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地珠” 郑江从个人经验展开的七个关键词
2021-08-08 13:34:40 裴刚
作者:裴刚
现在生活工作在北京的艺术家郑江,家乡在浙江丽水,是1980年生人。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硕士毕业时候已经在学院学习油画7年。但这些年他的工作即便与绘画依然关联,却早已不是架上油画的景象,而进入观念行为、影像、装置、绘画的方式。
墨方Mocube外的展览海报
2021年8月7日下午,“地珠”郑江个展在798艺术区的墨方Mocube启幕,此次展出郑江2019年墨方“翡翠”个展之后在家乡浙江缙云山中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的全新现场雕塑,影像,绘画作品。展览由王澈担任策展人。
地珠 化石 地衣
进入墨方Mocube的第二空间展厅,便看到艺术家郑江凿岩创作《地珠》的影像。
艺术家郑江凿岩创作《地珠》的影像视频
“2020年开始的“地珠”系列,这些石头很打动我。这些石料都是30多年前我的父辈开山凿石留下的废料,我去山上看到这些石头常年被落叶和苔藓覆盖着,觉得像一些被遗忘的人。” 郑江把这些石料或巨大或小的岩石一凿一凿的凿成一个球体。
地珠 Earth Pearl 2020 单频录像 彩色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8'00''
郑江的创作源自他个人的生活经验。他的出生地在丽水市缙云县五云镇的“石下”。这里是一个山坳,因为开产石料而得此名。当地自明清就已经开始开采石料,用于建房子,盖凉亭,造坟墓,打棺材等日常用度。
“大规模的开采是从80年代,大量的石材用于建筑装修。”郑江的父亲从六十年代开始开采石头,也是当地家庭普遍的主要经济来源。九十年代后期由于红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兴起,当地开山凿石的行业进入了历史。如今这些山洞荒废在山林中,等待野风和山雨的洗礼正慢慢风化坍塌。
《地珠》系列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地珠 2 哈内姆勒 硫化钡 100x150cm 2020
地珠 3 哈内姆勒 硫化钡 100x150cm 2020
地珠 5 哈内姆勒 硫化钡 100x150cm 2020
地珠 7 哈内姆勒 硫化钡 150x225cm 2020
地珠 7(局部)
100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人工采石凿刻,形成举头望去险石嶙峋耸立,低头俯瞰又有临渊天坑深不可测的复杂地貌景观,当地俗称“岩宕”。除了石下,缙云全县各地都留存有这样大规模的“采石遗迹”。缙云约有3000座,尤以仙都、壶镇、舒洪、东方、五云等地为最,形成了国内罕见的、江南地区最大的采石场洞窟群。
化石 哈内姆勒 硫化钡 90x120cm 2016
化石1#-5# 凝灰岩,雕塑 2021
《化石1#-5# 》展览现场
“这种石头叫凝灰岩,是一种白垩纪时期的火山碎屑岩,我用它打造了一些古生物的牙齿状雕塑,化石这个名字里我更多强调的是‘化’这个动作,变化,进化,转化等,是一个溯源的概念。”郑江的《化石》系列由五件牙齿状的石刻形成一组雕塑,由丽水当地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铁钉固定于墙面。
地衣 #9 凝灰岩、墨、亚麻布 165x210cm 2019
地衣 #14 凝灰岩、墨,亚麻布 200x250cm 2021
地衣 #17 凝灰岩、墨,亚麻布 165x210cm 2021
地衣 #15 凝灰岩、墨,亚麻布 200x200cm 2021
地衣 #16 凝灰岩、墨,亚麻布 150x210cm 2021
《地衣》系列的架上绘画与《化石》系列相邻。 “地” 是作为这系列作品的关键词,显然是作品的材料取自凿下来的不同颜色的石料粉末有关。
《地衣》系列绘画作品 展览现场
“地是大地,也是地域,以及自然以及人之间的关系。”郑江的《地衣》系列早期绘画还带有某个造型的叙事因素,此次展出的新近作品去除了这些叙事因素。黑色是当地用于采石时墨斗拉直线用到的墨色,或深或浅的石粉材料形成不同的色域,那些如凿痕的笔触亦仿若来自岩石上斧凿而成。
第二空间展览现场
铜镜 荒野 对话
在第一空间作品《铜镜》系列与《荒野》系列共同构成一个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空间的对话和呼应。
展览现场
在布展时,有意降低空间的能见度。形成一个洞穴的视觉效果。《荒野》系列中那些形态各异的废弃采石场,对心理的暗示形成了观者对岩石、自然、人工、时间、荒凉、幽闭等等感受的想象。
摄影作品《铜镜》展览现场
