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林凡从军从艺七十年诗书画展所感

2021-08-09 15:02:20 陈孟昕 

   凌松有志,鮐年登峰。今逢林凡先生九秩华诞,中国美术馆举办“真予不夺——林凡从军从艺七十年诗书画展”。从军从艺七十载,先生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心系军旅,笔墨丹青,挥洒从戎人生。他怀着振兴国粹的社会责任感,承前启后,创建中国工笔画学会,团结全国工笔画家,勠力同心,为工笔画时代兴起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凡先生博闻卓识,绘画、书法、诗词无一不精,且皆臻极高境界,极富灵气、清气、逸气。先生的绘画清隽韶秀,高华幽邃;诗词诡谲瑰丽,悱恻凄美;书法圆劲秀润,骨气清奇。不仅如此,先生在文博见解、设计、戏剧美术和文化创意上都有着特殊的贡献。   林凡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学者型艺术家,他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茹古涵今,融贯中西,而后“得非常之体,符造化之功”,始终将个人风格与客观物象密切关联,形成作品中浓厚的传统文人意趣和强烈的时代风貌,并朗现出时代精神的审美情趣与美学理想。 

   他的国画作品在立意、取材、造型、风格、情调等方面皆具独创性和个人样式,凄婉苍凉的绘画意境,“妙在渺小”的选材,苦心孤诣的“意匠经营”,凄冷凝重的色彩敷陈,“力求光大”的格局,共同熔铸出先生“真予不夺”的高格高品之作。  

  先生在《意工》一文中曾倡言“意工”学说,即重视作品的格调与立意,强调“意”是中国画创作的主导,认为“调高、格高,都由于意高。”(《林凡风景画选》)“意”工、写两种画法中都应被重视,工笔画创作在表现方面工于笔墨,而在创作方面应工于意。先生“意工”说中的“意”,既有追求意境的幽深、新奇、高雅之意,又有艺术形象塑造中的意趣,还有工笔画中兼工带写的意笔精神。中国画意境的营造及审美理念离不开其文化内涵,画家常常借用诗意特征强化其造境理念,林凡先生全面的艺术修养使他得以融会诗、书、画的精神,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将诗意融入绘画,创造出幽邃深远、瑰丽奇伟的诗境和画境。先生追求艺术形象的典型化,人物形象和自然界中物象的选取与塑造,皆是遗其牡牝骊黄,取其神似,将内容和形式进行凝练和升华。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非摹写于自然,自然造化入于眼,会于心,以手运心,因心造境,绘就的物象被逐一赋予灵性。先生周览名山大川,将写生视为灵感的触媒,用他独有的浪漫情调与梦幻意识,以及卓越的审美处理和笔墨技巧,在绘画中通过构图、造型、赋色等手段,将巉岩、藤蔓、山花、潭水等物象变为他自由幻化、构建意境的元素,这些因子无一不是诗化了的艺术意象,物化了的生命情愫,固化了的自然符号,均内化为先生绘画中的和谐之美。先生还主张工笔画创作从写意中汲取营养,工笔与写意互有优长,两者之间不存在前者可以意寡而后者自然意丰的问题,认为一切艺术创作必艰辛淬砺,惨淡经营,方可达到诗意盎然、臻于完美之境。工与写,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先生揉和工笔、水墨技法进行创作,古藤、浮萍细致勾勒,描绘山石时却充满气势,用笔洒脱至极,工写之间充溢着对比与张力,虚实相生,得意外之趣,点活画面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正因为先生开辟出工笔画工写相生的新境界,方能使他在年逾花甲,仍勤于工笔画创作,是为自由使然。 

