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书法里的不寻常:当代少儿书法教育之新变
2021-09-13 10:15:10 未知
书法作为我国一门历史悠久、文脉丰富的艺术门类在艺术教育领域内一直深受家长孩子们的青睐。随着大家对书法艺术认知的更新,近年来少儿书法教育可谓重彩纷呈,不再局限于“规范化写字”的层面。
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鲁信集团旗下山东省鲁信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第三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大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新增书法单元,注重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提炼与运用。本次大赛命题突破主题的限制性,以多主题自选的形式展开,推荐主题为“生日”“回到2021”及“难忘的事”。
第三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大赛评审活动现场
9月11日,第三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大赛在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完成终评评审工作,来自全国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专家等共计12位评委对初评入选作品进行终评,最终评选出十二项大奖,其中美术组设置7项主题大奖:最具艺术奖、最佳探索奖、最佳视觉奖、最佳叙事奖、最佳传承奖、鲁信奖、未来之星奖;书法组则是设置了正体书奖(含篆书,隶书,楷书)和行草书奖。
美术组评审现场
书法组评审现场
经过12位专家、评委的反复斟酌、投票,共有(12)位小朋友,分获12项主题奖,(149)位小朋友获得提名奖脱颖而出,(419)位小朋友获得优秀奖,所有参与本次大赛的小朋友都会获得潜力奖。
在国家双减政策下,艺术教育越来越被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所重视。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儿童画?儿童要不要画素描?儿童美术教育该怎样开展?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大赛的承办方以及该项赛事的策划者,一直秉承“美育人生、服务社会、继续前行”的宗旨。学院通过赛事大数据统计、分析,专家学者、机构调研,课程规划设计、师资培训、教材出版等手段,正在有条不紊地为家长们寻求央美的解决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女士发言
大赛总评委、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在发言中表示:“第三届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大赛”是出于最高水准的学术判断。大赛给出了一个导向,就是如何做好青少年的美育,特别是美术书法这方面的熏陶和养成。这也是大赛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与意义所在,希望能够通过赛事引导孩子们增强艺术感悟力,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也相信,通过一届一届的大赛,可以向社会传播出我们做好美育工作的初心。”
鲁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强先生发言
大赛监审、鲁信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直属党委副书记、鲁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强讲到:“鲁信集团是山东省最大的投融资主体和资产管理平台,金融投资和资本运营是我们的主业,爱心感恩责任是鲁信集团一直秉承的社会责任理念。2017年我们发起设立了山东省鲁信公益基金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三年来,中央美院各位同仁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规范运作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助力少儿美育事业的新和信心。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坚守和付出,我们的少儿美誉公益事业才能成果丰硕、行稳致远。未来鲁信公益基金会将继续为少儿美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绵薄力量。”
终评评委现场评选作品
在“央美·鲁信”的儿童美育发展规划中,比赛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奖,而是通过赛事传递“公平”教育的价值观。为此,组委会在赛事中设有鲁信公益奖,意在引导大家去关注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社会问题。从第三届大赛开始,组委会还将组织获奖作品走进乡村,为国家共同富裕的方针贡献“央美·鲁信”的绵薄之力。
在现今教育理念下,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因其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及天然的的感性与理性互动基因,在跨学科交叉发展、多维知识结构搭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
儿童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天真灵性总能带给人们惊喜与意外的收获。更好地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的生活与成长充满美感与活力,关注儿童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大赛主办方的初衷。引导孩子与艺术为友,激发儿童原始视野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央美·鲁信全国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大赛”通过创新模式在社会中传递积极的美育观念,践行着社会美育的使命担当。本次评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主持。
终评评委现场评选作品
此次大赛从4月25日正式向全国征稿,截止至8月2日共收到投稿1.5万余件。从参赛小选手的来稿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儿童书法教育正悄无声息发生着变化——尤为突出的是书体的多元化,以及在书法语境里自然流露孩子天性的作品也在逐渐增多,反而以学习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唐楷作品数量较少。终评会现场,大赛组委会也根据相关现象及问题进行了系列调研与探讨,从当下少儿书法教育新变的背后成因探索书法教育的未来发展。这些梳理和思考或许可以为当代书法艺术教育提供一份有效的样本。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入门基础由来已久,早在周代的启蒙教育“六艺”中的习书就包含书写、识字、作文。很显然最初的书写是要识字,楷书作为后来的官方用字,自然成为学习书法的开始。我们单从逻辑上看各书体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之所以通常把楷书作为学习最初的书体选择还是与“实用”有关,它方便学生识读和书面交流。但随着我们把“书法艺术”的概念越来越清晰的表露出来,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维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只以识读为目的,而是以书法的内在发展变化来进行学习,初学书体的选择开始打破局限,变得多元化。
其次,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儿童学习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唐楷十分吃力。唐楷法度森严,点画及其精致,其学习要求还要写像,久而久之学生势必会选择做出点画的表面形状,从而失掉了自然的书写体验,同时也会扼杀学生在文字书写当中流露出的自然天性。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基础书法教育工作者会选择点画书写相对简单的隶书和篆书做为儿童书法的启蒙书体,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追根溯源了解汉文字的发展历程,以书法来增强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此时便引出了这样的讨论,即规范化写字和书法艺术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可以兼容并蓄的?详细了解书法史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认知问题:当文字“规范化书写”就很难再滋长出具有鲜活生命的书法艺术,汉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生发性和自然性。以史为鉴,由科举考试规范化要求逐渐形成的明、清两朝的“台阁体”、“馆阁体”使得当时读书人“千人一面、万人一孔”。我们从甲骨文、商周金文再到两汉隶书中不难看出,文字书写所蕴含的美感是伴随着中国的文化发展的,并非只为“实用”服务,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中国的汉字书写就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属性,如果只强调“规范化”本身,那么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出现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徐渭、王铎、傅山等等书法大家,中国的独特的书法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今天带有艺术属性的书法教育是完全可以涵盖所谓“规范化”写字所要达到的目的的,但在教学方法上还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从这次儿童书画大赛的组织评选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国家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对承担社会美育的职能所做出的努力。正如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在首届《央美·鲁信儿童美术书法大赛》中所提到的:“中央美术学院有义务肩负起社会美育普及工作的历史责任,努力创作生产和传播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范院长的讲话振聋发聩。从这次大赛在社会中引起的少年儿童美育的反思及一系列的激烈讨论可见中央美院对推动和促进全国少年儿童美育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积极贡献,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彰显民族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编辑自刘宏宇《儿童书法里的不寻常——当代少儿书法教育之新变》一文。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