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礼攸 | 从“造房图”到“桃花源”的嬗变
2021-05-17 13:43:41 李辉武
黄礼攸在工作室作画 丽可画廊拍摄于2021年
文 / 李辉武
近年来,黄礼攸画的“石头与桃花”系列新作引来了极大的关注。我以为,解读黄礼攸的“桃花”,不能不从他早期的“造房图”开始。他从《造房图》系列作品开始构建其精神家园,“桃花”是他抒发这份人文情怀和艺术追求的新主题。
2002年开始的“造房计划”是黄礼攸坚持最久的创作主题。十多年前,一个“万籁俱寂之夜”,在翻看一本宋代山水画册时,随手勾画的一张草图,成为“造房图”系列的原型。那件被视作“思想火花”的草图,是一幅一平尺见方的手稿,画的很随意,却很灵动。草图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坐落于墨山之坳的古式庭院,像是意临的某幅宋代山水名作,上方留白处则随手勾画 了一个平面的建筑设计图稿。 后来就有了《造房图·财神倒》、《造房图·诊断》等系列。这些作品多以传统山水画为背景图层,以现代建筑设计图稿为造型元素,考究的构造形式,富于年轮质感的材料语汇和精湛的制作技艺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视觉形象。这些视觉形象将人引向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理产生的某种忧思。在我看来,黄礼攸的《造房图》是兼具了建构他个人精神家园和社会现状批判的双重指向,他的“桃花”依然延续了这种价值取向。
造房图 · 财神倒 22 号 120 × 190cm × 3 2003 年
“桃花源”是中国最经典的审美意象之一,从陶渊明开始就已经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意涵。黄礼攸的“桃源”梦境,就在武陵山脉腹地一个叫 “渡船坡”的地方。2017年第一 次在外写生的机会让他来到这里。漫山遍野的桃林花海,受到震撼的不仅是视觉,还有在其心头早就自行搭建起来的桃源秘境。从这一天开始,黄礼攸仿佛找到一处可尽情抒怀的精神园地,不断喷涌而出的灵感,使他笔下的“桃花’逐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和产生了新的视觉艺涵。戴士和先生说,石头和桃花是“黄礼攸对写意精神出于天性的探索”。
近年来,写意油画正以一种锐不可当的势头兴起,写意精神是常被提起的高频词。何为写意精神?在黄礼攸看来,写意精神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文化立场,其就是在艺术创作中以东方文化观念和美学精神为主体介入,引导且融入创作者的情绪和画面表达。这个意义上的写意油画将超越东、西方的艺术表达的现有窠臼,以一种深度当代的状态指向绘画艺术的未来命运。
造房图 37 号 130 x 200 cm 2007 年
十余年前,黄礼攸开始走出画室,频繁往返于大自然和画室之间,反复探寻内心、画面与物象的三者关系。“石头与桃花”就是在这一进程中找寻到的主题。从早年的描绘“眼中的桃花源”到描绘“想象中的桃花源”再到描绘“心中的桃花源”,直至最近的“似花非花”的桃源意境。正如黄礼攸自己所说:“到最后,渡船坡、桃花源只是一个艺术表达的切入点和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指向是对艺术本体语言不断纯化提炼和推进,从而借此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思考和回应。”从这批近作也可看出,物象已被超越,题材不再重要,这些“桃花”和“石头”构成的画面已悄然转换成一个精神乌托邦的叙事结构,以此诉说一个他人不能轻易触碰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春涧花开 150 x 250 cm 2019 年
黄礼攸曾对我说,他早年对于绘画的描摹是从黄公望、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齐白石、吴昌硕等古典大师开始的。他热爱金农画面中那份幽奇闲冷和高岸自守,就如同他热爱带有历史年龄的古瓷包浆,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勇猛精进一样。蒙起传统,结缘金农,使黄礼攸的创作天然的接近东方,这种接近不只是那种视觉图符上的表述,而是致力于某种文化艺术精神层面的神交。钟情当代,锐意求新,让黄礼攸的认知结构中又有更多的西方知识装备,使其在价值判断和方法选择上更具当代意识和多元语境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如果说早期的“造房计划”更倾向于一种理性思考和实验的结果,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展出的“石头与桃花’则融入了写生体验、语言构建、精神寻根和生命感悟的综合意义,以此完成黄礼攸从“造房图”到“桃花源”的自我嬗变。
2021年5月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