   在笔墨语言的探索方面,林凡先生并不拘守古法,凭着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博采众芳,汲古开新。先生绘画、书法与诗章并绺精进,他以书入画,纵横挥洒,极具感染力,给人以苍劲凄美之感,绘画中其遒劲有力的线条正是仗借着深厚的书法功夫,磨砺笔墨技法,线条笔致绵劲而疏朗、遒劲飘逸、繁中有序,运笔如漏壁画沙、力能扛鼎,枯涩苍润、超凡脱俗,表现出笔墨的金石之质,昭示出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魅力。先生绘画中苦心孤诣的位置经营也同理于他书法中的分行布局与结体架构,精巧别致,独出机杼,他重视布白,疏密有序,虚实相生,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先生曾谈及他的作品《流光》中试图打破常规的观看方式和时空界限所作的尝试,作品在展出时引起激烈的讨论。林凡先生用色亦独具匠心,常常借助色彩晕染背景,或是以水墨浑融的方式表现空明澄澈的潭水,亦或是运用光来渲染出绿意朦胧,光影斑驳的意境,使画境更显幽深,发挥出墨色滃晕的意趣,彰显着浓郁的诗情与清隽娴雅的意境之美。在色调的选择上他偏爱冷色,多用石青、花青、草绿等,辅以赭石,甚少用朱砂之类的暖色,因此,作品给人以清幽冷隽之感,苍冷的顽石,湛蓝的天空,幽暗的暮霭,苍劲的藤蔓,潺潺的溪流,清奇的山花,不知不觉将观者带入苍幽的境界之中。线条勾勒与墨色晕染并用,色中见水,水中含墨,写林壑溪谷、深潭白鹭,几近天成,极具东方美学之韵。此外,林凡先生还热衷于画梅,追求主旨深意,抒发梅花遒劲与古拙、刚健与柔美的意象情怀。先生画梅别具一格,繁花如簇,摇曳多姿,多画粉梅、黄梅、白梅,清丽淡雅,风韵独胜,被画界誉为“林梅”,曾出版画集《三生知己是梅花》,先生每画梅必有诗,或为己作,或为先生赞誉先贤之诗,画梅与咏梅跃于一纸之上,画境与诗境共生,情意牵连,似有暗香浮动,蕴含着先生无尽的情思,观者既能领略幽深凄美的意境,又能品味幽情雅韵的诗情。生命不屈、旷世绝俗的梅花,无雨露滋润、绿叶陪衬,无暖阳高照、莺歌燕舞,却凸显着刚劲与坚拙,秀逸和遒美,却正如先生远离喧嚣,一身清逸淡泊的气质。 

   在高蹈伟异,好大好高好远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林凡先生力纠时弊,一反时人作品空泛和粗率的倾向,提倡“小格局、低角度、窄视野”,以逆向思维提出以小见大,窄中见幽的美学思想,由此开掘出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惟心之静者乃能体察入微,见微而知著,笔墨而传情,方使作品饱含着人性、情感与美感。先生用低调和内敛的方式观看世界,寄情孤弱,属意幽微,创造出兼具真实性与生动性的微观画境,浮萍藤萝,溪石幽草,萋萋成簇,于风雨寒霜中散发着蓬勃生机,虽着笔于小处,却因平常而更打动人,一勾一画更显情感真切,描画出的形象富有感染力,他们简洁而又沉静,单纯而又丰富,渺小而又崇高,充满诗意的画面朗现出独特的美感,境界无穷。蕴含着先生的画格与品位,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思辨。虽然林凡先生在取材方面着眼于“渺小”,然而他的艺术思维宽阔,眼界极高,他胸怀宽广,内蕴深厚,在创建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宗旨中,他强调要“踵继唐宋艺术的光辉,力求丕变,力求光大”,提出“大工笔画”的概念,力图构建宏大的现代工笔画体系,他认为现代工笔画不应限于纸绢等材料,也不应囿于传统的语言技法,它同时也应包含民间年画,墓室壁画、灯画、藏画的“唐卡”、宗教石窟壁画、现代岩画、年画、泼彩画、没骨画、插图等绘画形式。不论是石窟壁画还是年画,都运用到勾线与晕染设色等技法,这些不同的绘画形式共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同宗同源,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由于创作主体的不同,有了俗与雅的区别。于创作者而言,应当跨越艺术学科,博采众长,从不同艺术种类、形式语言及技法中兼容并包,融汇创新,拓展了国画艺术的美学空间。于观赏和接受角度而言,“大工笔画”体系更有利于工笔画走向人民大众,贴近人民生活,拓宽工笔画的受众面,使工笔画成为人民大众精神粮食的一部分,对于现代工笔画的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凡先生书法造诣深厚,篆、隶、行、草兼擅,书风以行草为代表,亦能行中间隶、间篆,先生之行书,以瘦硬笔意为宗,瘦中储秀,柔中藏刚,铁画银钩,间以篆意和金石气韵,穷尽变化之妙。先生自幼学书,得祖父、父亲熏染,后学颜真卿、何绍基一派,至《张迁碑》《石门颂》《二爨》中寻遒劲、朴厚、古拙之美,终成灵动方正、幽雅朴拙的个人风貌。先生好用长峰羊毫作字,因锋长不易驾驭,故能生发出意外之趣、意外之美,这正与先生在工笔画中倡“意”相谋和,他追求书法意境的空灵、沉寂、幽远,求内蕴与深度。先生作书,运笔气势充盈,回旋缠绕,逶迤婉转,粗细刚柔、雄浑豪放、秀逸而优美。古人云:“夫书画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先生融画法于书法,书风与画风相生相合,以笔随情,书法中透着画中苍石、葛藤的笔墨韵味,遒劲如苍苍枯藤,灵动如汨汨幽泉,圆融如滋滋蔓草,极大的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画中书写题跋时,书写之笔法与绘画之笔法如出一辙,多以秀润的隶书或高古的行书为主,高古的书、画笔法写就的线条之美,亦是先生书法艺术的重要特色,瘦劲苍拙,浑然一体,充满质感具有刚健之力,注重气势、意态、韵律之美,蕴含着抒情的艺术意境,真正体现了“以画入书,以书寄情”的境界。先生亦有不少自书诗作品,其中充溢着先生清新豁达的神采和意蕴内敛的气度,品书作而生幽深妙旨之诗境,无论由画及书,亦或由诗及书,读后都能令人叹服不已。  

