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牧羽丨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

2021-05-20 16:35:32 未知

 自然的双重性 ——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 

主办单位: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水墨记

协办单位:西安出版社
学术主持寒   碧
策  展 人侯昌恒
出  品 人崔   迅
学术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  寒碧   鲁虹   彭德   皮道坚   尚辉   王鲁湘   吴洪亮  张晓凌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向迅 程大利  成军  崔振宽  杜小同  樊洲  方向  郭志刚  廖渊  林淼  卢禹舜  罗平安  吕三  仇德树  丘挺  桑火尧  邵泳  石荣强  涂少辉  王保安  王劼音  王牧羽  王绍强  徐龙森  严善錞  姚鸣京  姚媛  一了  曾健勇  张捷  张志民  张振学  赵强
展览总监上官争奇  刘  玲
展览设计赵文亮
展览执行韩昊茹 江夏楠 李俊琦 宫超 邹佳俊 杨蕾 宋阳 孙慧平 杜璇 刘雅茹
开 幕 时 间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10:00 am
研讨会时间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15:00 pm
展 览 时 间2021年5月22日—6月22日
展 览 地 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2/3/4/5/6/7/8/9号厅)
艺术家简介

王牧羽本名王强,1975年生于山东。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岳海波。2010年入学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导师刘进安。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导师陈孟昕。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代秘书长。
近 年 个 展
2020  湖海江河——王牧羽作品展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中国深圳
2019  水——王牧羽作品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南京
2018  以水为水——王牧羽水墨个展  美博艺术空间  中国北京
2017  回溯画体点名展——当代中国画家个案·牧羽  三恒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15  知北游——王牧羽作品研究展  新绎空间  中国北京
2014  天空之城——王牧羽水墨个展  蓬艺术中心  德国美因茨
近 年 群 展
2020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  松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20  客从何处来——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中国厦门
2020  工 · 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  东郊记忆-国际艺术展览中心  中国成都
2020  自 · 长物志——当代艺术展  苏州金鸡湖双年展  中国苏州
2020  沁——自传统精神创生的“向水性”探索展  苏州金鸡湖双年展  中国苏州
2020  抒情的喻象——东莞2020诗书画邀请展  二十一空间美术馆  中国东莞
2019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崔振宽美术馆  中国西安
2019  精微广大——2019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邀请展  关山月美术馆  中国深圳
2018  平行 · 上海——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可美术馆  中国上海
2017  高山流水——中国当代山水画展  南艺美术馆  中国南京
2016  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工笔画大展  中国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15  水墨记:自然的双重性——当代水墨邀请展  中国杭州
2013  水墨档案展  南艺美术馆  中国南京
水 图 与 我
文 / 王牧羽
南宋马远的《水图》卷,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山水经典作品之一。十二幅水面,莽莽苍苍,水之外的世界隐晦而遥远。这件作品是如此与众不同,包括其水纹笔法、图像意境、迷一样的马远与南宋的关系等许多问题,都让我常常揣摩与疑惑。2015年,正逢故宫武英殿展出了马远《水图》的原件,观摩之后我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马远的这件作品,是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以勾线法表现水纹的集大成之作,而作为一个熟识生宣纸性的画家,我想用与其完全不同的墨法水法,重新演绎一下这件经典《水图》。
​十二水  180×97cm 纸本水墨  2019
一开始,我只是想挑战完全复现马远这十二幅画的图式与水纹笔法。我的实验在生宣纸上展开,但是变细笔勾线为阔笔水墨叠压。水墨接触生宣纸后,会有“墨色笔触留住,而水洇出去”的特性。再紧接着覆盖下一笔的时候,这个洇出去的水就会排斥墨色的覆盖,形成温润的白色痕迹。这个洇出去的水痕,画水墨的画家大都熟悉并使用,但一般顺其自然,随形、随性而成。而我的任务,就是控制这个洇化的水痕成为马远水纹线的形状与结构。也就是说,我笔下的水纹线不是画上去的,而是水洇出去的。这个水纹的生成机制与马远迥异,但结构关系与图像形态又与马远的原作息息相关。
水岸图组画  180×97cm×5 纸本水墨  2019

