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江西沿着大师们的文脉旅行
2021-08-27 00:00:00 未知
古代江西,山水钟灵毓秀,曾孕育出一群文学大师、文化巨匠,同时让大批在此为官、宦游的文豪从中得到灵感,创作出不朽的惊世之作。我多年前就规划沿着大师们的文脉自南昌到抚州(古代的临川)至九江,一路凭吊、瞻仰、参观大师们的遗迹、故里、雕像、纪念馆,2019年国庆趁夫人有长假,多年的夙愿终于如愿以尝。本次旅行按大师们分布的地点安排行程,依次为诗杰王勃写序的滕王阁、明清中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纪念馆、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曾巩的纪念馆及遗迹、世界级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纪念馆、东晋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纪念馆、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故里及仰山书院、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晏殊的故里、苏轼写《石钟山游记》的遗迹、唐大诗人白居易写《琵琶行》的琵琶亭、东晋田园诗创始人陶渊明的纪念馆,在这条延绵不断地流趟着中国文化的文脉漫步,呼吸千年的文化精气,吸收其中的养份,受益匪浅。
10月3日下榻在滕王阁南测的酒店,乘游轮在赣江之上仰望滕王高阁,燈光照在阁楼的琉璃瓦上,把滕王阁打扮得更加斑斓多彩。感叹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虽然近年曾先后两上滕王阁,10月4日上午依然以浓烈的兴趣,逐层登到阁顶,虽然没了“落霞与孤鹜齐飞”,但依然领略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境。我们冥思着在王勃笔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水天相连,浑然一体,展现的是一幅多么绚丽的水天画面。寓情于景,使诗句变得意境悠远,让人回味无穷。王勃这一佳句广为传颂,《滕王阁序》堪称“天下第一序”!阁以序名,序以阁传,千古绝唱!
滕王阁始建于公元65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任洪州(今南昌)刺史时为了登高赏景、聚友赋诗,在赣江之滨修建的一座楼阁。因李元婴被封为滕王,于是人们便把这座楼阁定名为滕王阁。由于战乱,滕王阁屡毁屡建,如今的滕王阁是采用梁思成设计的草图进行的第29次重建。
王勃的诗佳句甚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史上最亲切的告别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不幸的是王勃于676年在去交趾(今河内)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6岁。天妒英才,一个世属罕见的天才,却天不假年,令人惋惜!
4日上午的游览意犹未尽,5日上午,作为开园第一批游客我们再次登阁,正是“朝来爽气”!欣赏朝暮之间江上气象万千的景色变化,心旷神怡!自此,此行已经不分昼夜地将滕王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前后左右,仔细浏览了个遍。千古名阁,江山入座,序文入怀,甚是快哉!
八大山人是我十分推崇的书画大师,10月4日下午,驱车2O多公里来到风景如画的南昌梅湖景区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该馆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属“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年一约17O5年),是明末清初中国画一代宗师。他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第九世孙。少时聪慧过人,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真才实学报效时代,然而当他盛年时,明王朝灭亡了。那一年,父亲,妻子和儿子相继病世,这对他是非常致命的打击。为了躲避清庭的追杀,他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后来他改信道教,入住青云谱道院。他擅花鸟画,长于诗书,由于一生坎坷,他曾给自己的画题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纪念馆庭院深深,宁静祥和。
楹联出自八大手书,中锋入笔,藏锋收笔,行草书体,禅位十足。
时值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正在举办故宫馆藏八大山人真品展,这场艺术盛宴让我们大饱眼福。
历史对八大给予很高的评价。
石涛在《题八大大涤草堂图》赞曰:“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吴昌硕赞八大用笔:“老辣沉雄,墨中无滞,笔下无疑。”
郑板桥曾感叹八大的画:“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张大千曾为八大的荷花卷题曰:“八大山人无尚之宝。”
齐白石曾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吴冠中说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
在我看来,八大山人书法是在综合研习多家碑帖基础上的再创作,似乎更多地借鉴《瘗鹤铭》碑刻的神韵,旷达错落。
抚州旧称临川,是公认的才子之乡。
10月5日中午,从南昌乘动车一个多小时后即到达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抚州。
古代抚州称临川,临川被称为才子之乡世人皆知。这里山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才人辈出。
据资料统计,科举时代抚州进士及第者达2400余人。
