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与道|韩斌:其野芃芃的画面 神秘又涤荡尘俗
2021-03-19 09:05:15 侯宇博 张凯 佟鑫欣 刘倩
导语:
《技与道——北京画院画家系列专题视频》自2018年末拍摄项目启动以来,历时3年间,北京画院与雅昌艺术网通力合作,整合学术资源,陆续摄制推出了前四季节目近40位画家的短视频专题,旨在记录北京画院画家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学术思考、艺术创作与教学传承,使美术界与社会对北京画院画家有整体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全面展现北京画院的创作和教学风貌。2021年,我们继续推出《技与道——北京画院画家系列专题视频》第五季,敬请关注与期待!本次推出的是艺术家韩斌:
韩斌
将文人画的笔墨语言与院体全景式花鸟画进行结合,画面中既有北方笔墨的气魄,又有南方水墨的清韵。北京画院画家韩斌近年来的艺术实践不断在探索一种新的突破。
韩斌出自齐鲁画坛,接受了浙派体系的严格训练,深入研究近现代大家潘天寿,又受到京津地区的画风影响。韩斌希望自己能够将多种艺术层次,多种艺术风格兼容并收,也给他在艺术上的自信。
在烟雨江南的杭州,潘天寿纪念馆与中国美术学院为邻,这给在美院求学的韩斌带来很多研习潘天寿原作的机会。深入研究潘天寿给他带来诸多启发,他努力在潘天寿的一味霸悍、强其骨之中,寻找一种适合自己性格的艺术表达,在画面中营造具有神秘感的空间,刚劲的线条与水润的渲染共存,表达出自然生长,其野芃芃,生机盎然。
韩斌《月出惊雀凉飙起》180x180cm 纸本 2017
韩斌《空谷清音》 136x68cm 纸本 2017
谈中国画,笔墨是根基。韩斌认为,笔墨是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受到环境浸染,刻在骨里子的感受。他喜欢研究笔墨,用墨分五色来探索浓淡、虚实和无限的空间。
以笔墨营造空间,这对韩斌的笔头功夫要求极为严格,而他也乐于去探索,如何通过熟练的绘画去表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画面情绪。一路走来,韩斌有自己的艺术理想,并努力去实现。
对话北京画院画家韩斌: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韩斌老师谈一下您个人的艺术成长历程?
韩斌:我出生在山东海边的小县城掖县,现在叫莱州市,自小就喜欢涂抹,后来报考了当地美术职专,开始正式学美术。1995年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画系,才正式学习中国画。
毕业之后改行做了十年平面设计,期间一直在边工作边画画,后来还是不能割舍对绘画的喜爱,在朋友的影响下,踏上了漫漫考研之路,直到2015年终于考入中国美院国画系。
或许是因为受到山东儒家思想和中庸文化的熏陶,早年主要选择写意花鸟画方向,画的也比较中规中矩,偏向传统文人画,但是笔墨总觉粗陋。中国美院在中国画教学中,对于笔墨的锤炼是非常严格的。在杭州,经过了几年笔墨的严格训练。因为美院门口是潘天寿纪念馆,经常去看原作,也深受启发。也是到了杭州之后,感受到江南的生活、烟雨的诗意,这些经历给我的画面增加了新的层次。
在2017年有幸进入北京画院,和同道们的交流,也给我的艺术带来很大影响。
雅昌艺术网:从山东到杭州再到北京,您现在作品的面貌分别受到了这几个区域的哪些影响?
韩斌:其实京津画派和山东的艺术很接近,北方画派大都讲究笔墨的雄大、气魄,南方则相对比较婉约、精致、灵巧一些,我一直试图把这两种结合起来,把文人画挥洒式、书写性的笔墨和院体全景式的花鸟画进行结合。
回看中国美术史里,全景式花鸟画大多是以工细为主,后来文人画兴起之后,更加强调笔墨的写意性,全景式花鸟式微。在全景花鸟画中把笔墨本身的表现性放大,在这方面潘天寿先生是一个大师。我看到了这方面的很多可能性,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个问题。
韩斌《空谷清音》 136x68cm 纸本 2017
韩斌《空谷风轻》245x128cm 2017
韩斌《溪涧清辉》240x120cm 纸本 2017
雅昌艺术网:这的确在您的作品中有所呈现,比如我们看到您的作品树木、山石是非常有力道的,而整个画面的氛围又有江南温润的气息,这是如何做到的?
