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雅昌专稿 | 曹茂超: 打磨“精品”仓美术馆
2021-07-04 09:56:52 邹萍
曹茂超来杭州已经8个月了。
来此之前,他在北京798待了十年。阅历自是深厚,却有股自缚般的隐隐不安。
“我觉得,无论艺术或个人,最终的指向都是大众。”
他想往前再迈一步。
2020年疫情期间,机会来了。江南杭州,象山艺术公社,一座正在筹建的美术馆向他发出邀约。从北至南,他没有太多犹豫。
2021年7月3日,这座美术馆取名“仓”,以时间为名,面向未来,绽放杭州。
仓美术馆开馆展“时间舱”开幕现场 嘉宾合影
“杭州这座城市热烈欢迎一切有想法、有生长性、愿意试错的新生产力,任何新的可能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长空间。”
无论个人还是美术馆,都就此立于全新起点。
以下源自曹茂超的讲述。
仓美术馆运营总监 “时间舱”策展人 曹茂超
打磨“精品”仓美术馆
和生活相较,艺术是一个很小的圈。
若仅以为艺术只能纯粹化和理想化,那最终会离社会越来越远。我希望和大众的需要实实在地产生关系,所以当机会来临时,就决心试一试。
生活是真实且充满细节的。从北方来到南方,对我而言,变化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圈子,二是城市。北京可能对艺术有着过于理想化的一面,这当然带给我很多机遇和动力,但时间长了不免固化,但杭州不一样。我发现,这里的艺术很落地,艺术家们似乎都将创作与生活处理的很好,这种“打通”的魅力很吸引我。
“时间舱”展览现场
北京和杭州不一样,我从北京到杭州又不一样,所有事情都是从零开始,因此一旦规划好方向就会积极落地实践,打破所有运作、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甚至专业圈子的构造,即打破所有全新建立。当然压力很大,但这是正常的,能够学习就是好事,而且每天都在做不一样的事,这就是价值,也正是我坚持的意义。
曾经,我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十分理想化:要做很牛的展览,要在行业立足,要有影响力,但现在发现,这些都还不够,我希望考虑更多,如对美术馆整体运营的思考,具体执行的考量等,当然需要妥协,但重要的是想法的改变。
这个改变对我而言是重要的。
仓美术馆
我总是在想,自己能带给这个地方带来什么?我希望在杭州发出声音,不仅是个人,更在于美术馆。
我来杭州后发现,很多艺术家或策展人全国各地跑,但来杭州的次数很少。杭州发展很快,但它还是一个新兴城市,相对北京上海,必然有很多可能性。
这次的开馆展“时间舱”是我到这儿工作的第一次亮相,希望能把自己十年来在当代艺术领域积累的资源很好引流,这不仅是我的能量体现,更是杭州这座城市需要和愿意接受的。
所以,“时间舱”应该算是近几年少见的国内当代艺术领域重磅资源在杭州的集体亮相,格调在线,有大咖坐镇,也有年轻力量的集体发力。此类发生在杭州的汇总性聚焦或许就是我独到的优势,不仅打开了更大的窗,更把某些可能性放大了。
开幕当天还设置了两场论坛,其中之一就是讨论谈杭州当代艺术的发展。这座城市其实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发源地,但永远都像大后方。这里有中国美院这么好的艺术家生态基地,年轻藏家的崛起近些年也十分迅速,电商又这么发达,但似乎也还没有特别好的当代艺术机构。未来会怎么样?我其实很期待,这就又回到了以美术馆为窗口的整体链条的搭建,更是建立在我十年工作基础上的深思熟虑。
杭州当代艺术的今天与未来 论坛现场
民营美术馆的境遇与挑战 论坛现场
未来,我希望仓美术馆是一个体量较小的精品化美术馆,既具备当代调性,又有贴近年轻人的一面,深度发掘中国美院天然基因的同时,与象山艺术公社及大众关系紧密。
美术馆商店将持续致力文创产业品牌锻造,注重链接中国美院优质设计资源,加快艺术家资源联名开发,机会合适下将建立美术馆收藏体系。我希望它们最终能融合为一张优质文化名片,在实践自我造血的基础上成果斐然。
美术馆名“仓”,此字既指仓储,亦为积淀,是知识生产、发酵、存储和变化之地。而这,也是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此仓全身银色,科技感和未来感十足,如同一座航行中的飞行器,四个展厅的内部设计气质相投又彼此区别:一号展厅有格栅弧形穹顶;二号展厅虽也通体银色,但顶部向下弓起,和一号展厅的穹顶有上天入地之呼应;三号展厅空间全黑,还有一个报告厅,主要适用影像展示;四号展厅则有四个天井区域,便于不同主题作品或展览的呈现。象山艺术公社一直是潮流圣地,我希望仓美术馆日后也能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必选地,力图成为真正与大众对接的艺术空间。
“时间舱”展览现场
杭州这座城市热烈欢迎一切有想法、有生长性、愿意试错的新生产力,任何新的可能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长空间。
我愿意和美术馆一起全新成长,不惧未来,谱写一切新的可能。
时间舱开启
仓美术馆坐落于象山艺术公社。
此地本就不凡。
这座新江南文化名镇由李凯生教授的设计团队以宋代《溪山清远图》为蓝本设计,一轴两岸,山水互构,构成“一幅山水人文画卷、一座数艺文创群落、一处艺术创意胜地、一个艺术生活家园”。堪称“无墙无界的公园”,汇集了画廊、美术馆、拍卖机构、多媒体黑匣、桥上剧场等众多艺术时尚元素。最前沿的数艺实验在这呈现,无数场国际展演都在这里掀开帷幕。这里集时尚艺术、旅游休闲、现代商业于一体,为艺术爱好者和市民游客创建独树一帜的文化地标。
仓艺术商店外景