历史上抚州曾产生了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谢灵运、陆九渊等文学大师、文化巨匠。各领域的名家也如群星璀璨,各领风骚。(图为抚州名人雕塑园中的三元楼)
参观王安石纪念馆 10月5日中午抵达抚州后参观的第一站便是王安石纪念馆。大凡读过书的中国人都会朗朗上口地背诵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歌。会喜欢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诗句。有抱负的政治家们往往喜欢他“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一生政治上主张鼎故革新,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学上主张“文道合一”,“有补于世”,诗文都有极高的成就。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先后在多地任地方官,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推动全方位的变法。因受守旧派强烈抵制,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被废,郁郁病逝于钟山(今南京)。
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
郭沫若评说:王安石执政:在此期中武功赫赫。平吐蕃,建熙河郡,平川荆之蛮,驱交趾之寇,使西夏,夺取五十二砦,朝鲜亦归附入贡。
文学上成就斐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文化教育几乎包含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实施的结果是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据文献记载:京师每年的钱币收入,宋太宗时每年平均为1600万贯,真宗时为2650万贯,仁宗时为3680万贯,神宗时由于新法实施骤增到6000万贯,哲宗初年各种收入总计达1亿贯以上。足够20年的财政支出。新法的推行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目的,使积弱的北宋带来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国家版图扩大,交趾(现越南)、高丽(今朝鲜半岛)关系得到改善。当然,改革触动了地主和官僚集团的利益,所以受到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历史褒贬不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对他予以正面肯定和广为颂扬。
王安石坚定推行新法,但,在与保守势力的激烈斗争中从不计较个人恩怨。苏轼曾三次上书猛烈抨击王安石新法,但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打入死牢,险遭杀头,那时王安石虽已离开朝庭,他还是挺身出来营救,上书皇上“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因此救了苏轼一命。可见王安石胸怀。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在北宋文坛上独树一帜,“一洗五代旧习。” 他身体力行地推动变法和诗文革新运动。在文学上主张文道合一,强调文学首先为社会服务,他把文学的现实功能发挥到极至。
王安石的散文简明直接地表达政见,为变法革新服务。论说文,针砭时弊,观点明确,旗帜鲜明,说理深透,语言通俗,有高度的概括性与逻辑性。
王安石的短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格,他的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明快,既记游,也说理。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以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后期在退出政坛后,心情趋于恬淡,以写景为主。追求诗歌的艺术性,重视诗歌的意境和修辞,含蓄委婉,以旷达闲逸的风格自成“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词,现存约二十多首,大致可分为抒情和阐释佛理两类。
其抒情词作,借物咏怀,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对王安石的文学成就,欧阳修称赞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观感和沉思:改革难!改革者更艰难!王安石变法,使积弱的北宋富国强兵,迅速强大。但新法动摇到地主豪强的利益,加上他性格上的刚愎自用,在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下,他二次被罢相。晚年过着惨淡的隐居生活。****推动改革三起三落。但邓公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既富民又强兵,受全民拥戴。邓公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文学巨匠汤显祖的艺术光芒彪炳千秋 6日上午8时,迎着和煦的朝阳参观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100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居所名“玉茗堂”,代表作《牡丹亭》。
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但34岁才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相专横和用人为私,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
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回临川隐居玉茗堂,专心写作。
