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让捐赠人也火起来:早期上海博物馆馆藏往事

2021-10-04 09:30:35 未知

网络搜索上海博物馆,会出来这样一个链接“全国人民捐出来的上海博物馆”。

形容虽有点夸大,但也确实说明了上海博物馆馆藏背后经历800多位捐赠人,1200余次捐赠的现状。

XmsR3hEGlwgu2oJgxUWSREJIZkHGWguCryICfl8Z.jpg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用数据来说,截至2020年末,上海博物馆所藏珍贵文物逾14万件,其中3.3万余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约占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23.6%。

另一方面,上海博物馆从筹备开始,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并较快完成了自己的收藏、展览和研究体系,就需要追溯到其早期一段八方支援的受捐赠史。

这样简述这段捐赠史背景:早期文博圈大佬们在策划了整个上海文博事业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将自己的收藏进行捐赠,带动了大部分收藏家们的关注热潮。

于是,他们:

没有文物?捐赠全部家当

文物基础薄弱?将自己最重要的文物捐赠,如盂、克二大鼎。

......

有捐赠者后人在现场也表示,没有太多言语,捐赠的作品代表我想说的话。

7vCIEDkcsrPzthN5YSdTwZ9GCtdChBdIwbVupisp.jpg

SEn7WiPHiAbK1GKkLHxs9tcqpVIYuxlBmfumyCJn.jpg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日前,正在展出的“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就呈现了上海博物馆这段早期历史。

从0到成为中国文物收藏的半壁江山,上海博物馆一直很感恩捐赠人,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张东对雅昌艺术网讲述策划“高山景行”展出发点时,眼眶泛红:

“这么多收藏家为什么愿意把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反映出他们捐助背后感恩、回报社会的文化意义,并通过捐赠的那些文物,让观众读懂当时收藏家们的文物情趣和追求。”

总而言之,让文物火起来同时,上海博物馆希望,让捐赠人的形象也火起来。

【谁成就了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品类齐全?】

aXeKnHZc8zEv9mYWnkGjNj0yicxV6WgkoSDAxujn.jpg

oJ9wegcPgv96gOYMf5qCJWDRUAeR8pnnD7VcMPhe.jpg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本次“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涉及50位捐赠者,145件/组文物,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竹刻、钱币、雕塑、印章等各个门类。

为什么品类如此齐全?

首先,上海博物馆馆筹备之初,文物主要来源于四处:

一、接手原上海市立博物馆等1949年前建立的公私博物馆的文物;

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等国家机构移交的文物;

三、国家拨巨款收购征集的文物;

四、各界人士和团体捐赠的文物。

其次,在早期的收藏历史里,上海一直是中国文物收藏的半壁江山,各个品类在上海都有一定的收藏群体,也造就了一大批着名的收藏大家。当胡惠春、谭敬、沈同樾、顾丽江、乐笃周、孙煜峰、丁燮柔、罗伯昭、李伟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踊跃捐赠文物时,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体系已占据了先天条件。

再者,“各界人士和团体捐赠的文物”环节中,得益于文博大佬们的支援,而他们与很多收藏家关系紧密,又带动了收藏家们的捐赠热潮,是互相促进的过程。

仅在1951年,就有154人及团体捐赠各类文物1.3万余件给上海市文管会,希望支持上海博物馆的筹建,也因此让上海博物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文物捐赠高潮。

【第一批捐赠人之:文博工作者】

olzqq43NSNERlPIHUPey9UMCD33t7aJRpml0kVPe.jpg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纵观整个展览布局,入口处展厅主要展示了第一代文博人的捐赠,来说明当时老一辈文博人为上海博物馆打下的基础。

郑振铎:原文化部副部长,博物馆事业先驱者

e7yKHg0QcyJriAPcl0a3r8pamx0a2qYV6FdFMnzl.jpeg

《人物画像砖》

纵50.7厘米 横164.5厘米

郑振铎1956年捐赠

WVmKcZlpni1OmsPSKG9OXL7Fl25AHMbXVyp5wcO5.jpeg

《人物画像砖》局部

展厅进门处第一件文物《人物画像砖》,是郑振铎于1956年所捐赠。郑振铎曾是原文化部副部长,也负责过华东地区文物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事业的先驱者。之所以捐赠,他说,“我个人收藏这些陶俑,无甚用处。而各博物院......则极为需要。”

这件是能代表汉代画像砖的典型文物,画像砖上除了描述打老虎的故事外,也增加了很多当时特别图形,如代表太阳的鸟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少见的古代建筑构件,也是首次对外展出。

徐森玉:上海博物馆早期的筹划者

F38FukEfwYXYpEW2Z7cD9kR5pW6AZJzIQZKVsQda.jpeg

《雁塔三藏圣教序拓本》

高33.2厘米 宽18厘米 

帖芯高25.4厘米 宽13.3厘米

徐森玉1965年捐赠

徐森玉(1881-1971年)经历了上海博物馆的筹划建立过程,是一位文博界大佬级的人物,毕生都在从事文博工作。

其自身也是中国著名的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 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与各个地区的文物收藏家都有广泛联系。

1950年,他将其收藏的3件陶瓷等藏品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后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之后又分别在1964年、1965年和1966年将其收藏的书画、古籍、拓片等6件藏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这次展出了徐森玉1950年捐赠的箕形虢砚台,也是展览中最早的一件捐赠文物。还有其1965年捐赠的《雁塔三藏圣教序拓本》和1964年捐赠的黄士陵《篆书八言联》。通过这些捐赠文物,也反映出徐森玉的文化欣赏、文化喜好。