    先生书法用笔多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刚柔相济,杂陈错落,笔笔中锋,运笔缠绕回环,扭翻返转,其娴熟的书写过程令人心生畅达之感。笔墨骨劲魂逸,绵密中不失舒朗之气,盘结中蕴含空灵之象,令观者赏心悦目。先生用墨与常人殊异,用笔劲涩,好于淡墨中寻求一抹枯润相生的飞白效果,墨韵苍润,气脉相通。先生亦好以淡墨作书,饶有变化和意趣,自由跳荡,轻灵活泼又不失凝重端庄,别具生气。“具象的极致,往往是抽象。”是先生对于形的观念的创见,他认为书法与“文字”本源渐行渐远,多谈及笔墨与线条,使书法几近成为单纯的线的艺术,而中国文字的首要造字原则即象形,是具象的,文字即是自然的抽象,而书法中的文字,在形的表现方面大有可为。在结体谋篇与章法布局中,先生以简静平和为尚,作书讲究结体平中出奇,结构匀停,争让得宜,以平面构成为手段,结字严谨,方严、典雅、俊秀中透着灵动之气,每字都从正面取势,笔如堕石,力透纸背,呈现诡谲多变之态,新奇而独特。先生对章法结构亦十分考究,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前后呼应、上下衔接,左右顾盼、行气贯通、疏密、笔势、布白颇费心力,可谓匠心独运。在先生的书作中,还能让观者感受到一种文化心理——静,“画贵有静气”,中国文化对“静”有着深刻的追求,“归根曰静”,“静”是一种深层次的境界,而先生的书法作品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不急不燥,不事张扬,平和简静,端庄娴雅的意境。除在纸帛上书写外,林凡先生还参与刻制了大量的木板刻字,如在红木、花梨木之上刻后涂白,古雅大方,1995年年于北京皇史宬举办的《林凡书艺外展》中展出的六百多件刻字屏匾,打破书法艺术的传统展示样式,从装置艺术中获得灵感,建构出新的书法呈现方式,展现出一个层次多样的视觉空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都是通过真实、具体的典型形象,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激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林凡先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深刻的感喟,不仅通过绘画去描绘、也运用诗词来表达。先生常随身携带诗集,枕诗入眠,喜好诗词已然成为一种嗜好。读诗写诗,是先生的另一种精神寄托,抒发心境,借物咏怀,用心灵感受写生灵光华。诡谲苍凉的诗风,至真至纯的诗情,透过丰富的想象力,将浓厚的情感与坎坷的人世历程赋予胸臆中的意象群,抒发出朴拙典丽、委婉凄恻的审美理想与人生感悟。读先生之诗,自然清新,婉约中散发着淡雅宁静之美,如春风化雨,情意缱绻,有俊雅清秀之韵,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林凡先生出生于有诗城之誉的湖南益阳,在楚骚风韵的文化氛围中浸染成长,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他醉心于屈原、李白、李贺、李商隐,对历代诗歌涉猎广泛,所作诗词甚多,著有《孤吟百律》(原名为《罗浮百咏》),约有二百多首七律诗,这部分诗词在符合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上又追求新的抒情方式,在婉约中散发着清丽淡雅之美。先生的诗缘,缘于隔世千载,与先生同为益阳人的唐代诗人齐己。先生记忆中的故乡,推窗远望,田间尽是白鹭。故乡的白鹭,铭刻在先生心中,成为诗章、绘画中意境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当先生偶读齐己咏白鹭诗时,便与齐己诗中的禅境慧心潜通,因心气相通、性灵相近,从此追慕不已。因着迷齐己,而引起对历代僧诗的关注,参与主编了《中国历代僧诗丛书》,煌煌两千三百万字,历时二十余年,使“诗禅文化”之阙遗得以填补。先生之诗与画,也因此富有禅意,意象清幽,有了超凡脱俗的意态和渺远深邃的禅境。   