拜谒大师雕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雕像后是重建的玉茗堂。汤大师辞官后在玉茗堂写作和居住,《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除《紫钗记》是在南京为官时完稿外,后三部剧均在玉茗堂创作。同时在玉茗堂还写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尺牍。一直在玉茗堂至终老去世。
汤显祖的书法清秀洒脱,展现大家风范。
重建的牡丹亭
****手书《牡丹亭》惊梦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在一个时代,同是伟大的戏剧家,同在1616年去世。2015年****在伦敦演讲时建议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
以杨澜为总策划的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牌坊。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剧情梗概是: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花树下站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请老师塾陈最良为自己独生女杜丽娘教书。
丽娘因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并同云雨。醒后,因相思而一病不起。 临终前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
杜宝升任淮阳安抚史,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佳人。丽娘魂游后园,再度与柳梦梅幽会。梦梅根据丽娘的嘱咐冒险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
二人一齐到了京城临安。杜宝棒打鸳鸯将梦梅以盗墓贼打入死牢。此时考试张榜,柳梦梅考中了状元。丽娘遇见在外避难的母亲和春香,解除了父亲对梦梅的误会,皇上成全了这对有情人成眷属,全剧以大团圆结局。
实景剧《寻梦牡丹亭》美轮美奂的场景视频节选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山水诗人,是第一个被列入史书的大旅行家。
6日下午参观位于抚州文昌里古街的谢灵运纪念馆。
谢灵运生于385年,他祖藉河南泰康人,生于浙江上虞。
谢灵运家世显赫,他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儿”,有人叫谢客。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谢灵运也是载入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元嘉八年(431年),谢灵运任临川内史,赐秩中二千石(月俸八十斛)。当时家眷也随迁临川,他在临川勤政为民,办了很多好事,同时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大量的山水诗,后 因被陷害惨死于433年。 而他的家眷却在临川世代繁衍至今。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里 “光照临川之笔”的诗句,指的就是曾在临川做内史官的谢灵运。
谢灵运酷爱爬山涉水,为了登山方便,他发明一种特制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上山可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人称这种特制的木屐为谢公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诗句,这里写的谢公屐指的正是谢灵运的木屐。
登江中孤屿诗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谢灵运的书法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才能实现的通达闲逸。
曾巩纪念馆在抚州南丰县,离抚州市区有120公里,10月7日早,我们在一嗨租车公司租了辆小车,下来的行程全为自驾游,更为方便了。从酒店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后到达曾巩纪念馆,这里本是曾巩读书岩古遗址,保留有部分古迹,通过大量浮雕、图片全面展示曾巩的生平及其影响,同时介绍南丰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的背景和成因。
曾巩生卒于1019年-1083年,字子固,抚州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1057中进士。是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有卓越贡献。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年轻时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闻名于世,身后影响更长盛不衰。此照片背景图是唐宋八大家的浮雕,其中每人都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南宋理宗帝追谥曾巩为"文定",后人就尊称曾巩为曾文定公。为了使后人方便瞻仰先贤遗迹,1450年建昌府训导汪伦建曾文定公祠、扩建读书岩,修建读书岩亭。而这几处建筑数度兴废,1983年南丰县政府重修,恢复旧制。
曾巩读书岩是个背山面水的天然岩洞,洞宽4米,深3一5米,洞内有石桌、石櫈,洞前有石台,有风雨亭。曾巩年青时带着弟弟在此摆案搭榻,习文读书,后来曾巩与弟弟,堂弟及妹夫6人同一批中进士,读书岩从此名声远扬。
墨池原是一泓清泉,曾巩及其弟弟在此苦读,磨墨洗笔,人们称其为“墨池”。南宋时朱熹来此祭奠曾巩,有感于曾巩苦读精神,题写了“墨池”二字,刻于石上。
在曾巩、曾布、曾肇三兄弟雕像前留个影。
以曾巩为代表的曾氏家族在两宋期间产生了55位进士,如此辉煌的家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后人把他们或求学或为官的形象镌刻于石壁上,以彰显曾氏家族的兴旺,激励后学者奋进。
历史对曾巩的评价很高:
《宋史·曾巩传》:“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王安石评:“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评:“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苏辙则赞扬曾巩的学术成就“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南宋理学宗师的朱熹则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以上评价足以证明曾巩的文学成就被列入为唐宋八大家之理由。
这是曾巩传世的唯一墨迹《局事帖》。在“中国嘉德2016春拍会”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以2.07亿元拍得。作品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人的一封信。当时他已外放12年未能回京城,因此,这封书信中表达了他内心的郁闷。不久,曾巩终于得以返京。但仅过了三年,他便病逝了。从《局事帖》书风特点看,似是取法颜真卿《多宝塔》、杨凝式《韭花帖》。风格相近蔡襄。
中午离开南丰在高速公路上飞奔2小时后到达金溪县陆坊村,南宋哲学家、理学宗师陆九渊遗址就在这里。其地有二,一是县城王家巷的仰山书院,二是陆坊镇的陆坊村。仰山书院是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讲学过的崇正书院遗址。书院右侧“先儒祠”是清代生员祭祀乡贤象山先生之场所,现书院建筑面积1000多平米,构架保存完整。正巧今年10月26日是陆九渊诞辰880周年,抚州市要举办国际性学术论坛和纪念活动,书院全面修膳,正紧张施工。我们只好穿梭于施工工人之间观看室内结构和推放一地的展品。
到达陆坊村,村口竖立着陆九渊高大的汉白日雕像,雕像背后是陆氏宗祠。而我们眼前展现的是这座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村落,古屋的里里外外到处是繁忙的修缮工地。经询问,我们找到村支书陆清国,经自我介绍后他对远方来客十分热情,带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介绍。原来国家拨了资金,全面修缮陆坊和仰山书院,以迎接参加陆九渊诞辰880周年国际论坛和纪念活动的中外嘉宾。
村支书还很热情地介绍我们结识了陆坊镇委书记百黄丰(左)、陆坊村支书陆清国(右)都是很勤政热情的人,他们对陆坊村的情况如数家珍,各种数字和指标倒背如流。话说到陆九渊等他们的先贤时,既崇敬又自豪。国家拨款修膳陆坊古村,10月26一30日抚州市要在此举办陆九渊诞辰880年国际性学术论坛和纪念活动,两位书记象打了鸡血似的,每天都以亢奋的状态在修缮工作第一线指挥。
陆国清支书说陆九渊家族十世同居,不分家、不分灶,满门孝悌,被宋理宗皇帝赐封为“陆氏义门”。
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陆坊村人,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心学”宗师。晚年讲学于象山,自称“象山翁”,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皆为南宋著名学者,史称“金溪三陆”。“象山心学”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个人”“践履工夫”等,承上孔孟,启下王阳明,形成“陆王心学”,是中国儒家精神的道统。陆王心学对中国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有诸多异同,这里不得不说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他们在江西信州(今上饶市铅山县)鹅湖书院的“鹅湖之会”。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会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综合分析、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九江渊、陆九龄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的工夫,认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会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论了三天,最后不欢而散。
当然此会的争论并不影响他们后来的友谊,朱熹到庐山白鹿书院讲学,也邀陆九渊一同去开课,求同存异。朱、陆无愧为先贤。
热心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条巷子的建筑左边是明时所建,底层用的是青石条,右边是清时所建,底层用的是青砖。而这些建筑至今保留完好。
陆家庙的框架是古旧的,楹联,匾额原来都是历代皇帝所赐,高官,名人所赠。**全被毁坏,现在按原文字内容,请全国陆氏宗亲中的书法家题写。
古屋内修复工作日夜兼程
屋外景观建设快马加鞭。二陆书记说他们一定让工程如期完工,让世界各地的专家们留下美好印象,让陆王心学得到更好的弘扬。
和他们分别时,有点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夜宿金溪县城,夜市灯红酒绿,热闹非凡。9日清早,迎着朝阳行程125公里到达晏殊故里晏家村。这里自古属于抚州临川,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南昌市进贤县,但至今有关晏殊的资料介绍都标明晏殊是江西临川人。宴家村在很偏辟的乡下,车子走的是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即便使用导航也走了很多错路。
说到晏殊,他是婉约派宋词的创始人。人们最熟悉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家村全村600多人皆为晏殊后人,现在已经是第38代了。晏殊故里现为晏家庙,平时大门紧关着,我们寻找到拿钥匙的一个中年妇女,她热情地专为我们开放参观。
