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艺术家在今格空间探寻“时间与空间”的奥秘
2021-07-10 22:02:07 刘震风
2021年7月10日,由12位中外艺术家参展的“时间与空间”群展在北京798今格空间开幕。
应当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元素,无论古典绘画还是后现代的装置或行为艺术。本次展览更聚焦了这组经典命题在中西方的抽象绘画中是如何被呈现的。试图通过中外12位艺术家的作品检视对相关问题的不同介入方式,进而揭示不同时空观念在艺术实践中的多元显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时间与空间在王宁德、李昶、Antonia Low的影像作品中对应着某种个体感知或记忆中的平行世界,一个个不断显现又不断隐没的片段提示着一种形而上的存在。
展览现场
李昶《无题(影)》 石英表机芯、LED 灯管、菲林片、电阻等 52 ×70 ×20 厘米 2017 年
王宁德《有形之光 被偏振的云 No. 3》 蜂窝铝板、亚克力、透明灯箱片 141×198×6 厘米 2014 年
就像王宁德创作《有形之光》这个系列,在方法上避开了将图像固定到纸质媒介表面上的化学过程,转而将一张完整的图像在透明胶片上有组织的进行碎片化,当暴露于特定的照明时,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完整影子的图像。最终的结果是,艺术家直接用光绘画,通过电脑和人手的劳作过程创造出幽灵般的图像。
董大为《尘归尘系列》 墙上色粉笔 300x330厘米 2021年
董大为《尘归尘系列》 墙上色粉笔 作品细节
董大为《尘归尘系列》 墙上色粉笔 作品细节
而在张雪瑞、董大为、杜婕分别以首尾相连的方形格子、色点及线条构成的抽象绘画中,笔随心走、前后相继的绘制过程体现了个体生命在画面中的融入,以及简与繁的相互转化。
杜婕《2011.04.01-2011.06.15》(局部) 手工宣纸、水墨 290×35 厘米 2011 年
杜婕《20180127-0216》 手工宣纸、水墨 68×68 厘米 2018 年
就如杜婕画面中的“繁”是藏匿于“简”的表象之下,远观则隐,近觑则显。在简与繁的自然转化中,揭示出无与有、空与色的辩证关系。 杜婕的作品呈现了三个卓尔不群的特点:首先是线条从头至尾的完整性;其次是线条创作过程中的呈现出的独立 性以及对线条之间距离、关系的可控性;第三是作品创作过程的不可逆性。
付小桐《164.850 孔》 手工宣纸 100 ×72 厘米 2019 年
陈彧凡《衍生物》 木头、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165×165×39 厘米 2015-2016年
迟群《向左》布面油画 150 ×100 厘米 2015 年
如果说在菅木志雄、付小桐的作品中,被强力所穿透的物质显现了一种对空间结构的介入及个体意志的叠加,那么鞠婷、迟群、陈彧凡、廖斐所创作的作品则以颇强的物质性构建出一个个渗透着不同个体经验及感知的抽象性时空。
菅木志雄《潜空性》 木头 160×122×8.5 厘米 2010 年
其中,菅木志雄作为日本“物派”的代表人物。他一贯的艺术宗旨是注重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与设置空间的关系,通过揭示这种“关系性”来创造新的切入点。他的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积极的、趋向构筑的意识,能看到日本式的空间感和现代构筑感的和谐统一。重要的是他的那些已经完成的装置构筑总是处于一种运动状态,给人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想象。
菅木志雄《通景》 木头 31 ×25 ×8.5 厘米 2011 年
无关表象叙事,这些受到不同哲学、文化、经验影响的艺术家个体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自身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认知与感受,并通过将其与抽象概念的融合,展开种种有效的视觉转化,从而揭示出潜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本次展览将延续至9月4日。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