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朝辉 │ 为什么要“欲学作画先学作人”
2021-06-10 11:29:44 冯朝辉
冯朝辉作品 清清白白 镜心 纸本水墨 33x68CM
中国画领域有句老话,叫“欲学作画先学作人”,意思是说人作好了画才可能画好,也就是说作画的道理同作人是一样,画画得好人不可能做不好。可能有不少朋友会暗中疑问,“作画”与“作人”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此我想重点讲讲作画对作人的影响。
自古学习传统中国画便强调“画品如人品”,北宋著名书画鉴赏家、画史评论家郭若虚于其所著《图画见闻志》中明确指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探究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01
第一是由美育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
传统中国画是中国美育学科的重要审美形式之一,当然具有美育的功能。
“美育”概念率先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于18世纪末提出,即在培养人们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美育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其从道德和科学教育领域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学科。
冯朝辉作品 仁者乐山 镜心 纸本水墨 34X45.5CM
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发现,完美的人性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但是物质世界破坏了我们人性中的这种平衡,借助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美的教育,可以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达到协调统一,从而使人全面发展,这种教育就是“美育”。席勒在所著《美育书简》中甚至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有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所以在中国传统中国画就被赋予了这种功能。
冯朝辉作品 菜根香 镜心 纸本水墨 34X45.5CM
美育概念虽然诞生于西方,然而在美育的实践与运用上,我国却是一个有着深厚美育传统的国家。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认识到了美对人有道德品行上的教化功能,西周时期周公颁布的“制礼作乐”制度,所谓“乐”即为配合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以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教授弟子的古代教育体系。均是在承认和重视人的感性欲望和情感存在的基础上,主张顺应人的感性需求,通过培养人的艺术审美特性,发挥美育的教化作用,从而培养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所著《历代名画记》中,从道德教育意义上明确指出绘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
冯朝辉作品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镜心 纸本水墨 45X68CM
近代文化学者王国维第一个将西方美育概念介绍到中国,其后在我国教育家蔡元培的倡导下,中国近代美育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正是因为有着丰富、清晰的古代美育思想作基础,美育概念一经传入中国,中华传统美育思想便顺势与其结合,毫无间断地继续向前发展,形成了当下较为完备的以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为主要教育形式,注重个体道德涵养,强调教育的体验性和内在性的中华美育体系。
美育不仅是一种理论构建,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行为。
02
第二是由传统中国画自身的特质决定的
毫无疑问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手段之一,也是其重要的载体,传统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审美最为集中、典型的审美表现形式之一,必然从各艺术教育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
首先传统中国画家的培养过程是对人性的陶养。人们学习艺术,开始要观赏、游历和描绘自然,在这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个人审美的过程中,人的内心得以“陶冶性情”“怡情养性”,潜移默化地由外向内发生变化。对自然美的发现,不仅是审美观念的重要转变,也是人生观的重要转变,进而达到人格上的“明理”“传神”“载道”,而后进行“写意”表达,这一由技术到内心的训练过程促成了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正如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写道:“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冯朝辉作品 拟雪個芙蓉花 镜心 纸本水墨 34X45.5CM
其次,传统中国画所借喻的君子比德思想亦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受中国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中国画家们秉持孔孟之道,集学识修养与浩然正气于一身,在此思想基础上,他们从事绘画创作,寄情于画笔,托物言志。经历代画家的不断挖掘,笔下逐步描绘形成了一类重要绘画体裁,即通过描绘梅、兰、竹、菊、松等的君子画,比德君子,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象征君子之德。如梅的高洁,兰的清幽,竹的坚韧,菊的风骨,无不代表着君子高尚的品格。于是绘画的过程便成了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生命的过程,同时也是君子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与表达。传统中国画中所蕴含的这些美好寄寓正是中华美德的主体内涵。
冯朝辉作品 无言面对 镜心 纸本水墨 33.5X68CM
再次,传统中国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的鲜明特点符合对高尚人格的基本塑造。传统中国画讲求画外之功、弦外之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足够强调与充分重视,因为中国画家不是训练成的是养成的。我们看到中国历代诸多绘画大家皆自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在筑牢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基,进入人生的中、晚年后绘画始成。如明代开创传统大写意花鸟画风的徐渭,一生饱读诗书,曾八次参加乡试,50岁后专注绘画领域;清代画僧朱耷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子孙,自小便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近代“海上画派”代表画家吴昌硕,10岁操刀制印,22岁考中秀才,又拜名儒学习辞章,其曾自言“50始学画”;家喻户晓的近代画家齐白石,57岁“衰年变法”方获成功。由此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年不断的研习与厚积,是造就传统中国画艺术巨匠的必由之路。这一点与中华美德始终沿中华传统文脉走行的教育与发展思路是一致的。
冯朝辉作品 兰之依依 镜心 纸本水墨 30X50CM
最后,传统中国画讲求均衡,主张和谐即是美,“和”是中华美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即于中国画构图上就提出“置陈布势”的论点,六朝时期的谢赫更是在“六法”中明确提出“经营位置”,沿此脉络唐代张彦远看到了中国画构图的复杂性及其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将“经营位置”定义为画之总要。传统中国画构图所讲求的开合、呼应、取舍、虚实、动静、聚散、留白、色墨等,其目的都是要在画面上构筑一种均衡,使画面上各绘画要素间和谐表现,这种对人的均衡性审美能力的训练,无疑会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实现对人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有效培养,这也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所必需的。
冯朝辉作品 无媚有清苦 镜心 纸本水墨 46X67.5CM
综上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画所倡导的“欲学作画先学作人”中“作画”与“作人”间确实有着紧密的关联,习画的过程亦是人修身、立德、养慧的过程,反之人修身、立德、养慧的过程亦是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学习传统中国画可以使人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长期的审美训练,可以陶养人的性情与品德,进而使人具备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意识必然成就高尚的人格素养。所以我们可以得见道理高尚的人其画亦如一缕清风,内心浮躁的人笔下自然难以清雅,正如蔡元培所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冯朝辉作品 飞雀图 镜心 纸本水墨 34X40CM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具备初步欣赏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能力,从“欲学作画先学作人”的意义上讲,懂得欣赏一幅好画才有可能画出一幅好画,作人亦同理,知道好坏才有可能成为好人。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或是欣赏传统中国画要坚持“取法乎上”的艺术准则,大家如果辨别不清楚,可以先从历史上已经盖棺定论为“上”的艺术作品开始学习,不盲从,不自以为是。
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不走或少走弯路便是捷径。
辛丑二月初四于悦府书房
冯朝辉
鲁迅美术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文物博物系列研究馆员辽宁省书画类文物鉴定专家辽宁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委员十余篇学术论文于《光明日报》北大核心期刊等上发表主持全国艺教委研究生培养课程研究建设项目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个人绘画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故居陈列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