晏殊生于991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非常受重用,先后任礼部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重要职务,直至担任宰相。宋仁宗至和二年 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举荐。韩琦连官至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他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人们歌领他“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
晏殊的词,传承南唐风格,追踪“西 昆体”,文词典雅有情趣,委婉含蓄,温润圆融,妙趣天成。 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称。晏殊离世后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个了不起的词人,他“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等词句传唱很广,词坛上常把他们父子称之为二晏。
晏殊作品多已失散,现存《珠玉词》、《晏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元献遗文》传世。
晏家后人自古推崇儒道忠孝,鉴于社会已在发展,村委会在村头划出几千平米土地,新建晏家庙。村民涌跃捐款,多则几十万,少则几百元。
新建的晏家庙,专门从湖北请来专业的古建筑修复队伍来修建,建成后将成为规模宏大的晏殊纪念馆,也是晏家村的文化活动中心。
新建晏家庙效果图
中午与晏家村的乡村们一一告别后,以3个小时时间走了220公里到达九江市湖口区的石钟山。石钟山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它座落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山为石灰岩构成,山下多有洞穴,稍有波浪,水石相击,犹如鸣钟。苏轼曾夜泊山下,写下《石钟山记》,从此山以文名,文与山传。
石钟山扼守湖口,自古为军事要塞。
站在石钟山顶上,眺望江湖汇合处,江水浑浊,湖水碧绿,自然形成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成为鄱阳湖上的奇景。
山上亭、台、楼、阁及雕像、碑刻浑然一体,俨然象一座江南园林。
石块叩之有声。
住九江,重游琵琶亭。10日早,做为首批入亭客,伫足于每块匾额、每组文字、每张照片、历代名人题写的每首诗,了解白乐天的平生,理解乐天写《琵琶行》时的心绪。
这块匾额为刘海粟所题,非常遒劲、浑厚。
被贬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客,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京城,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忧郁,结合自己亲身遭遇,用乐府歌的体裁写下著名的《琵琶行》。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们之间都应该渴望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抚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沿途顺游浔阳楼
宋江题反: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王巢不丈夫!”
自九江浔阳楼北行20多公里,按导航驱车进入柴桑区小山地,中午抵达陶渊明纪念馆。纪念馆是免票的,可能平时并无人前往,我们从入园到出园未有一个人出现。
进馆后,我们先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祭品祭拜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进纪念馆内逐一参观了四个陈列馆: 一是陶靖节祠 展出有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对联等。
二是展出诗人生平业绩、活动路线、遗迹图片、大事年表等。
三是历代各种版本的《陶渊明集》、中外专家学者陶学专著以及历代书画名家咏陶书画珍品等。
四是展出九江上自商周下迄明清的精品历史文物,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墓葬的随葬品。
陶渊明生于352卒于427年,是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最盛传的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如苏东坡就很推崇陶潜,写了许多和陶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洗墨池里可养鹅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地点到底在哪?史上莫衷一是。据考,九江柴桑清末进士、学者、藏书家胡思敬在《盐乘·陶渊明传》(1917年刊出)中说:陶渊明“始家宜丰,筑室南山延禧观侧,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晋太元十八年,以家贫亲老,起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得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遂留居柴桑,躬耕自资……”
我以为首先是陶墓在此,二是胡文考证,陶渊明隐居的地点应在柴桑范围之内。
前几年我到湖南桃花源,当地传说该园为陶潜隐居地,而今从陶潜的年表看,他并没去过桃源县。
桃花园只是陶潜描汇出一个乌有的梦幻世界,让人们去向往罢了。
一个长假里,到江西沿着文学大师、文化巨匠们的文脉漫步,一路看到的是他们穷极一生求知、治学、创作的印记,处处能触摸到他们将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
感谢您和我一起来分享旅行与阅读的快乐!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112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