (中、英、法文版)、《中国当代艺术史 2000 - 2010》《中国当代艺术文献》等重要艺术史著作。
作为主办方,苏州工业园区宣传和统战部副部长殷卫东认为,生活离不开艺术创作,“陈曦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自信和对绘画的理解力,进而更多了解她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对今天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思考。”
展厅入口处作品
展览入口处是陈曦近两年创作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能看到其从大学时期至今的最新作品。其中还呈现了与展出作品对应的部分手稿,让观众能直观了解一件艺术品的思考和诞生过程。
90年代作品
1987年,19岁的陈曦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毕业后,她没有投入任何群体的怀抱,只租了一个小区里的旧粮库当画室,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世界的关系,独自感受周围的一切。
1990年,陈曦开始创作具有强烈表现主义特征的“医院”系列。陈曦回忆自己早期的作品,认为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俯瞰记录,本能直觉地、即时地、不加思索地,把看到的、听到的一股脑地全部热气腾腾地展现到画面上。
《医院》布面油画 180×160cm 1990
《美发屋》 布面油画 145×110cm 1990
《北方的阴天》 布面油画 145×110cm 1990
《等车》160x320cm 布面油画 1994
9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陈曦敏锐地将各个变化观察吸纳到作品中。她最重要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不和谐,包括都市环境对人性的异化,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在题材选择上,体现了大的层面;而画面的具体处理则反映了小的层面。
和题材的选择一样,陈曦没有对隐含的主题作任何直接的说明,而是以不和谐的语言关系使人感受到光怪陆离都市生活的另一例面。这些美构成了陈曦绘画的整体风格和符号系统,但都不是为形式而形式的孤立存在,因为它本身就承载了主题的意义。
这一阶段的陈曦,仅凭自己独自感受,充满自信地自得其乐创作,让她不受干扰的形成了自身特点。她从表现主义绘画线索中,发现魔幻现实主义以及民间绘画的元素,同时还有墨西哥壁画的特征。
“中国记忆”之“非典”时期
“中国记忆”系列
《中国记忆-新闻联播首播》 布面油画 130x180cm 2008年
因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度,陈曦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电视机”形象与陈曦小时候对电视的情结有渊源,90年代末,她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的“中国记忆”,作品里的电视屏幕客观地呈现自70年代末以来不同历史时段的事件与场景。
作品画面中从不同时期各式老旧的黑白电视机到液晶平板电视,从破旧的电视桌到精致的电视柜,从不同时代制造的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是影响到同时代普通百姓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生活事件。
陈曦在作品中试图让观众忘掉绘画,直接进入一种集体的公共记忆。贾方舟认为,如果说陈曦的早期作品中是“绘画性”,那在“中国记忆”系列中直观的“公共记忆”,是完成对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重大历程的一次宏观的图像式理。
“物语”系列作品
2000年以后,陈曦将注意力转变到房间各处的凡俗之物,创作了“物语”系列。玩偶和物件,因个人的选择、使用、把玩乃至破损毁坏,成为了人类行为的证物。陈曦想要捕捉到那些物件隐藏的线索,以及超越了自身物性的含意。
在这阶段,陈曦尝试把之前 20 多年对绘画理解的不同经验,比如表现的、超写实的、意象的,都糅合起来用,希望绘画能产出一些新感觉,同时也能打动人。
《飞跃城市》210x260cm,布面油画 2015
《月光》200x11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东边西边 230_x146cm 布面油画 2014年
她在画里刻意营造多重虚空,以绝对的主角释放张力、情绪和潜台词。这些“物“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比作为使用者的“人”来得更真实也更具一种恒久性,这也让陈曦再次感受到绘画手感特有的“温度”。
展厅现场
继“中国记忆”系列后,陈曦就试图在画面中找新的艺术“形象”。在90年代,陈曦读了厄普代克的《兔子三部曲》,讲述一个人如何从出逃现实到妥协回归平静的过程,她印象深刻。后来在教学中,陈曦研究博伊斯过程中又遇到了兔子,让她觉得,好像冥冥之中的缘分,自己的创作与博伊斯的“死兔子”,有某种隐形的关联性。
于是,她将兔子形象为寄托,将自己的焦虑情绪、对未来的负面情绪都投射其中。并用她几十年来的不同艺手法:寓言式的,象征性的,讽刺的甚至文学的来表现。
《21—昨日荣耀》,120×100cm ×21 布面丙烯 2017年
《内-外系列3号》,160x30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之7号 布面丙烯 160×300cm 2020
兔子的群体生命力很强,但个体却很脆弱,一只兔子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寻找食物并随时准备逃跑,它们的的腿部也因此长的很特殊,能在奔跑中改变方向迷惑追捕者。所以,陈曦有意把它比喻为人,她认为“我们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无力的,脆弱不堪,和兔子一样。”
这时期她的工作是比较、并置、综合以及归纳更具有概括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而在兔子题材中,陈曦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博伊斯关注的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而她是向人自身提问,今天和未来,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如何?
《内-外系列10号》,150x195cm布面丙烯,2020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4日。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