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会员 | 8090后艺术家是后浪?还是前浪?
2021-04-29 14:24:38 樊玮
随着00后的崛起,8090后已经告别“新生代”,逐渐步入“大叔”和“老阿姨”的行列。虽然40岁是人生最精彩的阶段,但是和前辈艺术家们相比,不管是关注度还是市场表现,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而立之年的困境,让8090后的艺术家们时常会产生怀疑,自己到底是赶不上前浪的后浪?还是已经快要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但是,和其他时代不同的是,更多接受了流行文化熏陶的8090后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雅昌讲堂讲师团里就有这么一群中坚力量的代表,他们融合科技和传统,实践着自我的创作方法。
生于1980年的吴珏辉,毕业于中国美院新媒体系。他的创作轨迹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多元面貌,触及互动艺术、生物艺术、媒体剧场等。
“星际动物园”是吴珏辉个人幻想世界的边缘,被想象力捕获的各种人造动物在此出没。动物园内有一系列动态装置,每个物种都赋予其特定的属性。那么,这座神奇的动物园里,艺术家都创造了哪些神奇的物种?它们又能反映出艺术家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生于1983年的郝量,毕业于四川美院中国画系。作为80后艺术家,他的创作并不明显带有这个年代的印记,反而因其作品的形式及母题而显得颇为“古旧” 。
《妮古录》是晚明学者和书画家陈继儒的著作,记述了书画古玩及遗闻轶事,其中对文人书画的论述堪称代表着中国后期文明的核心价值。那么,这部著作和郝量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在当代语境当中,郝量又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以我为主,“自我作古”呢?
生于1984年的aaajiao徐文恺,是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当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当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及互联网大数据和浪漫唯美的艺术相遇。秩序是科学的特征,狂想是艺术的属性。两者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aaajiao的跨界作品中又代表了艺术家怎样的创作实践呢?
生于1984年的林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林科把他的苹果电脑当成工作室,在计算机中用鼠标和屏幕进行即兴创作,电脑就像他表演的舞台。
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语言从基本的功能中得以释放而获得诗性。那么,林科对于“诗”是怎样理解的?他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方式是怎样呢?他的创作灵感又是来源自哪里呢?
生于1984年的陆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她的艺术工作涉及科学、宗教、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医疗科技、游戏、流行文化与音乐等多种层面。
生于1985年的陈天灼,毕业于英国伦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运用多元的传播媒介,除雕塑、装置、绘画、录像之外,在流行文化等形式中来回转换或加以综合使用。
“激沫”源自日文Kimo,有恶心的意思。陆扬的作品《激沫咔哇哇》中描述了一群怪异又可爱的癌宝宝形象;而“酸酸”则源自陈天灼的个展名字,也暗示了艺术家无厘头的个性。那么,基于两位艺术家个性和兴趣的“综合艺术”彰显出了艺术家怎样的价值观?跨学科跨领域艺术创作的实践和观念又是什么呢?
生于1986年的冷广敏,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以抽象绘画创作见长。因为作品中散发着张弛有道的独特趣味和耐人寻味的张力,使得他尚未毕业时就已经引人瞩目。
从自觉的创作开始,冷广敏就给自己设置很多的原则,这些原则最初可能只是一种臆想,经过实践之后,有些原则消失了,有些变得更坚固,也会有新的原则加入。那么,在坚守原则中,艺术家最警惕的是什么?在创作的道路上,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又有着怎样的转变呢?
生于1990年的胡为一,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他的作品涉及多种媒介,例如:影像、装置、雕塑、声音和行为,他也擅长结合多种媒介进行创作。
从行动、策展,到录像和观念,从日常到抽象,从图片到互动电影。胡为一以更加自由的手法,在艺术的表达上不断前行。那么,艺术家的创作基础来源是什么?从他的作品和展览中是否能看出艺术家创作思路的脉络呢?
至此,第十一期的“8090后艺术家”专题梳理完毕。
雅昌讲堂好课推荐,让艺术和你零距离。关注“雅昌讲堂”艺术号,及时获取更多精彩课程内容,让好课伴你度过每一个艺术周末。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