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水墨家园 | 李小可:爱改的习惯改不了

2021-04-23 19:14:22 罗易成 

uVKh9XEbZkbbtq8HDqh3fXeBxJrelIT0GlzzfyhB.jpg

  李小可老师创作《水墨家园》小可老师的水墨画作品中,有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大画,是创作于2009年,表现老北京的《水墨家园》,这幅150*690cm的作品,被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先生认为是小可老师“北京系列”进入到成熟境界的标志。

6pPxoJUIi6bbDLII9bWWvCTfPOtlrS7ZB3bkhadu.jpg

《水墨家园》 150x690cm 2009年

他曾为此写道:“极具形式感的画面表现,不仅传承了‘李家山水’的风范,而且将小可的个人特色推进到学术的平台之上,人们通过它看到了中国水墨的魅力,尤其是在表现小可所熟知的题材方面,他精心地处理复杂的老北京城市中错综而又感杂乱的民房以及具有北京标志的各种古建筑,树木掩映之中,弱化了建筑僵直的线条,而像处理传统中国画中的云烟一样,空白的平行与交错的城市道路显得那么自然,而又合乎中国画的审美方式……”

YQri9gNiyUhc2HjW0IDoFtOgYB3xvgRAmb3EsiqA.jpg

《水墨家园》局部

这幅倾注了小可老师对北京浓厚情感和创作心血以及挑战勇气的作品,小可老师自己也认为它能让人看到东方水墨的表现所拥有的无限的表现空间。小可老师也还记得,这幅作品《水墨家园》每次展出的时候,都能看到很多观众会在作品前不由自主地留步,除了在表现技法上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更多的是勾起了人们对老北京的那份乡愁。

kA0CpQvqZW85QZRfq8VQFS4eKYVBtYgFeoP3bV7z.jpg

《水墨家园》局部

但是,这样一幅作品,在小可老师自己的眼中,仍然是一幅需要“回窑”,需要再修改的作品。它的超大尺寸导致它除了画的过程是项超大工程,连装裱一下都绝非易事。小可老师的爱人刘莹说,她和美术馆的同事都害怕小可老师看到这幅作品,因为他每次一看到,就得盯着看半天,总能看出哪里的小毛病来,然后就有上去修改一下的冲动。每次一修,就得把画从画框里取出来,固定到墙上,进行一翻修改之后,画会起皱,又要重新托裱,装框,一通折腾,费钱费力,想起来都犯怵。

4jEVO2WFzfDMIW8KawpR2jwZuq0OsMr5gmneH2pk.jpg

eAXVCaMOrEw572UEleO1W4iQ2G7B4D60WwDHNbFW.jpg

4CSGy7wAGyZrVgmCpppmyEnc3VRVBuxl7cXtUWL6.jpg

李小可老师在修改《水墨家园》

  “他一看见画挂在那儿他就得改,他那个改不是我们想象的改门楼或者加什么减什么的大修大改,他改是在笔墨上,是非常细微,对我们旁人来说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修改。”作为每次修改的见证者,刘莹一开始也不理解,“我问他你改什么呢,现在这样不挺好的吗?都改这么多遍了。”

  在别人看来没有意义的修改和“回窑”,对小可老师自己来说却非常重要。他认识到自己尤其是过了70岁以后,对笔墨和绘画的理解,每一天都不同,年轻一些的时候,更注重构成,强调形式,以及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但是,到了70岁以后变得对传统笔墨更加情有独钟。通过修改,小可老师希望这幅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更加浑厚,更重要的,是在精微之处体现笔墨的魅力。对于田承泰的不断回窑和小可老师对一幅画的不断修改,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他们对此有如此的偏执,不过,当我看到田承泰不断回窑之后最终完成的茶器,那种层次感、温润感和厚重感是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高下;当我们看到小可老师的大画《水墨家园》,我们不可能像创作者本人一样有那么长的时间去欣赏它同时也是审视它,或者我们也不具备对水墨的理解能每天发生变化,他的回窑和坚持便自有它坚持的道理。世间凡人无数,却总有一些人愿意为一件事因爱成痴。这事非同小可。

注:原文载《非同小可》,作者罗易成。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