韩斌:这些年来我特别想探索的就是这种感觉,在荒野中、山崖下,树木、野草、杂卉,丛篁各自芃芃其野地生长,又相互关联,交织出一种神秘的空灵感。这样的画面非常吸引我,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不想画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温室里修剪过的花草,而是试图表现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自然的其野芃芃、生机盎然,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既神秘又纵深的感觉,想让人一探究竟,寻山探幽的感觉。
雅昌艺术网:您作品中的这种其野芃芃的树木、花草,和水润的山形成了对比,营造出了一种空间感。
韩斌:南方的山和北方的山还是不同,北方的山都是在炙热的太阳的照射下,一目了然、一览无余,但是江南的山则有一点烟云、纵深的神秘感。你谈及的空间感,我觉得一张纸是一个二维的平面,我想在这个二维的平面中营造出一个三维空间,就想通过这种枝干之间前后交错的关系以及淡墨的渲染,让整个画面呈现出纵深和深度。
韩斌《山空月明》175×120cm 纸本
韩斌《溪涧凉飙》148×177cm 纸本
韩斌《空谷清音》 136x68cm 纸本
雅昌艺术网:那您如何看待中国画中的笔墨呢?
韩斌:我觉得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基。中国画不是没有边际的,你可以用毛笔、墨汁在中国的宣纸上画画,那一定就叫中国画吗?可能不是,我认为中国画最根本的一个根基就是笔墨。黄宾虹说:“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就是笔墨根基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受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审美语境下呈现出的生命情感是骨子里带的,笔墨我觉得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要继承下去的。
雅昌艺术网:您的画面中,往往都是前景中的树石花草的用墨比较浓重一些,越往远景则用墨更淡一些,所以纵深的空间感会呈现出来,您在笔墨表达上会有这样的用意吗?
韩斌: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为何前景用重墨的原因,一是我喜欢那种重墨的分量感,就像我喜欢音乐里的重金属一样,想要厚重一点,可能也和性格相关。这种层次感是我需要的,但还不够,需要再加几个层次,所谓墨分五彩,我想再这方面做的极致一些。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笔墨在当下?
韩斌:笔墨不是一个过去式,是充斥在我们血液里的根基,是我们的传统,需要不断地唤醒。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基,我认为判断一个好的中国画家,其实只要看他拉一根线条就可以了;从他的笔墨中看他的一笔一画,他的生命情感和状态都在一根线条之中。尤其是从专业画家的角度,看一眼笔墨就够了。
韩斌作品 纸本
韩斌《四时同色,凛然中庭》 110x100cm 2018年
雅昌艺术网:对于这种笔墨的感受,进入北京画院之后会有何更深刻的感受吗?
韩斌:影响非常大,进入北京画院之后,老师们的指导,同仁们的交流让我的眼界开阔了很多,为我提供了很多艺术上的新想法。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技与道之间的关系?
韩斌:我觉得一个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工匠,首先要有一种工匠精神,就应该被训练技法,通过技法来表现你的工匠精神和技艺。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是否成熟,肯定首先是技法的成熟,只是有思想,但没有办法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出来,那你是个思想者。同时,如果只有技术,那也仅仅是一个工匠,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应该关注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道”是用来感受的,“技”是用来训练的,但我觉得“道”是训练不来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一种悲悯、一种情怀。通过你的画笔表现出来、视觉化,这是艺术家跟工匠的区别。技与道两者都不可偏颇,我认为观众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往往都会被渲染的气氛和效果所感动,但技法或许是被忽略的,但是当你仔细去推敲一笔一墨的时候,发现全都是技法,高手就是技法不留痕迹。
韩斌《清芳致洁》45x45cm 纸本
韩斌《九华山写生卷》 纸本 2014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北京画院的教学方式?
韩斌:北京画院的教学方式跟学院式的教育还是不同,学院式教育都会有一套科目训练,更全面一些。北京画院则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对于艺术家来说更直接,让人照见本心,老师要选徒弟,徒弟选老师。既然能选在一起,那就是互相有一种契机,更适合因材施教,并深入挖掘,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关系。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艺术的意义是什么?您和您的同仁们从事的艺术创作其价值在哪里?
韩斌:我现在是越来越觉得艺术真的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我个人来说,更是我生命中的几乎全部。艺术生活即我,我即艺术生活。我觉得艺术带给人最好的这种启发或者有意义的地方,是从一个有限的空间中,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
对于一个很平实的场景,经过艺术家的反刍之后,你会感受到它的美,它会涤荡你的心灵,我觉得这是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雅昌艺术网:就您个人而言呢?您的艺术追求的是什么?
韩斌:就我个人而言,我有时候挺自豪的,我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不一样,我还能把它通过一幅画表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涤荡尘俗的感觉,可以让我忘却那些世俗的功利和利益,让我自己变得更干净,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我最近对艺术的追求,就是刚刚谈及的,通过一幅画面,把二维空间变成一个纵深的三维空间,那种带点儿神秘感的,那种其野芃芃的,那种自然生发的空间,沉静的空间,或说是一个可以涤荡尘俗的空间,也让我涤荡尘俗。
韩斌《云水从流》120x240cm 纸本
韩斌《水月两朦胧》120x240cm 纸本
韩斌《摇飏风轻之三》 纸本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