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预告|刘可个展“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即将启幕

2021-03-17 12:08:46 未知

LojRBwFttYGF8PAGn61UeOJwHfeXK0iRwgi1MbqG.jpg

  从艺术考古到实践,时间线行的分割、覆盖和凝视

  文|杨凯

  作为1976年出生的湖南籍艺术家,从大学本科开始,开始采用逆写实的方式用纯粹抽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在经济前沿的广州学习、工作、创作、生活,见证城市化的新旧更替与不断扩张,欲望与物质消费的膨胀,二十多年来,创作、阅读、思考,跨越历史的长河与美术史中的艺术大师和理论家的对话、思辨,不断颠覆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抽象艺术作为西方美术史重要的一个流派和样式,但刘可的抽象艺术不仅仅是在复制和传承西方抽象艺术的语言。2011年英国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解决了他心里的纠结:人除了色调之外没有一个形象与概念是天生的,自然物、人造物、抽象的形与具象的形都是通过后天学习和感悟而来的,观念里的客观唯物是狭隘的,对于现实形象描绘的责任感是多余的。

6e1Zr7BlAncKgQwCWjUGbuCMTXwPu9Zg2MOXxawx.jpg

折合的几何体No.3 2015 钢板喷漆 180×65×42

  他作品的竖线条在画布空间虽然不停地纵伸,但当他体会到了色彩分割主义大师巴特尼.纽曼艺术的分割画面,空间主义大师卢西奥.丰塔纳艺术切割画面的力量,感觉自己离他们那样直接的观念力量还有很大距离。于是,他用了逐步分割的办法,画面经密集的纵线分割之后,转向覆盖,缝隙越来越小,缝隙凝聚更集中的力量。通过垂直或水平的块的碰撞揭示能量,延伸思想的文化张力。直线与直角线在刘可的艺术里的分割与覆盖,也是艺术家个体生命面对社会现实、美术史、权利、欲望的挤压、冲击、对抗、消解、妥协的心灵体验的痕迹。

  受新现实主义艺术推动者伊夫.克莱因的影响,刘可的绘画色彩用了克莱因蓝作为作品色彩的基本元素,在他看来蓝色代表吸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作品创作主题描绘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不断的繁衍,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一无二的刘可蓝。

  齐泽克说:人的意识是有缺口的一个圆形,这个圆形不停的转动,寻找跟缺口吻合的另外一块。启发刘可在画布的边缘留下缺口以保持这种运动感,与画框边缘之间的距离是这个层域所企及的力量的限度。缺口和纵线形成画面的主要因素。这种矛盾对应的过程形成了“驱力”,“阻碍和驱力”与“对抗和妥协“,进而揭示从“欲望”到“驱动力”的过程。

rPEAbOR3PvGwArwaelqxhnzKASS6hH3ooCHm386Y.jpg

无题 综合材料130cm×110cm 2019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反结构:与自然连接的建筑》,让刘可意识到他之前的创作是一种主观的、不同角度的判断,这些判断对于外界是被动的,因此逐渐放弃这种强制的主观,让作品成为通道,成为客体,成为一种观念表达的通道。他认为作品中要有一个积极的缺口,是更新生产的通道。通道系列是画布与观众之间加上了窗户隔断,观众可以通过窗户看绘画里的空间,也可以假设绘画在通过窗看外界。作品成了媒介和通道,同时让观念有了承载的空间。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以来的经历,刘可对生命的感受更强烈,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如世纪末日、消失、结束和凝结的客观状态;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是未来可期的客观情景,富有时间线行的历史仪式感。这一切又在线行的时间里相遇,每一天都会成为期许、凝结点、过去时和历史。这也是他通道系列作品创作之后的转折。

  从2007年刘可参加k空间的《玻璃》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邀请展以来,我一直在关注他的艺术,并见证他的艺术成长历程。十三年后的今天能荣幸的在K空间策划并举办他的本次抽象艺术展,感受到线行时间里一代年轻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理想、爆发力、创造力,跟广州一样快节奏的时间速度,还包括欲望、权力。这一切又在线行的时间里相遇,每一天都会成为期许、凝结点、过去时和历史。

