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缘·刘传”石湾陶塑藏品研究展(二)
2021-08-26 09:07:19 杨凡周
经过艺人们一代一代的探索实践,20世纪中叶的石湾陶塑,无论是在文化理想、美学精神上,还是在造型体系、工艺流程上,都已自成天地,由一种地域性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雕塑中一个成熟的艺术种类。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刘传在陶塑创作与理论上承前启后的杰出贡献。
刘传 《关汉卿》 高26cm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刘传 《李逵闹江州》 高37cm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传统石湾陶塑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属性。作为工艺美术,石湾陶塑的创作有着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其价值受到创意、材料、工具、制作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其侧重点在于艺人经验的丰富、技艺的精湛,而不在于人文情怀的表达和独创精神的体现;作为民间美术,石湾陶塑作品生动活泼、浑厚粗犷、质朴率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域特征,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内涵浅薄、艺术粗糙、视野狭窄、格调低俗的情况。刘传的陶塑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渐趋成熟,大多署名“湾溪刘传”。作为石湾传统陶塑艺术的集大成者,刘传之所以能够在1956年成为中国美协理事,并于1961年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作关于石湾陶塑的演讲,就在于他一方面坚守了石湾陶塑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性,另一方面又对其他艺术的优点兼收并蓄,不断提升其艺术品位。本次展览共展出新石湾美术馆收藏的40件陶塑作品,其中不乏《关汉卿》《屈原》《李逵闹江州》等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刘传陶塑的创作面貌和理论主张,对我们深入理解刘传这位具有代表性的石湾陶塑艺术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传 《孟浩然》 高11cm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刘传的创作在突破传统石湾陶塑仙佛道丐、渔樵耕读题材范围的同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在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手法之外,更体现出其精神高度和人文情怀。从展览作品可以看到,除传统的达摩、钟馗、济公、八仙、罗汉,以及常见的《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题材外,古代文化名人形象占据了作品的大半。海瑞的耿介,屈原的执着,苏武的坚毅,张衡的匠心,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陶潜的恬淡,刘伶的狂放,孟浩然的宁静,关汉卿的凝重......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受到艺术家丰富的生命激情。刘传与他塑造的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和心灵交流,他把握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体验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在高度的心灵契合中,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他们的精神与风骨,在形象塑造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感悟,体现自己的独立思考、个人情怀,赋予人物形象文化的张力和哲理的内涵。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所寄托的人类情感,所拥有的原创能力,大大提升了石湾陶塑的精神品质与文化格调。
刘传 《钟馗捉鬼》高28cm 1979年
刘传《李白举杯邀明月》 高23cm 1955年
在艺术表现上,刘传的作品属于石湾陶塑中“写意”一脉,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对传统石湾陶塑做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论传神》等一系列论文,对石湾陶塑的理论构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刘传提出的“传神”,仍然被视为石湾陶塑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刘传的《传神论》并没有对石湾陶塑的“传神”做出深入系统的理论阐释。他对石湾陶塑的理论贡献,不是理论阐述本身,而是为构建石湾陶塑理论体系提供的创作经验的梳理。比如刘传提出的“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就是指在创作叙事性的陶塑作品时,要善于捕捉和表现故事情节即将发展到高潮的瞬间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这种时机的把握,用法国摄影家布勒松的话来说叫做“决定性瞬间”,用德国评论家莱辛的话来说叫做“富有包孕性的顷刻”,而刘传则用“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来概括,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对这一艺术规律异曲同工的认识和表述。此次展览的《李逵闹江州》《和氏璧》等作品,人物动态十足,生动形象,集中体现了刘传这一艺术主张。
由认识“湾溪刘传”入手,进而认识石湾陶塑,这个展览不容错过。
杨凡周(佛山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