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其钧|形式替代不了意蕴 ——国画、民乐比较谈

2021-04-20 10:47:27 王其钧 

中国画的发展是个老话题。第13届全国美展时,有人再次讨论入选全国美展的中国画的风格问题,距离传统的中国古画风格越来越远,而距离西洋画的风格却越来越近。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明显淡化。

1985年7月,《江苏画刊》发表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李小山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文章中十分极端的话就是“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文中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一些当代知名画家,结果弄得李小山本人也不好再画画了。因为“破”容易,“立”难。画家提出了新理论,人们便想要看看这个画家究竟是如何依凭新的理论进行创作实践的。

讨论中国画的发展的确难有新观点,许多画家也不是从事美术研究的,美术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也不易讲出让画家信服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个问题又确实值得思考。艺术是相通的,我读了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的《西方音乐史》,了解到古希腊时人们使用的里尔琴有5根到7根弦,后来多至11根,西方人从远古起就使用和我们不同的乐器,就像西方绘画发展成为油画一样,西方乐器最终形成了管弦乐队。早在南北朝时期类似于曲颈琵琶之类的波斯、阿拉伯的拨弦乐器就被引进中国,并一直保留使用。12、13世纪,这些拨弦乐器也传入欧洲,盛行于文艺复兴时代。到了17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琉特琴,由于适合表现技巧和情感,逐渐发展成为拨弦钢琴。这种格律和调性不稳定的感觉被改造,出现了后来的钢琴音律严格,为12平均律,适宜与其他西方乐器合奏。但是中国的很多乐器一直保留这种格律和调性不稳定的感觉,演奏家也喜爱这种可随意变调的功能。因此,我想到中国绘画从古代起就形成了与西洋画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于是,我就和作曲家康胜先生交流,专门请教了他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问题,目的是通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来思考并尝试解决中国画的发展困境。这样来委婉地表述我的思考,可能观点会更加明确,易于别人了解。

西方音乐的优势特别强,代表性的是交响乐队。虽然交响乐队是100多个人,但其实整个可以看作是一件乐器。它们之间,因为音律的严格一致,所以声音非常融合,整个乐队可以合成一个巨大的球状声波,这个声波能量巨大,可以传出去几公里,中国民乐则没有这个物理声响的集合属性。

交响乐队的这个特征,与我们美术领域中西方油画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相似。油画在造型能力、色彩表现、透视关系、视觉效果方面都有优势,巨幅写实油画的视觉效果极富冲击力,可以讲述复杂的故事,表现宏大的场景。油画在空间层次、构图模式、素描关系等方面体现出其他画种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的传统国画没有这种物理特质。

中国民乐的最佳表演形式是几件乐器的合奏。举例来说,箫和古琴是绝配,笙和唢呐也非常相配,而唢呐和打击乐也能相配。各有各的配对儿,两件三件、五六件在一起演奏就成了“房中乐”,而且这种搭配使它们各自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另外,中国的乐器在材质、形状、演奏手法等方面都显得极有个性,尤其在适用于各自不同的使用场合这一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笙和唢呐过去是红白喜事用的;从西域传过来的胡琴后来发展成二胡,由于它极易表现悲情气氛,因此就变成了乞讨的乐器;笛子是牧童吹的;箫是中国古老的乐器,后来变成文人雅士的爱物。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特征是非常贴近的,中国画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在古代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观众和客户需求。例如,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是为皇家、贵族服务的,普通中小地主供养不起;白描版画可以大量复制,符合普通民众的美术需求;文人画大写意是雅士学者之间交流的方式。每一个独立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分支领域都有自身的个性与强项。

我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学生,上学时每周都可以在学校里听音乐会,而且南艺音乐系的教学方向主要是民乐。民乐怎么让它适应现代生活呢?最简单的就是全盘西化,目的是能把中国民乐的音准全部定成西方的12平均律,但实际的结果却使中国民乐丧失了各自独特的魅力。音律,如同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是最具有个性的音乐表现因素,改变了音律,如同整容。

再看看我们的国画创作和呈现,展示作品的方式从过去的手卷或立轴变成了现在的画框,其实完全是模仿油画。我们对国画创作的要求是造型上要有很好的素描功底,对人体解剖有深刻的认知,对透视有全面的把握,并用造型准确、素描关系正确、色调协调来审视中国画创作的水平。以工笔国画人物为例,尺幅巨大的作品在素描上十分统一,有高光、阴影、反光,还有明暗交界线;在色彩上有统一的调子,有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体现。其实就是用宣纸来画精细的淡彩作品,结果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基本没有了。

上面提到的民乐改革,把各种民乐之间的音准是和上了,但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乐器的材料和型制与西方乐器不一样,所以改造后的民乐发出的音实际上没有形成那种非常圆润的共鸣。回到绘画,其实从工具和材料来说,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国画颜料有花青、胭脂、头青、头绿、藤黄、朱膘等,但是这些颜料并不是可以调配的,只适宜各自独立使用。而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铅管国画颜料其实是色粉,为了让人在绘画过程中调制出各种微妙的颜色关系,完全是模仿油画的思维,却失去了传统颜料的魅力。

从绘画与音乐背后涉及的哲学来说,东西方音乐都有自己的高度。譬如我们的古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音量很小,因为它不是给别人演奏的,而是自给自足,演奏的目的是让自己的身体、思绪与心灵对话。画文人画就像演奏古琴,是自我陶醉的过程。

中国音乐虽然没有和声,不是多声部音乐,但是留下了浩瀚如海的旋律,就像是线条,而且线条的基础十分丰富。其实全世界的审美还是集中在旋律上,多声部以及各种各样技法,都是为了包装这个旋律的。旋律才是那个“美女”。不管是交响乐队、钢琴独奏,还是小号独奏、弦乐四重奏,抑或是竹笛琵琶、二胡唢呐,这些只是这个“美女”的衣服、耳环、镯子、发型,都是包装形式。从音乐的线条美来看,东方的线条美也是举世罕见的,包括中国的音乐、印度的音乐、波斯的音乐以及阿拉伯体系的音乐等,旋律是非常丰富的。相比之下,西方的音乐线条反而有些单调了。中国传统的音乐不光旋律感人,连乐器的音色也极富魅力。

中国绘画的精髓也在于线条。中国画的造像往往以线条的形式出现,色彩、肌理、笔触等在油画上必须注意的元素,其实也是为了包装形体界定出这个线条。用线表现画面,是中国画的长项,但是近年来入选全国美术大展的国画人物作品,像过去卢沉、方增先那样用大写意的模式和以线为主表现的作品越来越少。中国画还要求必须有书法基础,这才是中国画的功底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中国民乐的发展十分相似,借用英国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的语言表述就是,在“文本”方面中国绘画、中国民乐给人们的意义、审美体验和情感是丰富的,但在“形式”方面没有油画和交响乐那样具有“受众最大化”的特征,因为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当下的社会、科技、文化背景下,西方艺术形式的长项非常容易得以彰显,而我国传统艺术的长项却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假如不思考中国画如何彰显长项、彰显个性,并且与书法艺术结合,中国画的传统书画美感最终就会完全消失。(节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王其钧

(责任编辑:任建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