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访碑(53)|乃一场“逍遥游”——袁文德主墓碑

2021-05-13 14:29:10 未知

乃一场“逍遥游”——袁文德主墓碑

2013年10月2日    雨转晴    旺苍柳溪乡


穿过墓坊,进入一个30平米左右的墓园,地面铺青石板,两侧有庑殿顶茔墙,正面则是一座四间六重檐的墓碑,其造型和装饰比墓坊还要精美复杂,其上留存的蓝色分外显眼。

袁文德墓主墓碑

该墓的“八”字台基并不高,但是其上的雕刻却很丰富。对应正面明间的基座上刻瑞兽,包括正中的 “狮子”和左右对称雕刻的“云龙”纹饰。两侧稍内收的基座各自对应次间和抱鼓,其上雕刻动物与花卉的组合图像,花朵硕大,枝叶茂密。左边两幅为兽,右为鸟,穿插于花卉之间,极富活力和生趣。可惜距离地面太近,受到苔藓和泥浆侵染,看不太清楚。

台基之上的明间开敞,外立中柱,局部形成三柱两间的结构,其内两个并置的碑板距离门柱有1米左右,形成一个较为宽阔的享堂空间。

外柱左右柱联曰:“福如海寿如山阴阳造化,生同室死同穴夫妇□为”,看上去像夫妻合葬墓。柱内侧面对称雕刻“八仙”,人物形象鲜明,从年龄性别、动态表情,特别是他们的服饰法器等为辨识其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匠师以八仙脚踩的云朵形成连续的符号并将四位连接在一起,云朵从柱面渐起,并镂空外凸地出现在八仙脚下,更增强了人物的凌空飘逸之感。

柱间顶部雀替为狮子造型,与墓坊雀替一致,要从地面仰望才能窥其全貌。狮子口衔绶带,伸出四足,趴在梁柱之间,头部朝下,尾部朝上,身体顺着梁柱的交叉而形成转折,昂起的头部和鼓凸的臀部成为造型表现的重点。从正面可以看到由张开的嘴巴到高高的鼻梁,再由背脊线直至尾巴,隐含着一条对称轴线,装饰感很强,形态憨态可掬,圆浑可爱。

袁文德墓碑明间石狮雀替

明间中柱的雕刻是该墓碑最为用心之处了,这不难理解,因为在结构和视觉关系上,中柱都是非常凸显的,因此,对之进行重点的装饰也是情理之中。

袁文德墓碑明间中柱

中柱正面和左右两侧面均有丰富的雕刻。正面上部为三幅纵向的戏曲人物群像,画面上的高阁殿宇,屋顶雕梁画栋,脚下台阶栏杆,数位女性在其中成为了主角,人物尺度虽然不大,但眉眼表情、服饰动态等都有生动的细节刻画。“局部放大”式的构图紧凑满密,很有视觉张力。柱子下段再次出现了瓶花,这是一幅浮雕的“瓶升三戟”,一只云纹敞口棱线花瓶置于三足圆形鼓枨基座上,瓶内插荷花、兵器、翎毛、拂尘等物,瓶颈挂如意锁,系绸带,瓶身满刻细纹,对称式构图和曲折线条的对比显得庄重大方。这种下半段用瓶花装饰的手法也出现在中柱两侧面。右侧一幅“喜鹊闹梅”花枝繁复错落,将“闹”表现得淋漓尽致。左侧同样位置的瓶内插水仙和双刀等,瓶身披挂云纹配饰,稍显沉稳厚重。三幅瓶花各显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意趣,足见匠心。

袁文德墓碑明间中柱上的瓶花

两侧柱面上段,是一幅全景式的山水图景,只见旭日高照,山涧鸟影,茂林修竹,桥畔人家……不仅让人想起唐人常建那首知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看来,民间匠师也不乏文人情怀。

袁文德墓碑明间中柱上的山水图

明间左右侧壁刻满文字,风化比较严重。但里壁的两块碑板保存状况稍好,其文字比较多,来不及细看,倒是碑板周边的图像引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碑板左右相对独立,左右门柱上刻柱联,柱侧面与外门柱一样纵向刻4位独立的人物,按男左女右分布。间隔两碑板的中柱正面刻像更为复杂,可能为“二十四孝”题材,但表现更为生活化。碑板顶部的弧形门罩上有分格的纹饰,图像有龙凤、佛手等纹饰。

