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稿|中国建筑天团共话“建筑何为,建筑展览何为?”

2021-06-25 19:28:35 裴刚 

文|裴刚

yeTuxVqDbPbBDNPCYnXbTcM3RbnOcL1LGw1qwNnA.png

“建筑何为,建筑展览何为?”主题论坛海报

  |缘起

  在去年的九月、十月合美术馆连续开幕了“共生与变异——主题建筑展”和“空间叙事——国内外当代建筑展览影像展”两个建筑展,不仅梳理了百年来的建筑历史,并且提出了当代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具有未来价值的建筑艺术是什么?等等思考。两个建筑展的推出,无疑增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中对建筑艺术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起到推动建筑艺术理论的发展的作用。

ngBeU843ywevK1b837BmobvlRHSHMKcreraeDVo5.jpg

6mvLbhfwqwrWDtzk4sCRR62B9q25sMrN07Sd9oW3.jpg

《空间叙事——国内外当代建筑展览》展览主视频截图 “韩半岛鸟瞰图”展览现场  ©Kyungsub Shin

  “我本身就在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但是我深刻的感受到,建筑艺术与设计不仅仅是工程、科技问题,应该有更深厚的美学问题。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把建筑艺术作为合美术馆的重要分支。”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从事建筑项目开发与建设20年来,一直在尝试与城市、自然、环境发生关联,以文化视角、哲学高度介入建筑,实践引领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并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作出贡献的理想。

fTRG8ZS2f0CZuxU67DwZ0bIIVYnfGsvjxjBcAgZD.jpg

MDYtdg1VsrN4TikvD8O4UIsYFvJEXiruvDJRZ8QD.jpeg

共生与变异——主题建筑展展览现场 黄立平给观众介绍展出的经典建筑案例

  |“建筑何为,建筑展览何为?”主题论坛

  “建筑何为,建筑展览何为?”主题论坛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21年6月19日上午举办。论坛围绕“世界大变局影响下的新建筑思潮”和“建筑展览与空间叙事转向”两个议题,进行了近三个小时的讨论。

  论坛主持人王明贤称这次论坛的参与嘉宾名单为“中国建筑的天团”。

  本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王明贤主持,邀请了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新建筑》杂志社长李保峰、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导汪原、野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野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小地(按姓名首字母排序)9位嘉宾出席,讨论在当下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中,建筑和建筑展览的社会意义。

  论坛的上半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和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小地先后进行主题演讲;下半场由主持人和9位论坛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和议题进行圆桌讨论。

qSLBpWvF0pqwZoxTipTIRFbS3DDrCi4319YFftsw.jpg

长按二维码进入论坛直播回放

8TumhDPtCcmfaWOJWFXMSDy5CxE8eNSpDF0NYPDb.jpg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王明贤

  “一个好的当代建筑展,第一推出新的建筑思潮;第二推出一批年轻的建筑师。这些建筑师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的一代建筑师。”主持人王明贤在论坛开始的致辞中阐明,建筑展览对建筑思想传播,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以及对当代建筑史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2020年至今的疫情,使整个世界都处于危机之中。如何思考城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来讨论建筑生态等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brubBi9waluWSKW6aIn0oi3ERLMrij3dv0r4Mhwh.jpg

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

  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在致辞中提出,什么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建筑设计?如何在当代艺术、传世建筑的语境中讨论建筑文化?的一系列思考。“空间叙事——国内外当代建筑展览影像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建筑展览的学术梳理,展现了世界当代建筑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创新性,同时也试图挖掘中国当代建筑引人深思的独创性;“共生与变异”被黄立平馆长称之为建筑项目设计前的设计,此概念的思考一直结合在项目策划的工作中。

  从艺术史的标准来看,过去几十年中国建筑师在建筑艺术思想及方法的贡献上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创新成为了时代精神的核心。无论是城市实践,还是文化传播,建筑行业从业者中有一个特别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点是: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让更多的建筑投资者和使用者能够以超越地段的标准来选择建筑。

  |论坛上半场 主题演讲

AAWYj924vynRNTtZH0SQOryu7vWmMohZ1p7U0qnd.jpg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发表主题演讲

  建筑是否是观念的呈现

  论坛上半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作为首位论坛演讲嘉宾。通过对2010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以及御窑博物馆等建筑设计具有实验性的实践,集中呈现了建筑设计如何去探索地域文化、生态。从而创造一种崭新建筑的一次实验。

KRLLMulUoxgZI7nmUdomzdICRIIpuukjsauieQsO.jpg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发表主题演讲

  “建筑展览是建筑思想的陈述?建筑是否是一种观念的呈现?”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提出的演讲主题方向。在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自然建筑试图通过建筑与地域文化、地域气候构建某种联系,找到地域的文化之源。

