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基金会举办无障碍公益艺术论坛,探索公益艺术融合发展
2021-04-27 16:12:27 未知
当下,艺术公益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为探索艺术赋能公益的更多可能性, Art·Dream首届无障碍公益艺术论坛4月25日在北京798举行,这也是2021画廊周北京新增设的唯一公益艺术单元。论坛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画廊周北京、北京爱度公益基金会(简称:I Do基金会)主办,善达网承办。
本届论坛主题为“艺术公益+特殊教育”,来自高校、画廊周、艺术机构、公益组织、企业以及媒体的社会各界嘉宾为艺术公益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寻艺术公益对特殊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未来的融合发展之路。论坛上,I Do基金会还首次发布了艺术家支教课程,并推动成立了公益艺术协作网络。
专家:艺术公益为特殊儿童打开一扇窗
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徐钢在致辞表示,残疾人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尤其是特殊儿童,你给他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奇迹。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相对封闭,但是艺术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的生命多姿多彩,实现了与社会更好的融合,让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
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 徐钢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原院长许家成在《艺术赋能特殊教育》的主题演讲中提到,艺术在赋能特殊教育中有三个重要作用。第一,艺术教育为残障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其次,艺术之美渗透进入所有的教育中,艺术通过特殊职业教育促进就业,艺术教育为残障者开拓了人生道路。第三,艺术让所有人融为一体,在融合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原院长 许家成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专家缪力发表了题为《跨界公益的力量》的主题演讲。她认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组织运用艺术的力量推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缪力表示,社会组织在开展艺术赋能公益项目时,应该掌握的四个原则,即政府所需、家长和孩子所急、企业家艺术家所乐和机构所能。但同时,项目还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以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专家 缪力
案例:用艺术点亮梦想,用公益支持教育
论坛上,I Do基金会秘书长徐航以“用艺术点亮梦想”公益项目为案例,对I Do基金会13年来的艺术公益实践进行了分享,展现了艺术公益的独特魅力和跨界价值。
I Do基金会秘书长徐航
徐航表示,I Do基金会已经形成了“用艺术点亮梦想”以“艺术启蒙教育”为主线,走进去的“艺术家支教”、请出来的“艺术游学”、留下来的“艺术梦想班”为执行手段,传出去的“艺术公益展”为传播方式的四维体系,提升边远地区儿童、特殊儿童的美育素养及技能,拓展视野,激发梦想种子,支持有艺术天分“未来艺术家”,勇敢追求艺术梦想。
徐航介绍说,近四年来,I Do基金会以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要试点,邀请了二十多位国内知名艺术家赴西藏进行艺术家支教。为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的优秀作品,I Do基金会已经举办了3次西藏特殊儿童艺术作品公益展,展出了400多件特殊儿童的艺术绘画作品,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西藏特殊儿童以及艺术公益的关注。
嘉宾老师参观“I Do公益艺术展”,被拉萨特校I Do艺术梦想班孩子的作品深深打动
徐航还透露,I Do基金会下一步将对整个项目进行升级:一是公益展览升级,用艺术公益寻找“可持续”的情感表达,达到专业艺术展和公益大爱的完美融合;二是募款渠道进行升级,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造血公益生态闭环;第三,是对整个课程的升级,通过“公益艺术协作网络”的资源共享覆盖千万个艺术尚未触达的特殊儿童。
I Do公益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王波还分享在西藏艺术支教期间的经验和感悟。
圆桌:艺术公益的规模化发展有待探索
在论坛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公益组织、艺术家和媒体人代表就“特殊教育语境下——艺术赋能公益的更多可能”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圆桌论坛
I Do公益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蒲英玮表示,艺术是跟审美最相关的东西,审美是一种人类之间情感共同体。艺术不光是一种内容,更是一种沟通的语言。艺术需要被创造,因为它需要或者分享给更多人,跟公众有一个更多的互动。而公益事业,也需要被传播出去与更多人交流沟通,与更多人互动。所以艺术与公益并不是相悖的,而是相通的。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于非认为,艺术和公益不仅仅是1+1等于2,既可以在艺术当中放大公益性,也可以增加公益的艺术性。一个有质量的艺术公益项目,一定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也一定是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她同时表示,随着艺术和公益更加深入的结合,规模化可能逐渐会被作为一个弘扬艺术风向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准。
金羽翼残障儿童艺术康复服务中心创始人张军茹分享了金羽翼在艺术与残障融合上的尝试和探索。她认为绘画艺术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的生活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或是生产方式。特别是残障孩子,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掌握一门技能的话,很容易被边缘化。
芭莎公益慈善基金秘书长陈怡分享了芭莎公益在乡村美育上的经验。她表示,在艺术与公益的融合过程中,美育种子就已经埋在了孩子们心里,他们会逐渐地学会感受美并发现美。而且,孩子们与项目的其他参与方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资深媒体人顾磊呼吁,一家机构能够服务给孩子毕竟有限,公益组织应该联合起来,借助互联网的方式,通过一套创新机制整合更多的资源,服务更多的孩子。
联合:公益艺术协作网络成立 成员共享艺术梦想课程
I Do公益基金会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基地合作,将艺术家支教课程开发成艺术教学课件,也于论坛上首次正式发布。
艺术家公益艺术课程发布
为了发挥出艺术家支教课程的最大公益效能,I Do基金会免费开放合作,资源共享,通过“公益艺术协作网络”把课程覆盖千万艺术未触达地区儿童。
论坛最后举行了公益艺术协作网络成立仪式。北京爱度公益基金会、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北京圆网慈善基金会、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北京恺尔听障人士关爱中心、金羽翼残障儿童艺术康复服务中心、路正先美育研究课题组、善达网、艾特格瑞少儿美育等9家机构成为协作网络的首批成员。
公益艺术协作网络成立仪式
“公益艺术协作网络”倡议,将跨界推动艺术赋能公益的各类组织或个人加强协作、共享经验、增进交流,共同推动公益艺术价值得到充分放大,让艺术赋能公益的探索经验实现规模化、可复制的社会价值。作为协作网络的发起机构之一,I Do基金会将与网络成员共享艺术梦想课程,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公益艺术协作网络的生态共享合作常态化。
据了解, I Do基金会(原中华慈善总会I Do基金)于2008年成立。十三年来,I Do基金会以“为了爱,我愿意”为理念,在教育、扶贫、儿童、文化等领域展开各类公益项目30余个,与70多家机构、企业、媒体建立公益伙伴关系,五万多名儿童、妇女、手工艺人受困群体得到了帮助和改善。
(责任编辑:宋立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