袁文德墓碑明间石室里壁雕刻彩绘

顶部两层错出的横枋雕刻内容较多,工艺复杂。顶部横梁上是由一排四幅戏曲人物组成,尺度不大,但人物众多,场景复杂。横枋下切割出45度角的斜面,其上雕刻有以如意、云板、宝剑、棋盘为主题的花卉、饰带缠绕的吉祥纹饰。这些结构上的雕刻和彩绘不仅丰富,而且因为在“室内”,其表面涂绘的色彩保留还很完整,尤其是那些绿色和蓝色还熠熠生辉,营造出了一种绚丽神秘的光彩,这是不可多见的距今百多年的民间石雕彩绘工艺的样本。事实上,从墓坊到墓碑上各处斑驳的色彩残留可以看出当时的鲜艳多彩。

袁文德墓碑额枋雕刻局部

明间额枋和左右次间额枋上都是风格手法比较一致的戏曲人物雕刻,图像被分别放置在两端有花饰箍头上下有线条的边框之内,共有5幅,每一幅都是复杂的戏曲场面,并有几何纹边带。图像主要表现文臣武将的活动,武将身穿铠甲,头顶翎子,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场景有类似舞台表演的,也有在建筑空间中的,也有背景空白的,人物多,组合比较复杂,虽然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叙事性的关系,但每一幅图都有精彩之处,这里仅举正中一图简要描述。该图主角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的武将,只见他单足站立,双手托举一对石狮子,旁边数人为其“神力”所惊骇,一个个扼腕张口,帐案层的那位官员更是扬起长袖,目瞪口呆。整个画面构图疏朗,把画面凝固的那种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动人。

左右次间的图像出现了骑马交战的场景,更具动感。其下对应的次间封闭,正中刻弧形的小拱门,周边浮雕瓶花纹饰。顶部有扇面匾额,分别刻有“东仓”“西库”字样。柱联分别是:“阴地原由天赐福,后人常对我生财”“纸帛化在钱库内,香烛焚于金炉中”。显然,这两个封闭的次间在这里被设计成为了焚烧纸钱的字库塔,并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种结合倒是巧妙。

袁文德墓碑左右次间“东仓”“西库”

明间额枋之上有并列的三个开间,正中的明间立柱较宽,柱联为“祖豆千年在,蒸尝百世新”,属于常见的表达。柱内斜面雕刻人物立像若干,开间内有多棱柱式,顶部门罩的造型和装饰异常复杂,有多层多格的阑额、若干的垂花柱和灯笼等装饰,加上蓝、黑、红等颜色营造出一个隆重而神秘的空间,其内的碑板刻墓主袁文德及唐氏等三人合葬墓,建墓时间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满密繁缛的装饰顶部正中,有一块小的扇形匾额,其上赫然刻着“逍遥游”,并涂了红色,比较显眼。匾额下面还端坐有一位面带微笑的人像,这“逍遥游”难倒是墓主对人生和死亡的一种态度吗?

袁文德墓碑二层明间

左右次间的立柱与明间类似,为多棱柱式,柱头为仰覆莲花纹,侧面雕刻花饰,这种形式与郝占魁主墓碑亡堂结构有些类似。柱间门罩装饰也都比较复杂,顶檐之下还雕刻了两层斗栱,其工艺复杂。次间内碑板刻家谱等文字。事实上,这种形式和内容一般应该在墓碑的底层出现,而该墓则放在了第二层。

第二层明间顶上的横枋是一块独立的结构,其顶上还有一个独立的开间,该横坊上有一组战斗场景,骑兵捉对厮杀,步兵混战一处,甚是开阔激烈,咋一看像是一个连续的画面,但依然可以看出由山石间隔而出五幅相对独立的图像。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主要是该墓的雕刻总体上给人以明显的“分割性”特征,即除了梢间的两幅稍微整体一些,其余构件上的图像几乎都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方格之内,如立柱和额枋这样的宽大构件上也都分割出若干小的面积,并分别填充进不同的图像,这就使整个建筑上的图像显得格外丰富多样,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较为普遍的手法。

在最高一层的顶檐之下还有一个亡堂,其两侧柱也采用了多层叠涩错出的样式,与郝占魁墓坊如出一辙。开间顶部有蓝地黑纹装饰的曲栱,栱顶匾额刻“乾坤合德”,下面还有几个小字“辛山乙向”。“乾坤合德”喻意夫妇合葬。中国人不管是修建阴宅还是阳宅,都特别讲究坐向和朝向,甚至认为这会影响个人和家族的命运。因此在川渝地区的墓葬建筑上常有这样“X山X向”的文字。