铜镜 哈内姆勒 硫化钡 100x150cm 2018
铜镜 九屏幕拼接录像 2018. 时长不等
在展厅尽头是郑江手举自己手工磨制的铜镜反射从石窟顶部孔洞泻下的光线,再折射到幽暗的洞窟中,引天光照亮黑暗的洞窟。这样的方式延续了之前作品中对“光”这种特殊物质的感受和体验,形成洞窟内外与人的参与,三者的对话关系。
投射在一处空间地面的影像作品《涟漪》 展览现场
涟漪1 2017 单频录像 彩色 4'50''
2020年10月郑江回到家乡开启了《地珠》作品的创作,这是他在家乡连续创作的第五个年头,问及他为什么会转向家乡进行创作时,郑江讲到与父亲的一次意外受伤有关,父亲的受伤使他对父亲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进而延伸到自己重新思索与这片土地的关联,以及自身属于其中的自然和地域的问题。
2018年9月郑江邀策展人王澈去他的家乡浙江缙云县五云镇走走,其时正值夏季,9月的山间植被茂盛,已经被禁止进入的洞窟地带几乎是无路的荒野环绕。两人寻山间小路进入各个洞窟,因为年代久远洞窟坍塌、水潭或植被的阻隔已经不能进入,自然的恢复力渐渐的消除着这些小路,形成的一个个绿色的水潭影射着洞窟的折线、天空。
荒野 2#-5# 2017 哈内姆勒 硫化钡 150x100cmx4P ED:5+1AP
荒野 11# 2017 哈内姆勒 硫化钡 150x100cm ED:5+1AP
荒野 12# 2017哈内姆勒 硫化钡 150x100cm ED:5+1AP
荒野 1# 2017哈内姆勒 硫化钡 150x100cm ED:5+1AP
两人在闷热的环境中寻到一处清澈的水潭,拨开布满水面的浮萍,沁浸入水开始聊天,“这里的水应该是从凝灰岩的孔隙中逃逸出来的,正是这些充满碳、钙、磷的水中孕育了最早的生命,也形成了支撑我们人类的骨架,当时有一种强烈的原始直觉,我们所身处的岩石空间正是生命的摇篮之地,古老的岩石层代表着一段漫长的地质时期,以一种隐秘的语言讲述着我们的起源。那场水中的聊天以及散落在山间和洞窟的创作,也让我明白郑江返回的家乡不仅仅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对于故土的情感,而是包含着荒野、身体、情境、个人、投射、溯源、延续等一系列话题。”
“荒野、身体、情境、个人、投射、溯源、延续”在策展人王澈看来这七个关键词不仅仅指向创作的作品,“同时也表现了郑江介入、感受、体验、思考、想象、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引发的是我们对于个人与家园、艺术与社会、城市与荒野、文明与生态、艺术与自然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19日。
艺术家郑江与策展人王澈浮萍对话,视频截图,2018年9月拍摄于浙江缙云
关于艺术家
郑江,1980年生于中国浙江。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郑江是2012约翰 · 莫尔绘画奖(中国)优秀奖的获奖艺术家, 在第十一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平行展——佛罗伦萨国际设计双年展中,郑江的作品《翡翠》获得建筑单元达芬奇银奖,并于中国浙江宁波美术馆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展出。
他曾举办过以下个展:北京墨方空间“地珠”(2021);北京墨方空间“翡翠”(2019);北京空间站“地衣”(2016);北京空间站“梁上尘”(2015);北京三潴画廊“苯巴比妥”(2012);香港少励画廊“光阴矢-郑江和付莹莹双个展”(2010)。其他主要展览包括:深圳云美术馆“散步—从社区延伸到自然”(2021);无锡程及美术馆“简至诗意升起时: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特展”(2019);武汉佑品空间“隐匿的真实”(2018);北京今日美术馆“时代渐强音-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2017);北京杨画廊“内宇宙”(2016);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人造仙境-中韩青年艺术展”(2015);英国利物浦步行者画廊“约翰莫尔绘画奖获奖者作品展”(2012);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放的肖像”(2012)等等。
郑江:地珠
策展人:王澈
展期:2021年8月7日-9月19日
开幕:2021年8月7日 下午4点(周六)
展览地点:墨方Mocube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