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流浪之殇 再记故宫文物南迁
2021-08-21 07:52:02 邹萍
历史的往复,是最让人感怀的悲歌。
近日阿富汗变天,且不知未来何处。八十余年前,吾国前辈亦曾直面战时文物保卫之困-故宫文物南迁。这段绵延十余年衣冠南渡的生死悲歌是一群人明知有去无回却义无反顾之择,亦是一国面临重大文明危机之抉。
故此次面对阿富汗文明之殇,我们同悲有鸣。
再忆此中国经验,惟愿优者复刻,劣者不再。
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骤惊国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吾国有识者与警觉者立即启动文物保护工作,置身北平(现北京)的故宫成为焦点,其藏文物已非简单的珍宝概念,而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逐渐沉淀的物化文脉。
战争时期,如何保?就地掩埋?分散保管?依赖国际势力保护?均不靠谱。
有人提出异地迁移,先至上海,再入南京专建之文保库。但争议纷至:有人觉得局势尚未崩坏,不应操之过急:“古物一出神武门的圈子,问题非常多,责任既重,闲话也多,内外的敌人,都等待着!我们最好不做此事!”有人心存幻想:世界上还未必有这样一个胆大而野蛮的民族,敢在众目昭彰之下,向没有抵抗的文化设备加以破坏。有人曰:故宫古物为北平生命所系,与繁荣北平市面亦有极大关系,如果故宫文物决议迁地保存,无异于遗弃北平民众。有人责备:亡国亡种就在眼前,区区古物就完好如初有何意义?甚者呈请中央拍卖故宫文物用于购买500架飞机。更有人扬言,一旦故宫文物运出北平,就要在铁路上实施爆炸。日本人则在报纸上发表言论:此等宝物,由中国国家或民族保管,最为妥当,诚为当然之事。然现处政局混沌状态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为致力,以尽保管责任,盖亦数之自然也。
狼子野心昭然,文物绝不能成为赌注。1860年圆明园那场大火灼痛记忆,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定的《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让人警觉。辽东变起,沈阳四库全失。申沪烽烟,南地图书尽丧。诸多沉重案例让人不得不惕。
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赞成南迁: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未雨绸缪,以防措手不及,苟有损坏,不可全局被夺。故宫博物院理事、时任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也坚持: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
文物装箱前集中情形
延禧宫库房前搬运文物
身处舆论漩涡的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虽暂未做决定,但却很清楚:无论是否南迁,文物都需先保护起来。他令员工将文物集中在新建延禧宫防火险库房,编号、点查、挑选、装箱工作随之展开。此先见之明确保了后续南迁安全且快速地执行。
木箱装车
打包好的木箱运送至紫禁城前门的火车站
集中工作虽忙但精。如故宫专门定制一批长三尺、高宽各一尺半的厚实木箱,专聘琉璃厂古玩商人入院装箱指导,并博采众长,总结出一套专属“稳准隔紧”,每个箱子里垫上厚厚稻草,再铺一层棉花,然后把隔离捆扎好的器物装箱。瓷盘边缘包棉花,磁盘相叠用绳子扎紧,再用纸把整叠瓷盘包起。包与包之间、包与箱之间也用厚棉花塞紧、塞实,直到打成包的器物丝毫不能动摇为止。书画等纸质文物还要包上油纸以免雨水浸湿。此防震防摔、绝对安全的“移动仓库”为后续长途跋涉奠定重要基础。
文物用特制纸、棉花、稻草、木箱包裹
广场上集中摆放的木箱
此时众人仍纠结,但时势不等人。1933年初长城起烽火,两天后山海关失守,北平顿陷巨大危机。
消息传来,易培基终下决心:迁!
1933年行政院关于南迁文物起运的密令
1933年2月5日晚,北平全城戒严,故宫博物院13491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军队全城护送,沿途军警林立,路上鸦雀无声,文物出宫,开启漫漫迁徙路…没人知道路有多远,也没人知道一去多少年。告别家人,这群铮铮故宫布衣衫以“人在文物在”为誓,死守不绝文脉,创造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文物迁徙奇迹,使今日我们依旧可看北宋千里江山、咏颂战国文字千秋。
难
但这一路,真的太难了。
兵荒马乱、土匪骚扰、大雪封山、汽车翻覆、船只遇难、敌机轰炸等险情环生,潮湿、白蚁和鼠患等轮番滋扰…诸多故宫人、工人及眷属周旋期间,带着文物不断转换交通方式、分合中人不离物艰苦跋涉,无怨无悔地将一身性命系于文物,保全中华文化不绝。
南迁路线示意图
出宫后,13491箱南迁文物分五批运抵上海暂存。1936年南京文物保存库建成后,文物再分五批转运。但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它们再向后方转移,开启艰苦卓绝的第二次迁移:首批80大箱文物走南线,先经船运至汉口,再乘火车到长沙,经贵阳后密藏贵州安顺华严洞六年,1944年12月独山陷落当天再迁四川巴县;走中线的9369箱文物分两批经水路至汉口、宜昌、重庆、宜宾最后到四川乐山,安藏乐山安谷乡七年;走北线的文物共7287箱,走铁路经宝鸡、汉中、南郑、成都最终到四川峨眉,妥藏七年。三条线路沿途均得到军政负责人、地方政府及百姓的全力支持与护卫。
路上的艰难行进
装载文物的木船渡河
旅途艰难,国宝几临绝境。然制度严密、装箱科学、众人靠谱,团结一致历劫不磨:如列车在郑州车站停靠时逢日本飞机滥炸,郑州站陷入火海,狂风席卷烈焰扑向装有文物的车厢,司机果断发动列车冲出火场;文物存放安达森洋行时,负责人安达森是二战中立国瑞典人,日军敌机来时他每次都将瑞典旗帜在铺屋顶以避劫难;行船于江上时纤绳断了,船体失去控制,连同工作人员被冲到下游,最终靠搬运工将一箱箱文物扛到乐山;重庆紧急转移时,因水上运输丰水期太短,押送人员昼夜抢工。曙色微茫,舱中昏暗,故宫职员朱学侃未注意舱盖已开,一脚踏空,重伤身亡…
一万多箱文物来回两万公里路程,意外难免,对此故宫有专人记录。某些报道中提之“无一损毁、遗失”只是统计学概念,非无损坏,但与几十万件文物相比,确实近乎于零。
1936年 存上海文物全部运存南京保存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保住文化,便是民族不亡。如无承载千百年浩瀚历史之物件,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不过是座空城,所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不过是无可依附的驱壳。国难中虽人人都具有什么都可牺牲的决心,但寄付国家命脉、国民精神的文化品物断不可牺牲。若连它都可牺牲,那先辈们牺牲一切,所争者是何物呢?
