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毕业了 我们依然感谢您!”

2021-09-10 08:37:44 邹萍 齐晓鸾 

WnBioWDjWqzgmllVK8xYgrjfRpHEXpvRazvsjtgJ.gif

早前做毕业季稿件时,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们聊天。提及对学校的最深记忆,出乎意料,他们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

难道不应该是有故事的男/女同学?或食堂里念念不忘的红烧大排?

看来是我狭隘了:)

这份情,必是深刻,才能不忘。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此时再看,感慨满满。

“我想对我的导师杨振宇教授说声谢谢”

OGnIywnRqaFTk0oah2jdGxW5JUrDA23gnKdQFXJO.jpg

卜雄伟

我是卜雄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018级硕士毕业生,导师是杨振宇教授,研究方向是艺术史与文化史研究,平时喜欢看看书和电影,偶尔健身游泳。

我觉得国美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个可以自由学习的乐园,这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如果抱着求知的心态真的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而且也开阔了视野。人文学院的老师都很有学问,一定要多多向他们请教和学习,尤其遇到一些研究上的问题或者其他那怕奇思妙想的idea,都可以跟他们讨论,可以从中收获很多知识。

我想对我的导师杨振宇教授说声谢谢,杨老师在这三年中给予了我的学习很多指导和帮助。我记得去年杨老师让我和何晓静老师筹备和组织园林论坛,那是我第一次在学校办学术活动,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杨老师和何老师都倾力支持,一开始心情忐忑碰碰撞撞地尝试着,最后论坛还算顺利,从中我也能结识到各位学者,他们都给了我的论文还有其他学习方面很多的建议和帮助,这是比较记忆深刻的事情了。

“在人文学院十年,老师们都特别好”

5Vu3f8S6HOwKKgnEw8CJah9GZ8WlX3Oodag7yH1B.jpg

董圣楠

我叫董圣楠,2018年师从毕斐教授、罗琳教授攻读“文献学与中国美术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

我觉得读博跟读研是两种状态,研一还在学习看书,研二才开始拿到论文题目,硕士论文相对容易点。而博士则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从一入学就要开始着手准备论文的事情,课外读书少了很多,三年都要忙一个事情,有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就不是那么好,心弦总是一直绷着。

我研究生做的工作就是文献整理,读博的时候还是想做文献相关的课题,我跟毕老师聊了一下论文题目,毕老师觉得可以做。这样,在入学之前就把题目定下来了。我在做的时候会发现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文献的取舍、勘误还是比较难的,中途一度是比较停滞的状态,好在坚持了下来。

在人文学院十年,老师们都特别好,学习、生活上给予很多帮助。整体来说在美院的生活还是挺开心,同学之间也很友好。我个人相对来说不是很擅长交朋友,独处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跟大家在一块也不陌生。

我觉得学术这个事情真的需要鼓励,导师和同门的鼓励太重要了。有时候推进不下去,毕老师的一句肯定,我可能就会有力气把它往前做,写作过程中有很郁闷的时候,有些事情不能跟家人聊,同门之间聊起来就比较有共鸣,大家都感同身受,很温暖,读博这段时间,跟我一起读书的像周一晴、夏墨媚,就给了我蛮多力量。

“纯真之眼”

9Un6XI0uyYd7QWfC5DqffkA4EjTVV39QOFvaQ0xZ.jpg

刘骎

我是刘骎,2017级博士研究生,金石文献与古物研究方向,导师为陈锽、孔令伟、范景中三位,主要负责指导我论文导师是陈锽老师。

我本硕博都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三次入学,两次毕业,这次是第三次要从中国美院毕业了,真的要说再见了,最美的青春在这里度过挺舍不得的,还是由衷地祝学院越来越好吧。

那天看到人文学院给毕业生准备的毕业礼物,其中雨伞上刻有“纯真之眼”,记得我们大一上课时最先接触的就是贡布里希、潘诺夫斯基。提到“纯真之眼”,感觉我们学院真的是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文情怀。

我认为写好论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此期间其实很难出所谓的成果,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搜集到新材料。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只能采取这种积累的笨方法。如果说技巧,我觉得可以从写好一篇研究综述开始,可以帮助学术研究打下很好基础,当然这也算不得什么技巧,我本科论文指导老师万木春老师就是这么训练我的,感觉受益匪浅,一直十分感谢万老师当时悉心地指导,给我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我记得学院很多老师也都会建议本科生毕业论文写某方面的研究综述。

在学院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感谢我的导师陈老师可以让我有机会读博并在此期间经常带我们出去考察,考察会耗费很大人力、物力、财力,实属不易,因此也更感谢杨振宇老师和孔令伟老师对我们考察活动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还有钱舒老师、胥瑾老师提供各个层面的保障。下乡是美院的传统,这个传统真的很好,想起本科能一年一度下乡去上海、北京、西安这些城市真的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与优秀的人同行,让我收获满满”

jFACAoTp8Z3TCurdEz7QT0yHEhNOTiTiHzEdDJtu.jpg

颜双爽

我是颜双爽,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陈锽老师,研究方向是考古学与艺术史。毕业之后其实还挺纠结的,之前计划找工作,但写着写着论文才发现越探究下去兴致越发浓厚。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放下手中的专业,会一直继续深入下去,目标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各个专业的大腕、积极向上的同学们还有学校的图书馆构成了我硕士三年点点滴滴的回忆,与优秀的人同行,让我收获满满。特别是刚入学时,陈老师就让我尽早下研究方向,方向明确后,给了我较长时间搜集图片和资料,为后面的论文写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陈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之外,还将她在中亚、俄罗斯等地考察所摄图片分享于我,更是给论文增色不少。

我们师门有个“学术交流小群”,大家看到新的展览、考察拍到的图片以及收藏整理的文献资料都会无私分享给大家,还组织一起考察和线上论文分享会。非常感谢杨老师的支持,人文学院用第一现场的经费资助我们2019年10月西北地区早期石窟寺考察,这一趟西北大环线让大家不虚此行收获满满。考察青海都兰地区1982血渭一号大墓遗址和都兰县博物馆,更是为我的论文提供了直接的素材。虽然硕士阶段的学习已经完成,但我会努力继续强化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路上努力奋斗。

rV330bAl8jyMS2zyoDJBs1kclEA5J3ZfNxfPjDKh.jpg

00j0LEU2rtsO7iu5PCkaOYQP7iDse4YsU40SlQGA.jpg

idj0vUJrjPRvCwrD9qGykDzB9raMwbzSfiDP0lQn.jpg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021届毕业生合影(图源艺术人文学院官微)

结尾:“我们希望毕业生不只是一名写作的技工,而且是一个有独立研究能力与思想的人,是一个能够对自己与社会的未来具有一定判断与分析能力的人。”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杨振宇曾撰文寄语毕业生:“著精微,思远道,艺术人文学院的毕业写作与展示,强调一种在语言与图像的深处思想,同时强调一种更为持久而强烈的学术交流。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迫切的问题,因为这种迫切的现实关怀与当务之急,大家聚集在学院里,分享彼此间思想跋涉的艰难与快乐。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年少者与年长者才会真正在知识的探索中融为一体,相互启发。艺术人文学院的师生,就是在冷静与热烈之间,在通往毕业的道路上,在真正返乡的道路上,从事自己热爱的学术探险与发现。”

时时刻刻,All the Time,我们都在努力许世界和自己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oChY4gc6erBWMo7RlJaojprCkli7kXDHZMqO9sbC.gif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