   先生亦擅写联,撰写了很多精彩楹联,多次举办书联合璧展览,曾出版名为《两行诗》的楹联合集。他的诗联深沉,言随意遣,立意高雅,具有极强的思想魅力,许多作品都极富现实和历史意义。读先生书齐己诗联,不得不为之叹服,上联下联之间,轻重协衡,阴阳相扶,刚柔相济,给人一种强烈的匀称匀衡的形式之美。先生情文双俱,他着眼于生活,从现代的情感生活与传统诗词韵律中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与情感载体,磨砺出精粹清纯的诗学美学与联学观念。  

  除诗书画外,林凡先生广博渊深的综合学养还体现在史学、设计、电影、舞台美术、园林艺术等方面,他审视古代和现代的各种创作,不拘一格,不限一体。在诗词、书画创作上如此,在文博品鉴、设计与戏剧美术等方面亦如此。他历时一年半,撰写出专著《清明上河图-元本初证》,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参与美术史的研究与较证,使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国家级作品重放光彩,应该说这在美术考古上有着特殊意义。先生还著有《金农研究》《北派山水研究》等学术著作,写过电影剧本《天山明月》《塔姑》。他还热衷于园林设计,几经寒暑,完成了一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百亭园”项目创意规划方案》,实现了先生当初的设想,将书法、绘画、诗歌、楹联、雕塑、碑刻、工艺美术、现代艺术以及园林艺术摆到一起各展优长,可谓“集群园林”,另有北京燕郊园、广东惠州的三昧园、山东德州德园、益阳梓山文化园均出自先生之手。              

   专注于艰苦卓绝的艺术探索的同时,林凡先生对现代工笔画创作的推进、人才的培养、理论的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87年在迟浩田将军的大力支持下由潘絜兹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共同发起、创建了当代工笔画学会,目的是将大家团结起来为工笔画的发展共同奋斗,进而推举潘絜兹先生担任会长,林凡先生、蒋采苹担任常务副会长的学会核心领导班子。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当代工笔画学会”更名为“中国工笔画学会”,林凡先生担任备案后的首任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在林凡先生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完成了一系列改进和变革,成功举办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在推荐新人,理论研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工笔画家感受到了归属感和责任感。之后冯大中先生承接第二届学会会长,领导、推进了工笔画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当下工笔画的接力棒传递倒我们第三届理事会手中,在我们面前既有通过努力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机遇,也有困难重重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将继续大力加强学会的政治建设和党建工作,牢牢把握学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使命,以学术为引领,“固本开新”,加强专家委员会和分类艺委员会建设,拓展和进一步完善学会学术机制的建构,创造性地组织多种类、多形式、有特色的学术性展览、理论研讨和人才培训,扩大队伍,奖掖新人,加强服务意识,多层面、多形式地拓展工笔画学会的社会影响力;继续高扬由潘絜兹先生、林凡先生、冯大中先生等老一辈工笔画家开创的学会模式和发展理念,把工笔画学会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工笔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在视觉艺术表达上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独具的民族特质是它立于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们不仅要保护、传承它,还要不断通过创新使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学理上高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旗帜,倡导工笔画在时代生活中“尽物性”、“尽精微”的同时,又要遵循以传统哲学为底蕴的“意象性”艺术追求。通过有特色的展览、多类型的学术活动、分类的学术组织和现代科技融合的推介手段,让工笔画学会在学术引领上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和权威性,让工笔画无可争议地重回中国绘画的主流地位,彰显盛世艺术的辉煌,想必如此才是对潘絜兹、林凡、冯大中等老一辈艺术家最大的慰藉。

   从军从艺七十载,对于耄耋之年的林凡先生意味深长,回首七十年岁月更迭,先生作为一名军旅画家,他怀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忠心向党,用笔情墨韵歌颂军魂。作为中国工笔画学会首任会长,他怀着甘为人梯的精神,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节点上,肩负着中国工笔画发展与传承的历史重任,以满腔热血的奉献精神,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努力,做出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作为一名诗书画综合修养浓厚的艺术大家,他怀着献身艺术的精神,坚韧不拔的耕耘于艺海,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作品。他承前启后、精益求精,对待艺术的态度令后学敬仰,给历史留下启示和教益。最后,由衷地祝愿先生的生命之树和艺术青春,永远长青不老!先生的超然境界和高远精神,恒久继承传扬。       

  陈孟昕        庚子季春于京郊枫树家园

(责任编辑:张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