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轶的书画:笔锋中正见精神
2021-08-16 00:00:00 未知
王振羽
唐朝轶兄书法个展时我给他写过一个小诗,其中有句云:“锦江芙蓉盛,君自多采撷”。这其实是与之共勉。朝轶兄四川人氏,蜀中古来多高人逸士,这在讯息、交通异常发达的今天,这些高人逸士的遗留其实已不限于某时段与地域的人学习,而成为了“共同财产”,关键是我辈能不能真正地吸纳之,或者是吸纳之一部分。
朝轶兄精神深处与此相通,至少是心向往之的。这在其书法和绘画上是可以看到的,朝轶书法,近来愈来愈含蓄内敛,这在“笔墨当随时代”的大环境下并不很符合“创新”精神,其实他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历练有年,一招一式皆能中规中矩,但是他并没有选择炫技,更很早地就离开了迎合创新时代的笔墨张扬以骇俗流。只是一笔一画,安安静静地写出,含蓄内敛,既是中和,中和便是打消或者隐藏个性,使之化为共性之美,共性之美,便是大美,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庸常意义上讲,艺术要强调个性,并认为只有“个性”,才是“自然”,其实恰恰反此。一己之个性,只是一物之自然而以,譬如花有梅兰,树有桃柳,或喜冬,或厌夏,各有其性,各呈其色。倘把这些“个性”置放在星球运转、天体运行的“共性”当中,这些所谓个性,不单微乎其微,而且不成其为个性。所以造“大美”者是“天地”,然后才有万物,万物不齐,然后才有我们所看到的种种“个性”。所以,一切所谓“个性”的争端,其实都是些“微乎其微”在一争高下,而“天地不言”--天地肯定是不屑言说的。“天地”是自然而然,此谓之道。
所以,中国古来文化,各家最终之旨,必归于中和内敛,或者说是合于道--艺术,更是要近乎道。
朝轶深知此意,所以他可以不盲从时流,坚持己见,含蓄内敛地笔笔写来。
朝轶于画,用心用意可谓深矣。其意,与其书法同出于一辙,重内敛之美,即不喜时髦画风,也不甚留意历代画迹之奇巧浮华与匠作,而重“含道映物 “与”澄怀味道“。当然,能”含道映物“者是圣人,圣人历来稀缺,降之是”澄怀味道“,能此的人是贤者,贤者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心向往之“者。
朝轶特重黄宾虹,以夫子入道统极深,而又变古极新,又能”游于艺“之故。关键是游于艺,其前面是”据于德,依于仁“,有了仁德,然后”游“,才不至于是浮华之游戏,是心境之游,是逍遥之游,是神游,非物游--历来轻薄子孟浪之游戏,非孔子之谓”游于艺“也。其实仁德并非约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为仁德,是为自然,是为大道。
上述这些,于画画时的具体操作的笔墨技巧,不一定有明显成效--”成效“是具体到一笔一墨,章法布白等,不一定有显著影响,甚至不如”石分三面“、”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等口诀来的实惠。但是,画面的整体气息,总体格调,则是”相由心生“,画中的所谓”气“也正是由此发出,有了这些,便是正气,正气乃浩然,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乃德所养也。所以朝轶的画气正。
朝轶画涉猎山水花卉。花卉以笔见长,以其篆籀笔法入画,放笔勾勒,随意点染。色墨混溶之际,不失骨法;笔线纷披之处,不失形质。山水皴笔多变,墨块苔点,丰富灵动,其书法优势尽显无余。
朝轶于书画二者,理、意层面已然打通,毕竟法的层面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方能找到最为恰当、最为微妙的结合之处,方能尽其美善,此亦与朝轶兄共勉。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