EMO0hcsMCpTGIQnRRt7AXSbcsu4zCABbnuIxsMEC.jpg

圣维克多山岩石之四 155X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刘可:从叙事中挣扎 从叙事中挣脱

  文|刘可

  2012年左右,是我的创作在困局中的徘徊期。我对作品里的“叙事”感到困惑,觉得自己在潜意识里一直有一道“唯物主义”锁链,觉得如果作品细节没有对叙事的痕迹,就会过于脱离现实,会空洞。但是题材于叙事本身没有办法使用到文学的构造里,所以题材往往在作品里仅仅只是“题目”,并没有真正地介入到作品真正的“观念”里。所以我在怀疑这种与社会关联的表面符号是不是最根本的,并且在一件接着另一件的创作中,并没有因为具体题材和情节的变化而积累更新的结构和观念,只是变化了色彩或者微调了形式。

  我通过阅读来思考这其中的原因,认识到我们的感官认识的概念都是学习的结果,任何的概念都是“学习” 而来,没有一个形象与概念是天生在一起的,抽象的物体与具象的物体都是“客观的”,对于现实形象的“责任感”是多余的。

sIGOeQl1fUOifXompMRmb3e1MbhcQsNi60hpLPn6.jpg

黑色出去蓝色进来之三 综合材料 135cm×135cm 2020

  有一次在做画布底色的时候,我试着用黑白相间的条形来做画面的底。做了一层后觉得不太理想,就开始用白色再覆盖另一层,觉得通过这些覆盖,色条之间被挤压出的线让我感觉有一个纵向深入的空间。于是我决定就让这个画底成为画面,然后画面上只出现竖线条,让自己的创作焦点都在竖方向上,其它的型都排除在外。凝视的时候,视觉的神经会在这些缝隙里不停地纵伸,这也是我体验纽曼分割画面的能量、丰塔纳切割画面的力量。我觉得自己距离纽曼、丰塔纳那样可以直接分割观念力量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才用逐步分割的方式,每一步在制造障碍后又是再一次的分割,在画面已经密集的纵线分割之后,又转向覆盖,让缝隙越来越小,愈来愈少,让缝隙凝聚更集中的力量。当一个方块的层面确定时,它的边界也是对整体面的分割,每一次分割带来概念的分割,不同层次覆盖与重叠时,边线就会发生视觉力量的变化,缝隙变得越小,意识的力量就越大。

  不同的边界是不同的意识的深度组合,每一条纵深的缝隙也是对空白层感知厚度的探测。与画框边缘之间的距离是这个层域所企及的欲望力量限度,我自己的这种“极简”的意识是在颠覆自己“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在画布的边缘留下缺口,这是保持这种运动感的最好办法。最后缺口和纵线形成画面的主要因素,这种在画面上从上往下贯通的绘画形式一直延续到2016年,这期间我做了三个个展:“条控”“象外造”“蔚蓝之上的聆听”。

M5l91uaRQTebZtsvJpcjUTTj9NOIGIAuyjo0kgx4.jpg

湖镜面之一 综合材料 80cm×100cm 2020

  这个阶段,我觉得自己的创作在一种“现代性”的愉悦中,甚至觉得返回到了“古典”之中。

  后来我觉得需要一个“缺口”来推动我的创作,有一个寓言故事《缺失的一角》启发了我:说的是一个圆形,但是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不停地转动,去找跟它吻合的缺失的一角一小块。这个时候出现了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要么大了,要么小了,不合适;第二种结果,在旋转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两者吻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但是被找到的一角觉得为什么要来吻合你,我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主体,所以又放开了;第三种结果,缺失的一角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两者就放在一块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球体往前走,完整的圆走得特别快。就像我们画画的过程中突然找到了感觉,一下通了,特别顺溜。这样很快速地滚动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有缺口的时候可以看到旁边的风景,可以听到旁边鸟的声音,特别顺溜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了,这样很失落。所以它们两个分手了,小的那块被轻轻放了下来,大的那一块又继续去寻找。这是从“欲望”到“驱动力”的过程。

jriwzyXXwhToPq4JRXUSBpEwSOHmXVQ8LU8gAhtI.jpg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 综合材料 130cm×160cm 2020