Mt9WBIaC3c2l4MQoZNDhrAb4XiY7bfjAAxPL6Pb1.jpg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发表主题演讲

  所以,根源和创造变成自然建筑最重要的两条线索:一是建筑艺术需要与特定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相链接;另一方面是建筑艺术的属性和创造性,自然建筑不是一个景观建筑,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态度。城市就像一场自然建筑深刻的实验,集中反映了建筑师的所思所想,在创造性和根源性当中探索地域文化、地域气候,从而创造一种崭新的建筑实验。

hxDIAjVCfLEVOfiBMxjBodeQApfho1mDvYGlgnp8.jpg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发表主题演讲

  建筑要以当代艺术的角度阐述

  “建筑需要以当代艺术的视角阐释,当代艺术是就是发现的过程。”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结合城市魔方、冰上运动中心、乡建、五台山剧场、敦煌剧场等等建筑项目,并特别介绍了在始于元代的建筑宏恩观大庙中实施的《庙雨》朱小地个展的情况,提出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等等现实问题。

llsRHQ6QYpMulyeAW4xLzrs1yWGdIQMOvdZEBQ8D.jpg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发表主题演讲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在题演讲中提出: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每个人都会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自我认知,表露心声。所以,建筑师的工作也倍受关注,从过去的狭窄圈层拓展到全球范围,仅停留在建筑圈或是传统建筑学是没有出路的。将建筑和艺术相结合,必须要回归到当代艺术理论中讨论建筑。

rFdtlWAIw6Q4JMx8SMMzoGm6BRPPzuDxU2ry7egC.jpg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发表主题演讲

  建筑创作并非简单地调整形式。应从思想上调整,挑战已知框架。在建筑创作中,自然的流露是一种模仿,可能是模仿古人、模仿别人或者模仿自己,只有在思想转变时,建筑才会有新的作品形态、传播途径,只有真情实感的回应,才有建筑个性的展现。

y6rIH9EmuoJfL2iN8XY96xkV0aHgeZ7sBAoyz3ga.jpg

  |论坛下半场 圆桌讨论

  论坛下半场的圆桌论坛,首先发言的是《新建筑》杂志社长李保峰,他在谈到建筑学的多元性时认为,“每个人对其有着不同的见解。正如今天朱锫老师谈到的‘自然建筑’,这其中的‘自然’是一个副词、一种态度,更深刻的意义是人类的理解,世界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中华文明也有独属于这个民族的自然观。朱小地老师则是把传统建筑学的意义拓展到了当代艺术领域。”

l7SYhfu4a8dlt0KXhnLUBz1t2gezpikhXk694rBQ.jpg

《新建筑》杂志社长李保峰

  谈到建筑展览时,李保峰在发言中表示,“王明贤老师讲到的纽约MoMA1988年的“解构主义建筑”七人展,我当时刚刚研究生毕业,去了现场感觉特别震撼,因为在展览里面我发现了另外一类建筑、另外一类设计师,他们都是特别前沿的,也就是现代主义建筑和建筑师。它并不是那么直白、那么简单,在这些建筑中有一些有机的、复杂的、人文的内容。在那个时代,这些建筑不太具有革命性,但是后来去了其他国家看到一些建筑,才了解它的影响力之大。现在30多年过去了,你们看这批建筑师对这个行业影响其实非常大,不管你是否喜欢他,它成为了一颗思想的种子在不断地传播,影响、推动了建筑行业几十年的发展。”

JhGx3T1iw08pF9Z1vZAN3Toe8nC3qWyZ3SEh0588.jpg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导汪原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导汪原认为“建筑何为”这个问题非常大,但是反过来想会有一个有意思的思考和理解,建筑与吃饭穿衣具有同样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建筑何为”?我们可以把建筑称之为让人成为人,成为自己的东西。再把这个问题放大到哲学层面,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讨论过“建造”这个词,他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了建造,建造这个词是人类居住环境的一个总体的营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把建筑理解成为,在行为上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一个不可剥离的过程。

  进入当代以后,建筑展览在城市和文化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建筑学来说,建筑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建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把建筑展览分类,大致有几类:一是建筑师的个展,这种展览一方面可以呈现建筑师对建筑的基本理解以及在建筑理念下他设计实践,同时通过展览的形式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回顾、提高和总结。第二类是研究者或理论家通过对于建筑现象的观察,邀请一批建筑师来进行主题讨论,这是建筑师的群展。还有一类是研究者提出一个开放的话题,每个建筑设计师用作品对这个主题作出研讨,这样几种形式都为建筑学未来的可能性提出思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学很多知识慢慢浮现出来,建筑展览在当代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EofKBJZUD9pkv2JNHYObuGwCXEcAN9YCnfe6muTC.jpg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表示,如果说建筑是一种艺术,那么它与其他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深陷于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的束缚和纠缠中。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其有着极大制约,我们的建筑是不自由的。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们的建筑师如何表达思想、表达情感、承载时代精神?