↓ ↓ ↓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 ↓ ↓

用这方法画水极有难度,因为一笔下去,需要精准控制水量,控制速度、方向、粗细、浓淡、转折形状,还要控制通篇布局和图像的完整,以及墨色由浓而淡,水痕线由清晰而渐无。这完全是一个“我的控制”与“水性”的博弈。往往不待我迟疑半秒,纸上的水痕就已经蔓延开去,臃肿无形了。这种失控绝无挽回余地,只得全画作废,换纸重来。我的最早一批水图作品,就全是复现马远《水图》卷的水纹与图像。这过程艰辛而痛苦,也伴随修行一样的情绪与呼吸之调整平复。当最终收笔完成,张壁而顾,心中又有踌躇得意的喜悦。
竹  97×246cm 纸本水墨  2019

↓ ↓ ↓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 ↓ ↓

正因为这种画水语言的特别,也就要求每件作品必须有明确而成熟的构思。我往往需要反复勾画许多铅笔草图,等下笔落墨开始,则笔笔相压,绝无回头或犹豫的可能了。这种和古人完全不同的画水方法,被杭春晓先生表述为“以水为水”,即所表达之图像与表达方法之间存在紧密的物质转换关系。
折 · 叠  47×96cm 纸本设色  2020

↓ ↓ ↓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 ↓ ↓

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去熟悉和掌握这种“牧羽式”的水法。中国画讲究“法式”,我的水法是我自己定义的新法式。这种法式改变了我与图像、与材料、与所指的关系,我在这种有些绕口的陌生关系里感到兴奋,因为这里有太多新鲜的可能。以这种新水法实现对山水画经典文本之再读与重构的可能性,正是我最感兴趣的思考痛点。
水图 · 拟读碑窠石  130×69cm 纸本水墨  2020
2016年底在中国美术馆的“工在当代·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是我水图系列作品从纯粹的语言探索,转向文本重构的重要契机。从“工在当代”展的四件作品《宋人赤壁图》、《鹊华秋色图》、水墨影像装置作品《江帆楼阁图》和《溪岸图》开始,我把古代山水画经典图像中的水纹及形态用我的语言复现,而其他的山石树木屋宇舟人,都用空白代替,我想用这种类似于照相底片一样的图像反转,用完全的视觉陌生化去构建一种全新的意义。2019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个展“水——王牧羽作品展”,则是我这四年以来新水法与文本转换思考的集中汇报。包括五联组画《水岸图》、《江山》、《南宋》等一批作品,都是这一思考的代表之作。
水图 · 拟山口待渡  130×69cm 纸本水墨  2020
伴随古代经典重读推进的语言探索,让我积累了几十种结构鲜明和性格迥异的水纹水法,并逐渐驾轻就熟。这些水法慢慢在我的新语言体系里找到新的意义象征,如网巾纹的平和,细浪漂漂的散漫,洞庭风细的包容,寒塘清浅的纠结,这体现在《牧羽水纹》系列、《一指海面》等系列作品中。我也试着完全消解经典文本的视觉图像,让满纸都是水纹,却处处暗藏玄机,各怀心事。许多山水画的达观与惆怅,花鸟画的移情,甚至人物画的心机与争斗,都用水纹象征出来,比如《水图·松》、《水图·竹》等一批作品。此时我的水法,指向的不只是自然和自我,还有文本纷繁的表面及绚烂的背后。
以水为山拟宋人山水  98×70cm 纸本水墨  2020
李小山先生的文章里说,画要生动,应非外非内,非物非心。我希望自己的水图系列作品,就是在构建这样一种“不执着”的意义系统。其实何为水,何为花草树木,何为人世悲喜,又何为艺术旨归?这样的问题既重要又虚幻,我看不到真相,却愿意惊喜于一次次从分解熟悉到创造陌生的发现之旅。人生短暂,有些意义就在于此吧。

(责任编辑:张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