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零和教育

2021-03-30 11:10:06 孙振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零和教育》选自第三辑“生活百态”。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振华专栏]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录取已经接近尾声,这是一个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季节。

前几天晚上散步,在一个公园门口看到红色横幅:“祝贺我校XXX同学取得高考总分815分的好成绩。”815分是个什么概念?不了解,只知道现在高考的分数比较复杂,各省的算法还不一样,但无论如何,用横幅打出来,说明一定是个难得的分数。

从心里佩服这些拔尖的孩子,如果说他们某门功课强,这倒没什么,问题是他们门门都强,这就不容易了。前不久媒体报道,今年深圳中考成绩最好的学生,考到了900分,这是不是满分呢?如果是满分,就意味着一个人在考试的时候,必须像钟表一样的精准,不出一点纰漏,这简直太难了。

问题的另一面,当人们为精心选拔的尖子生欢欣鼓舞的时候,教育的竞争逻辑同时告诉我们,在欢乐的背后,必然有一批人在黯然神伤,他们被无情地淘汰出局,成为竞争的失败者。

这就是当前的“零和教育”。这个说法来自零和游戏(也可称为零和博弈),它描述的是一种双方不合作的竞争性关系。例如打乒乓球、打扑克,一方赢意味着另一方输,一方有得意味着另一方有失,双方之和加起来等于零,所以叫零和。

零和教育基于两个前提:第一,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为地设置单一化的培养目标。

由于名校的招生额度有限,要想受到好的教育,必须参与竞争,如果你想胜出,就必须战胜对手,你的成功必须以其他人的失败为代价。

问题是,这种优胜劣汰的教育模式,不是鼓励每个人的健康成长,让每个人都获得合适的机会,而是逐级淘汰、选拔少数人。在网上看到一则学习法的商业广告:“最牛学习法,差生考第一”,这个广告的逻辑就是典型的零和逻辑,差生考第一,势必意味着一个好学生的落马,差生和好生永远势不两立,不可能双赢,不可能人人都好,各得其所。

第二是教育的标准化。既然参与零和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按同一标准竞争。其结果,给禀性不同,口味不同的学生,吃同样分量,同样标准的知识食粮。学生想脱颖而出,必须被动地获得平均分值,这恰好背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零和教育的结果,是选出了一批门门俱优,面面俱到学生,这是否就有利于他们每个人的发展,最后让社会获得最大的收益呢?这真难说。

1941年,南开中学毕业生谢邦敏富于文才,物理考试交了白卷,只在上面填了一首词。物理老师魏荣爵赠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60。”因为特长,老师让他顺利毕业,后来考入西南联大法律系,再后来执教于北大。

民国时期,高校有“破格录取”的传统:大学者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数学才仅仅考了15分,大历史学家吴晗更惨,数学零分;北京大学的罗家伦和“合肥才女”张允和入学考试数学都是零分;所幸,因为其它成绩优异,这些人没有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退一步说,就算“破格录取”中有个别看走眼的,识人不准,但对整个社会而言,仍然从这种有标准又不唯标准的教育理念中,获得了最大收益。

也就是说,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非零和的游戏。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