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即将举办“林凡从军从艺七十年诗书画展”,林凡先生是在美术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在文化艺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军旅美术大家。他的美术创作涉猎工笔人物、山水、花鸟以及书法等诸多领域。从他独具特色的中国工笔画创作中,我们能够读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传统中国文化学养。他的系列中华古典文化题材的创作,使我们更能感受到画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劳动大众生活细微的感悟和爱心,传递着画家质朴的感情。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始,画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开启了一个“高产时期”,他相继完成了《张骞回京》、《子夜吴歌》和《李白诗意》等系列创作。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思想活跃、艺术交流和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广泛探索,使画家的创作发生了变化, 迸发出绘画表现的极大想象空间。无论在绘画形式结构、构图布局、人物造型和色调整体处理上,都能使我们读出其时代的特色,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在艺术表现上的独到特征。这一时期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画家非常注重线条造型的表现力,使用线条造型与大色块铺垫形成对比,在画面构图中注重细节的“点睛”作用,情景融合。画家对生活细节的入微观察使画面产生丰富的纵深感。《子夜吴歌》一图中,一位少女转身的造型美妙、动人、传神。虽画的是古代民间生活题材,但整幅画的色调,溪中人物的相互关系、动势, 以及形象的表现等是画家对南方农家生活的积累的感受。人物神态朴实大方,每个动态甚至手势都十分考究,体现了画家对生活原形的长期积累,绘画基本原素的成熟运用的深厚的造型功力。充分说明了画家在驾驭大场面构图,多角度和众多人物组合的能力。绘画的整体的韵律构成其人物画创作的精神之美、壮阔山河的深沉之美,大气的节奏和韵律感贯穿于这个时期的系列创作,清新而有诗意,并蕴含着一种悲壮的激情。作为中国画家,他的作品极为重视线造型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作品精于用线,不张扬,表现人物动势的刻划神情极为精炼,敢于使线造型与黑色块巧妙结合,构成丰富性和重量感,用整体色调拉开画面黑白灰的层次,用色稳重协调,用以衬托主要刻划的人物造型。进入90 年代以来,画家的系列绘画创作,特别是大幅工笔画作品,表现领域有了更大拓展,除人物画创作外,更多表现山川、荒原、溪流。画家倾心于描绘大自然的雄浑壮澜之美,寄景传情。从《五月萍开》到近年的《源头印象》、《浮春》、《秦风》等大幅绘画作品,画家在绘画的形式结构和色调的处理上较早期作品有明显的变化。从暖色基调的《溪水浮萍》, 老藤环绕巨石的画面,逐渐变为以黑色为主基调的系列创作,《源头印象》的画面几乎全为黑色覆盖,点题处为灰色点与白色巨石,构图十分巧妙。《浮春》也是黑色基调,但其中有青、赭点缀,表现了山石河流的壮美,老藤、浮萍的点睛使画面产生了动感。这些近作的绘画语言,从繁至简,更加概括,大色块与生动的细节形成节奏感,渐变丰富的黑色块,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和重量感,突出了绘画造型的表现力,传达出幽深丰厚的气息。另一方面,画家在近年创作的大尺幅中国画作品中,使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构图形式,加以革新,更加凸显了绘画形式语言的时代性。如《过溪龙》、《松溪图》、《石涛》、《常做湖山草木盟》、《双溪纳日》等系列大画,在构图形式上揉用传统的绘画布局,大面留白或将表现主体放置天地间突出景物的主体形象。松石等造型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 强化其形象的风骨气质,摆脱了构图布局上的俗套路,在绘画上有一气呵成的痛快之感, 令人耳目一新。老松巨石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素材,画家在运用这些素材完成的新作中,使我们看到了时代的气息和历史积淀的沉重内涵。几十年来,画家的绘画创作始终围绕年轻时代家乡故园的山川溪流、山石草木的记忆,没有离开在军旅生活磨炼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撑,没有离开走过广阔荒原、践涉大山激流的不凡经历,70 年的生活经历也成就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独有的表现方式,作品中饱含了对生活的深厚情怀和风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