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 罗杨:用横竖撇捺写一首关于汉字的诗
2021-03-18 21:46:33 李家丽
笔中风骨,字里情操。
这是罗杨书法的气质,一种秀丽端庄而又清新俊逸的美感。他染翰挥毫,氤氲出一派温文而雅的笔墨气象,一种书法技巧之外的文人气质与寄托。
罗杨常用一枚闲章“余事作书家”。这固然是罗杨的自谦之词,但纵看其人生轨迹,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由闲入专:罗杨的书法路
被梁思成领进清华大学从事中国建筑研究,后成为我国著名古建筑大师的罗哲文先生,曾想让他的儿子罗杨接下其衣钵,长大后到清华大学学建筑。因为清华大学建筑专业需要考试美术和书法,罗杨很小就开始学习中国书画了。
幼时的罗杨聪颖、活泼,初学书法的他并不能完全体会书法的精奥。“当时父亲给了我一本《龙门二十品魏碑》,让我照着学。但我那会儿看古代的字也不好看,所以临摹最多的反而是仿宋字。而且,我天性更爱画画,临摹了很多大写意绘画,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熊猫等”,罗杨说道。
红尘滚滚,少年的罗杨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并在此过程中,跟着文化部大院的前辈(长大后的罗杨才知道,这些前辈多是文艺界的翘楚),练了一手写大字的好本事。
那时的罗杨,不打格、不勾线,也能在墙上空白的大纸上写出工整的仿宋体、黑体和隶书。七八十年代,罗杨入供电局工会工作,成为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号召下,罗杨被派往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水彩。
那时候的央美有一节课叫“怎样写好美术字?”虽然美术字和书法不同,但两者间字体结构、书写方法的相同,还是为罗杨日后的书法学习、创作留下了养分。
中国文化发展走向正轨后,罗杨攻读历史学位后,在文物局的古文献研究室工作。这一时期,他看了大量书法经典,如敦煌遗书、马王堆帛书、吐鲁番文书、居延汉简等等。
也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对罗杨书法创作影响至深的一件事。
在古典文献的整理工作中的那段日子里,有机会经常罗杨与启功、徐邦达、王世襄等一众老先生在一起,一次工作休息之余,罗杨在休息室中练习毛笔字,恰巧被几位过来的老先生看到,就说到“字写的挺好”。罗杨说:“当时我心里挺自豪,等着老先生们继续表扬。但老先生只是说‘你应该练练书法’。当时罗杨第一感觉是不服气,因为那时候他感觉自己的书法写得很好。“现在想想,其实是在书法上的无知”,罗杨感慨道。
事后,罗杨听从了当时老先生们的建议——临字帖。如同顿悟一般,罗杨的书法创作开了窍。“现在想想,是从文物局和老先生们接触后,我才真的进入了书法领域,脱离了过去简单写美术字的阶段”,罗杨说道。
匠人、诗人与书法家
直至今日,年过六旬的罗杨依旧坚持阅读。他读史、明知,尤爱背唐诗。罗杨常把“诗为书之魂”挂在嘴边:“好的书法家必须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既要有匠人的巧手又要有诗人的妙悟。没有匠人的巧手,创作就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没有诗人的妙悟就没有创作的灵感,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个合格的书法家”。
匠人、诗人,书法领域中,罗杨平衡着这两种身份。
现在有时间的时候,罗杨仍临帖。对他而言,书法就是按照古人所规定的方法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的具体审美趣味的汉字。书法创作,必须全面继承古人传统,而后方能出新。“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其实并不完全是要笔墨彰显时代性。它的全句是‘笔墨当随时代,由诗文风气所转’。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明代诗文已经远远不如唐宋了。所以我觉得书法也是这样,要和时代拉开距离,追求时代流行风尚,就绝对成不了大家”,罗杨总结道。
至今,罗杨仍读诗、著述。他认为,诗是中国文学的最高的形式,在中国的文学中文艺中起着引领作用,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灵魂。要想写好书法必须先领会中国诗词的意境。这样,罗杨将诗魂注入书法,使其洋溢着一股文人气韵,与书写者的文化素质和涵养。他也因此被称为是传统书风的坚守者。
然,读诗、读史虽有益书法,罗杨读诗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书法,而是心性上的追求。在罗杨身上,静是一种心性纯正的恬静,这种恬静,既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也是一种书法创作的状态,更是一种人书俱老的成熟标志。古朴典雅,俊逸恬静既是罗杨的书风特色,也是他的人格写照——不为红尘所扰,坚守书法的精神家园。
书法并非只是一个专业
对罗杨来说,书法并非只是一个专业,而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窥见中国文化,读懂中国艺术的窗口。
对此,罗杨说道:“正如林语堂先生说所言,如果不懂得中国的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中国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写意,而书法就是中国写意的杰出代表,只有在书法上,才能看到中国艺术的极致”。
因此,罗杨学习书法,说到底是为了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非仅仅为了书法本身。因此,罗杨自称是将书法作为一种爱好。
因为爱好,所以才能远离名利场的喧嚣浮华,达到心性的空灵和静修。爱好,即会不计收益,纯然本心,即会在书法中保持超然的状态。也因此,在罗杨书法中可以感到,他的笔墨能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接,从而焕发出超然意表的艺术精神,透出书法的精神气质。
正如那枚闲章“余事做书家”,写字之于罗杨完全是一种抒情,一种充满诗意的寻觅过程,一场在中国文化中游弋的旅行,一种笔墨的荡漾和自我体验的陶醉和沉浸。
他写字,其实是在中国诗性文化中,用横竖撇捺写一首关于汉字的诗。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