  进而我推进了对创作的认识:不要让一个不成熟的界定从其整体的复杂性当中夺去任何可能性,画面保持反复交错的综合调整,让底层与表面的形保持距离,两个形之间是持续流动和变化的空间,追求这个空间的实在性,而这种实在性永远对应一个不确定的外壳,这种矛盾对应的过程也形成了“驱力”,作品与创作中有一个积极的“缺口”,这个缺口是“更新生产”的通道。

  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认识到之前面对作品的创作都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者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主观判断,是集中的面相作品,相反作品对于外界是被动的,因此我想实验放弃这种强制的主观,让作品成为“通道”,具体是成为客体,成为一种观念表达的通道。

  我尝试在画布与观众之间加上窗户隔断,这些窗户没有任何审美的关系,只是普通的窗,观众可以自己任意开关这些窗,它本身就是媒介,观众可以通过窗看绘画里的空间,绘画也可以通过窗看外界。这样作品成为了媒介和通道,同时让观念有了承载的空间。这似乎又是一个循环:先从叙事中挣脱,投入到主观的内省,然后又从主观的内省再到客体的独立。

ixbvR8uX9hX2YPs2gAkQWmUJl1xN5dbngkKkWsH2.jpg

丘比特之箭 木板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0

  刘可作品评语

  @顾振清 这里,点线面、立体构成及色彩之间的点位、比例、层次、布局及整体多维时间、空间关系所构建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图文文本、符号文本与隐喻语境所更替。物演,是艺术家刘可与外部世界面对面时产生的一种互动感应。艺术家不再扮演全知全能神的角色,事无巨细地洞察、分析自己所要表达的物化对象。他们更乐于把物化对象当作另一个主体,不再一味地将其对象化、客体化、他者化。从而把自身与物化对象的“面对面”比拟为人与世界共生关系中的一种对视和对话。他们以动态的逻辑思维模型来处理混沌的物化对象及其变量,再以各自娴熟的艺术形式表达针对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的物化感觉。刘可的艺术作品中,人与物、词与物、精神与物之间往往都存在一种动态的物演形态。因而,物演规则不止左右着当下的图像刷新和文本迭代,更是指引着未来的思维革新和知识生产。

DnC22xTff0GQAILZ30OVk3YUfemi24Pxc20tCEU5.jpg

热带雨林之三 165cmx180cm  综合材料 2016年

  @张委

  刘可的作品是对于“空间”概念的探讨与想象。无论是其架上绘画,还是其装置作品,都显现出他与空间的对话。他在现实中对实体空间的构建与运营,是其对动态空间的整体感知加上个体的行动判断。这种不断更新的认知与实践,使得他在虚构与现实中自在游走…他近期的创作更突破了以往倾向于二维空间的想象,迈向更高次元的探索……

nJeTB2Rqo7zQA46EKERko44zLp08vdX5rpjdWJi9.jpg

热带雨林之一 165cmx180cm  综合材料 2016年

​  @胡斌 刘可的“通道”在条状色块的的叠压和分割中展开空间和色彩的“迭奏”,以此勾连起“物与心”抽象对话的桥梁。而他近期部分作品还将“窗”结构的现成品引入平面绘画,从而打开了另一种媒介和空间形态的“通道”。

wUK4g28QeM7wzaCsPIP7zYRFcr7ZRlr75L241qwM.png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刘可个展3月20日将在k空间开幕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Every day is the last day; every day is the first day."