  孙振华讲到,一种就是让建筑回到设计,让建筑解决问题,把审美、艺术、情感、情怀放在第二位;还有一种,是建筑师希望在满足一定的功能需要的同时,能更多的呈现思想、承载观念。朱小地先生的实践也是这样的,形成了怎么来认识建筑或者建筑何为的两条路向。

  回应“世界大变局影响下的新建筑思潮”这一论题,孙振华把当下国内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建筑大致分为三个方向:第一,是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即实用性,不需要追求宏伟庞大;第二,追求传统自然和地域风格;第三,将科学技术融入建筑。

brIjQrtK3ljPDs4uB5LoiaCAQrVRZPIbumnwch97.jpg

野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野城发言

  野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野城表示,相较于老一辈建筑师具有的强烈使命感、民族性,自己这一代建筑师接受的教育和价值观更加多样,当下的年轻建筑师在创作中不会背负太多的历史任务,更希望以一种自由的方式进行实践。对于建筑,野城更加趋向于讨论人与建筑之间或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

  野城认为,建筑师和艺术家需要在这个时代重新回归本质,并且需要一种新的反思。每个人对城市展览主题的思考不同,呈现的作品多样,这便是展览的意义所在,求同存异,发掘更多的自我。

QjG39Z9Okq92YLsKZ9Ar1Z2IgyYAsGbIO8nTCgv8.jpg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发言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表示,合美术馆去年举办了两场建筑展,日后合美术馆将继续把建筑展览延续,希望为中国今后的城市建设贡献。

pbvRKkiPaHUfX368jB7usDFSfoi1tcto0KobqEOL.jpg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表示,在建筑界近代实验建筑是中国建筑崛起的重要事件,重谈实验建筑和建筑本体尤为难得。武汉以合美术馆为主的建筑艺术高地,应再有一场新的建筑实验来重新呼唤新实验建筑的本身。

CokbWweWLOgpKKumLJ4mbCiOnMVxCvzljQ46s8bX.jpg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发言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表示,建筑的展览难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展览,在美术馆举办建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建筑在场地上的体现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如果把这种关系呈现到美术馆来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建筑展览跟传统美术展览有着较大区别。

Ka5XQwzrVc3Rwb5SY1TP06lNE6uyZmeE3yxZ1ogt.jpg

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

  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表示,“建筑何为”是一个本体的、追根的问题,从商业角度聚焦此问题,就是“无艺术不建筑”。建筑从业者们有责任把商业做得更正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出发点选择怎样的建筑设计,用什么样的立场和建筑师沟通?今天各位老师也给了这个行业非常好的启示,值得大家不断深入思考。

MnqOKGsSoWZEckSsMJhzcxSKwztmEg78uyYehQZl.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总结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在对各位论坛嘉宾的发言进行总结后表示,对于建筑师来讲,“建筑何为”是一个哲学性的终极提问。“作为建筑师,我一直在追问自己,建筑师能够干什么?我写过一本书《本原设计》,实际上就是反思过去走过的弯路和我们国家建筑创作、建筑发展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建筑创作要回归本源、回归理性、回归到建筑是为人最根本的本体上去,所以在这个方面提出了本原设计的思想理念。在做建筑的过程中,面向多元的世界,建筑何为?我们的回应可能是多解的也是多义的。”

CzuCJ9Uc6P2Bgh4Wt0c1IaPSbnJigVaFZgBZqb7k.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总结发言

  今天的论坛集中地谈到了建筑创作实验性的问题,孟建民认为,“实验性的建筑创作一定要继续和保持,不能因为创作机会多了就放弃实验性。刚才孙振华博士提到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区别,建筑师是戴着脚镣的艺术家,受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条件束缚。哪天把脚镣给解开了之后,能否释放创作动力源泉?束缚能不能限制你的建筑创作?这对我们的建筑师是持续的、长远的提醒。”

oCLlgr2VKZ6EytHtjcaiX3pInCnKWHwRv9Lqx34C.jpg

论坛嘉宾合影

  结语

  主题论坛“建筑何为,建筑展览何为?”从艺术和建筑结合,为建筑艺术回归到当代艺术理论中,为建筑艺术的讨论、书写、传播建立路径与通道。

  正如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所指出的,把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建筑师对于艺术思想方法的贡献载入史册,纳入艺术史系统的框架内,填补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缺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