袁文德墓碑顶部亡堂

亡堂内有“亞”字形牌位,阴刻文字:“袁氏三代高曾元祖神主位”。牌位整体造型方正、硬朗,中间最宽处透雕复杂的卷曲花纹装饰,与竖立的牌位形成视觉上的疏密和方圆的对比变化。牌位两侧分别有一个拿着笏板的官员立像。整个牌位造型和设计颇为讲究,雕刻工艺也比较复杂。

该墓碑除了主体琳琅满目的雕刻彩绘,墓碑六重檐的脊饰更令人耳目一新,相较于墓坊更为丰富精美,但限于篇幅不再累赘。

旁边住户的主人见到我们很热情,帮我们扛来梯子,并用绳索固定在碑柱之上,才放心让同学们爬上去,他的这一细节让我们很感动。住户主人说墓主人是做布匹和贩盐生意的,而且生意做得很大,该墓是一座“生基”(未死而预修),修建之初,匠人不知道主人家的经济实力,干活有些慵懒,袁文德似乎也看出来了,于是他将家中的银子搬出来放到院坝中,说是怕银子长霉,拿出来晒一晒。此后,匠人就卖力地大干起来,就修了这座花碑。

他还说,原来他们是住在河下的,最近几年才搬上来,为了方便使用墓前的石坝,就把半边的茔墙拆了,平常就在这小院子里晒晒粮食或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摆桌子吃饭,家中小孩更是将墓碑当成了攀爬和捉迷藏的空间,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从来都没有感到害怕。在他们心目中,这座墓葬与其它的建筑、环境空间并没有什么不同,生死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看待生死的态度是如此豁达!

回到县城住所,我们一行吃过了午饭,已经是下午4:00多了,我们决定再去一处距离县城很近的自来村看看,据说该处有3座清代墓葬碑楼。最终我们问到一位中年人,正是牟家墓的后人,他还免费用他的农用车带我们前去。同学们没有坐过这样的敞篷货车,一路颠簸还非常开心,在车上开始了各种摆拍,连《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造型都用上了,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到达墓地,发现墓碑都被掩映在茂密的野草、荆棘丛中了,根本没有办法走近,我们向附近的农家借了砍刀,好不容易才收拾出来。这座墓碑尽管体量不大,但是保存还完好,雕刻尽管没有人物造型,但是颇具特色,尤其是墓碑二层额枋上的镂空龙凤雕刻,造型生动,工艺细腻。

牟氏家族墓地中的墓碑

可惜的是四重檐的墓碑建筑只剩下最顶上的一对“鱼龙”吻饰,其余都已经掉落,地上可见若干残件,其线条流畅,布局有序,甚为精美。明间和次间的“曲栱”也很有特点,栱肩微微高凸,两端柔和自然地转折向下,延伸至两侧的门柱。栱面雕刻人物和吉祥纹饰,纹饰周边再用流畅的线条予以修饰,看上去精致而愉悦。很明显,这种栱梁一方面有对木结构建筑的刻意模仿和强调;另一方面也是墓葬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法。这种栱梁在这一地区比较流行,以至于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可惜他们现在仅存于荒野之中,并且很快就可能消失殆尽。

牟家墓碑碑上的曲栱

经过好一阵子的忙碌,大家都很累了,但现在只能步行下山。途中有村民说,刚才我们去的地方旁边还有几座“花碑”,可惜当时我们还真没有发现,有些遗憾。

走了大约半小时,到达马路边,看见一处墓碑加工厂。如今,这样的墓碑加工厂在四川地区比较普遍,在一些公路沿线,时常会看见,不知道从何时兴起的。这些墓碑加工厂利用现代机器设备加工墓碑,“生意”很红火,为祖先“打碑”成为了四川农村富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事情。

马路边的墓碑加工厂

引起我注意的是墓碑广告牌上的联系人姓杨,因为这几天我们所见到这一带墓碑上的“匠师”有好几个都姓杨,而且,我们一直想打探到墓碑雕刻的传承人,于是我们很兴奋地与他取得联系。结果令人有些失望,这位杨师傅也是“半路出家”,没有师承。但是,他还是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打碑”的一些讲究和禁忌,也算是有些收获。

天色渐晚,得赶紧返回了。

访谈碑厂杨师傅

——完——

图文|罗晓欢       编辑|郭    竞        审校|门     吉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