2021年7月3日,仓美术馆开馆展“时间舱”在此盛大启幕。这场以时间为底的宏大聚集汇有26位当代艺术家的40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行为等多媒介,呈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的当代艺术生态。
艺术创作中,时间是一个永恒话题。对生活而言,时间又无处不在且力量巨大。立足后疫情时代的特殊节点,艺术的未来必将与生活息息相关。“时间舱”此时开启,实顺时而为又深思熟虑。
仓美术馆开馆展“时间舱”开幕现场
德信产商文集团总裁 胡斌致辞
“仓美术馆将以当代艺术的研究、收藏、交流、展览与传播为发展方向,努力成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场域,同时将根植杭州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深耕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部关纽,构筑仓美术馆与城市、公社、社群的共生关系。一座城市的美术馆,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语言,仓美术馆的命名,意在知识生产、思想传播、专业空间呈现创造与发现,寓意探寻未知文明的飞行之舱,储藏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本次开馆展的主题‘时间舱'也与仓美术馆相应而生。仓美术馆如同一颗种子,在今天种下,我相信,在未来会变成一颗参天大树,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更多的文化内蕴,成为杭州的文化新名片。”德信产商文集团总裁胡斌如此说。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甘智漪致辞
“仓,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粮仓,后引申为船舱。美术馆同样应该是储存精神食粮之处。今天,仓美术馆携开馆展‘时间舱'在象山开幕,我想也是美术馆发起人的梦想。”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认为运营一家美术馆其实很不容易,尤其处于疫情之下:“艺术空间的有序运行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所以今天仓美术馆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开始。我相信,当一座城市有了艺术,也就有了城市自己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 王庆松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 艺术家 管怀宾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认为,杭州的确缺少引进外地优秀艺术家的基地,象山艺术公社建成这几年来也缺少一个甚具规模又有学术水准的美术馆,仓美术馆的建立对公社本地和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当代艺术生态在杭州的新生发都非常必要:“我很喜欢‘时间舱'这个题目。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时间胶囊,在自己的时空里度过难关,总是逆流而上去溯源和寻找心灵的实现。”这次,他的参展作品是《蚀光》。此作诞于2016年,9个水泥柱身刻着与光有关的词语(中英文):刺目、黯沉、灿铄、恍目、暗蚀、折射、晔熠、昼盲、黑洞……沉默地半围绕着一个体量颇大的灯架,9个灯盏被白蜡填满,天花板上有9个光斑对应水泥柱,墙角还有一只乌鸦俯视一切。他用知识分子的情怀表达艺术家对于现实之光不断遭遇种种雾霾现状的感怀,也传达出我们与外部世界敏感的触碰日渐损失的思虑。
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宋永红提起杭州与母校时,言语中充满感动:“八十年代上学时,浙美给我的影响很大,当时正好赶上八五新潮,看到张培力和耿建翌的作品非常兴奋,这么好的作品和城市氛围格格不入,却在这个地方诞生了。”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校,二是去北京。“当时觉得应该离开杭州,因为这里太舒服了,未来的发展一眼望到头,北京则充满了不确定,这种未知很吸引年轻的我。”但到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又开始体会到杭州的好:“经过几十年的积淀,需要一个不太受干扰的环境创作,也不需要扎堆了,杭州等南方城市会给人更独立的感觉。我希望仓美术馆能在杭州持久地办下去。”
“希望他们能坚守,能持续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块地,一个仓。”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花俊说,本次他参展的作品诞生于2016南京展览现场,艺术家在幕墙上直接用毛笔、乳胶、香灰完成,四联画作气势恢宏却又静默无语:“我的书写本身就与时间有关,这次,就让书写的时间消失在时间舱中。”作为一个长年致力水墨画实验的艺术家,花俊敏感于文化传承的上下文关联,关注着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并信守自身的价值标识与心念的家园的建构。
此外,还有班陵生、陈文令、陈晓云、丁乙、关伟、龚新如、胡介鸣、何云昌、菅木志雄、李二男、梁绍基、缪晓春、沈文燮、关根伸夫、石青、施勇、王庆松、徐冰、许仲敏、杨福东、颜磊、郑端祥、朱玺等当代知名艺术家佳作的集体呈现。
本次展期至9月20日,横跨假期,适宜缓观。
时间舱已启,你还不来?