金银陶瓷一刻一釉都传记,书画卷轴一笔一划均故事。文化不绝,精神才不会绝。南迁文物藏在日寇够不着的地方,跋山涉水觅生机,颠沛流离求保全。
谁其守之,惟吾队士;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故宫南迁工作人员及家属在重庆合影
回
流浪的孩子终要归家。
齐齐整整地出,亦要完完整整地回。南迁前每件文物均有核对造册,每件都有对应“身份证”,如“天”字打头表明来自乾清宫,“地”字打头来自坤宁宫。抵沪后开展了更细致的点收工作:每件文物的品名、年代、尺寸、颜色、花纹都要写在文物单上且单封进箱。另一份原始单子装订成册,印刷几份,除故宫人留存,还分送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便于多家核对。每次查点,各方人士均需在场,查完重贴封条。
存沪文物点收清册
同时,为保证一路上“人不离物,物不离人”,南迁文物虽有政府军队护运,但均配有故宫工作人员全程押送。从一地运到另一地,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都有文字记录。故宫人用“对签子”的办法保证文物数量准确。一支签子对应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签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达。
此外,还需防止文物在保存期受损。战期仓库大多天然,且南方天气潮湿,为防白蚁,故宫人在箱子底部垫上鹅卵石。白蚁畏光,它们进入箱子的唯一办法是在鹅卵石上用土筑成隧道。故宫人一天两次伏在地上,拿着手电查看鹅卵石上是否有隧道,一旦发现就要把箱子卸下检查,并在鹅卵石下挖深坑,倾倒防蚁药水后再回填泥土。为防霉变,天气晴好、相对平安时得定期晾晒文物,每次都有专家在场,有卫兵把守,几个人一起签字。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故宫文物从西南大后方陆续运至南京,准备返回北京。但不久解放战争爆发,文物再临变动,大部分至全国解放后才陆续回到北京。
1933-1949年,南渡北归、西迁东还,十余年的颠沛与流离中,故宫文物接续新生,堪称全民护宝之壮举。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飞驰的列车、远航的江轮和翻山越岭的汽车中奇妙地融为一体。这场举国合力使中华瑰宝躲过战时空袭与洗劫,中华文明根脉得护。
相较来看,故宫来不及运走的文物损失惨重:北平沦陷治后,日寇直接把魔爪伸向故宫。据载:古文物馆损失191箱、文献馆损失1734箱、前秘书处损失826箱、颐和园损失89箱、古物陈列所损失113箱,总计损失2953箱。另损失明代铜缸54件及2尊铜炮,后日军又从故宫劫走铜灯亭91个和铜炮一尊,统统用来炼铜,以补军用不足。日本关东军还令被抓来的中国劳工拆古北口长城,将完整的城砖装上火车,共运走三车皮。据统计,抗战时期日军共损毁长城45公里,敌楼197座,瓮城2座。日伪宪警两度闯入故宫博物院太庙图书馆,共抢走图书216种,计314册;杂志305种,计655册。撕毁书籍26种计26册;杂志64种计4131册,焚毁杂志5896册。另在所占区均采取强盗式古墓挖掘,破坏北魏平城、北平周口店遗址、齐国故城遗址、商都殷墟遗址等。
南迁之举,遗憾虽有,但整体得幸。
结语:日常得来不易,平凡最为宝贵。战争中生死常是一刹那,支撑吾辈跋山涉水走过艰难历程的,是对祖国文化的至诚之心。泱泱古大国,众志已成城。尽管这场南迁至今未完结,然得存即安。文物保护是项长久工程,仍需有识之士多多创新与无惧实践。
注:本文图片源自网络,相关数据亦据于网络,若有偏差,烦请联系修改。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