  展览览艺术家/Artist

  刘可 LIU KE

  策展人/Curator

  杨凯 YANG KAI

  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

  王野夫 WANG YE FU 刘军 LIU JUN

  开幕时间/Opening

  2021.3.20(周六) 15:00 pm

  展览日期/Exhibition Dates

  2021.3.20-5.23

  展览分享会/Sharing session

  2021.3.21(周日)14:00 pm

  主办/Organizer

  K空间/K Gallery

  媒体支持/media support

  99艺术网/99 ART MEDIA

  地址/ADD

  K空间

  成都市高新区芳沁街87号附3-4号/永丰立交桥内侧

  K Gallery

  No.87-3.4,Fangqin Street,Hi-tech District,Chengdu/Near Yongfeng Flyover

DND1NJMgCVcwoGlzOcAQ5yvsnsfceyqhTDX5m87f.png

  艺术家介绍

  刘可

  1976 年出生于湖南宁乡;2003 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同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院长兼油画系系主任、副教授;广东油画艺委会秘书长;广州美术学院青年研究会秘书长;广州腾挪空间负责人;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可在个人创作、空间运营、艺术教育三个方面同时展开工作,它们互为能量来源和推动角力。

  评论

  刘可一直在他的艺术实践里追求一种持续生长的实在性。用多个层面迷宫式的组合将这个世界的“度”组织起来,然后在这些确定的层次里让横竖条块交错地碰撞出的能量外溢,由此产生力量的对阵。当一个方块的层面确定时,他的边界也是对整体面的分割。他新近的作品对不同的层次覆盖与重叠时其边线就会发生视觉力量的变化,缝隙越小时意识的力量越大。

  不同的边界是不同意识的深度组合,每一条纵深的缝隙也是对空白层感知厚度的探测。与画框边缘的距离是这个层域所企及的欲望力量的限度。直线与直角线是分割与覆盖的交流的痕迹,再加上涂层的有限与无限的扩张构成了这个视觉游戏的基本语言。画面里呈现的这种视觉过程里有一种不断变化的力量,腾挪中不断深入探求生长的力量。

  刘可一直以来将个体艺术实践与实验艺术教学、公共空间艺术实践三方面同时并行,这些实践反过来成为他的艺术生命力的能量源泉。

  简历

  刘 可

  个展:

  2019 年,“通道:刘可个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8 年,“圣维克多山,刘可”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15 年,“蔚蓝之上的聆听”刘可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年,“象外造”刘可个展,极空间,广州,中国

  2013 年,“条控”刘可个展,空间站,北京,中国

  2011 年,“困局”刘可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8 年,“听狼”刘可作品展,Pretty Land Gallery,法兰克福,德国

  群展:

  2018 年,“抽象 +Abstract plus- 抽象绘画在中国的新的可能性”,原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7 年 , “趴刻”, 广州华艺廊 / 都柏林科林画廊,广州 / 香港,中国

  2016 年,“腾挪——一所民宅艺术机构的自治之维”,盒子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2015 年,“秩序的边界:抽象绘画的中国途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 年,“东去西来——中国当代艺术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展 , 威尼斯 , 国立艺术高中,意大利

  2014 年,“积极空间”,时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3 年,Reflective Nature # a new primary enchanting sensitivity,第 55 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国家馆,威尼斯,意大利

  2013 年,第三届重庆美术双年展“都市幻象”,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2 年,“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年 ,“冷血——当代艺术展”,龙艺榜画廊,北京,中国

  2010 年,“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艺术展,广州,中国

  2009 年,中泰艺术交流展,泰国艺术大学美术馆,曼谷,泰国

  2008 年,“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艺术展,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中国

  2007 年,“玻璃”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邀请展,K 画廊,成都,中国

  2006 年,“转移——从昌岗路出发”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广州,中国

  2005 年,“逢简行动”艺术展(第 2 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之自我组织)广东美术馆,广州, 中国

  2003 年,“转向”2003《当代美术家》首届年度邀请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03 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