部分展品
班陵生 《Hope》 166x109x6cm 混泥土 2009
陈文令 《不倒翁》 219x95x95cm 综合材料 2021
陈晓云 《沉迷于一切》 90x60cm 布面丙烯 2018
陈晓云 《国王的婚礼》 150X210cm 布上丙烯 2018
丁乙 《十示 2017-9》 366x242x6cm 椴木板上丙烯雕刻 2017
龚新如 《囧途-敦煌之旅河北道东南路》 150x120cm 综合材料、有机玻璃、丙烯 2021
龚新如 《囧途--敦煌之旅迎驾》 150x120cm 综合材料、有机玻璃、丙烯 2021
关根伸夫 《海上三角洲》 53x45.5cm 日本金箔纸 1988
关根伸夫 《日月》 46x38cm 日本金箔纸 1989
管怀宾 《蚀光》 金属、灯架、黑炭、水泥柱、聚光灯、白蜡、计时器 2016
管怀宾 《蚀光》 (局部)
何云昌 《长生果》 75x60cmx24 摄影 2016
胡介鸣 《残影 - 昼&夜 B》 (局部)Screen 13.4X21.4cm (x 2 pieces) Screen 14.9X26.6cm Screen 39.8X70.8cm (x 2 pieces) 多路视频,IPS显示屏,PC主机 2018
菅木志雄 《场素》 31x23x9cm 木板,颜料 2001
菅木志雄 《无题》 54x23x4.5 cm 颜料,纸板 1983
李二男 《维拉斯凯兹 纪念照片》 180×150cm 收藏级打印 2015
缪晓春 《陀螺舞 03:42》 68x30x26cm 3D打印,光敏树脂 2018-2021
缪晓春 《陀螺舞》 10‘ 30’‘ 三维电脑动画 2017
缪晓春 《走钢丝》 100x100cm 布面丙烯 2015-2018
前:梁绍基 《星转人移自然系列No.106》 240X240cm 丝,镜子 2007
沈文燮 《呈现-岛9号》 190×254cm 布面丙烯 2014
施勇 《无题》 22' 50'' 单路视频2008
石青 《白糖记》 26' 单路视频 2020
宋永红 《拆迁中的七里渠村》 180x220cm 布面油画 2018-2019
宋永红 《校园生活-陌生环境》 45.5x45.5cm 铜版画 1988
王庆松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80x225cmx2 收藏级打印 2014
徐冰 《天书》 木刻活字印刷 单张43×55cm 1987-1991
许仲敏 《蛋形No.3》(局部) 110x110x230cm 机械动态装置 2007
颜磊 《Ecstasy+,HG》 直径150cm 综合材料 2021
杨福东《善恶的彼岸-真理之敌5》180×120×6cm(×2pieces) 双联;左:彩色喷墨打印,4毫米透光度20%黑色玻璃 右:丙烯绘于黑白喷墨打印照片,4毫米70%透光度玻璃 铝板装裱,不锈钢烤漆黑框 2019
郑端祥 《花屿村香》(截图) 纪录长片,2h25m 2019-2021
朱玺 《one》 金属,软性灯管,亚克力 300x150cm 2017
左:关伟 《迷航No.9》 130x162cm 布面丙烯 2007 中:关伟 《迷航No.1》 130x162cm 布面丙烯 2007
右:关伟 《迷航No.6》 130x162cm 布面丙烯 2007
左:王庆松 《拿来千手观音系列之一》 180x110cm 收藏级打印 1999
右:王庆松 《送往千手观音》 180x130cm 收藏级打印 2019
注:文中图片由仓美术馆提供。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