王一平: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捐赠人王一平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任职上海博物馆馆长期间,在特殊时期保护了很多上海博物馆员工。

王一平自己喜欢艺术品,也和艺术家、收藏家都有广泛联系。依靠不多的工资,省钱收藏文物,最后先后4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书画、瓷器、印章、古籍以及工艺品等40余件。

张东认为,王一平同志通过藏品表达了自己的收藏趣味、意境和爱好,这是他的个人艺术修养。将这种文物全部捐赠,更多显示出其高尚的情操。

I0JIiWkHxvBjkICLP66aFXKlOpy4JldHT7Ns7nfI.jpeg

明  佚名《徐渭小像轴》

纵156厘米 横43厘米

王一平1998年捐赠

此次展出了他捐赠的文徵明《半塘烟月图轴》(1998年捐赠)、《徐渭小像轴》(1998年捐赠)、伊秉绶铭半璧端砚(1999年捐赠)等文物。其中《徐渭小像轴》尽管没有名字,但作品中有徐渭题跋,以及周围人对画像评论的记载。

qYr1muAYSkCvSCMSC7hunOIxJeNsQQUVxTPev3OV.jpg

伊秉绶铭半璧端砚

清嘉庆八年(1803年)

半径8.4厘米 高1.3厘米

王一平1999年捐赠

《伊秉绶铭半璧端砚》的砚盒上题名有“先扬州公半璧研”,因为伊秉绶曾任扬州太守,故有“扬州公”之称,“先扬州公”是其后人对伊秉绶的尊谓。砚呈半璧形,又如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泮池,故有“半璧弯环是泮水”之言。斯砚有二段题铭,其中一段伊秉绶作于嘉庆9年(1803),抒发了人老志不磨的情怀。

另一段是伊秉绶之子伊念曾之铭,记录了道光庚戌年(1850) 象潮(无考)孙入泮(指童生经考试合格后被录取进入府州县学,因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入泮),伊念曾以此如泮水样砚赠之,并请韩彝刻铭的事情经过。 “上巳”即阴历三月三日,“遂昜官舍”是伊念曾的室名。

马承源: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N6A6XJMlhDiXXhU0o74f8IbtH6IUqqhjG3wN04Lx.jpeg

商晚期 “爵”

高18.7厘米 流至口长16.7厘米

马承源1955年捐赠

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主动践行了他立下的规矩“文博人不许搞收藏”。在1955年,马承源将其收藏的铜器“爵”、1960年将骨笄等8件文物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他在主持博物馆工作期间,积极开展学科研究,革新陈列体系与陈列形式,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等,并倡议主持了上海博物馆的新馆建设,使上海博物馆进入世界着名博物馆行列。

从往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受捐赠展中,也能知晓马承源先生与藏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上海博物馆馆藏起到的推动作用。

马衡: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

dAoShilmpG8MMy06wXXlQQ5gsgx5DzhZffJqxIlB.jpg

汉《红绢地鸟兽几何纹彩绣残片》

最小残片约0.5平方厘米 最大残片约12平方厘米

马衡1953年捐赠

马衡是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1949年后,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3年,马衡将其收藏的《汉代红绢地鸟兽几何纹彩绣残片》等8件文物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这次展出的《汉代红绢地鸟兽几何纹彩绣残片》大小不一,共计28片。刺绣图案有飞禽走兽,三角几何纹和曲线等。以极为细腻精巧的锁绣针法绣成,绣线色彩有黄色、草绿、青绿、朱红等色。

此虽残碎严重,但属汉代高品质的刺绣,图案中出现的三角型图案,类似有在诺因乌拉匈奴墓、北京老山汉墓出土荒帷边缘处,因而推测此残片也位于荒帷边缘处。

谢稚柳:上海博物馆大部分书画经由他手

Aa9HjgcKWrPF0dOykriz7JUEPfcbHG8QWonrt4D7.jpeg

宋 王诜 《烟江叠翠图谢》(局部)

纵26.2厘米 横139.6厘米

谢稚柳1996年捐赠

谢稚柳是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致力于古书画研究。在上海博物馆成立之初,谢稚柳就开始参与到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集、收藏工作中,可以说,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大部分书画均经由谢稚柳之手。

谢稚柳在1951年、1996年两次向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其中包括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卷。

王诜的《烟江叠翠图谢》可以算得上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王诜是皇室贵戚,北宋神宗的妹夫,热爱诗文书画风雅,与苏轼交往密切。因一桩“乌台诗案”,苏轼、王诜和《烟江叠嶂图》收藏者王巩一同被贬谪,原本应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有了相同的经历。

《烟江叠翠图谢》以墨笔皴山画树,用青绿重彩渲染, 既有李成之清雅,又兼李思训之富丽,邓椿《画继》谓王诜“所画山水学李成皴法,以金绿为之,似古”。

这件作品与其他画作从技法特性、题材内容到山石皴笔和画树笔法完全一致,具有王诜熟而不工、文人墨戏的笔意。

夏衍: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

TMkQFsBCbi1lcm33MvkWg9vbSfwlKkpPfHof1bJ5.jpg

vQxfC2Ii7GKLJTgmOsVUblwe8OZqoxdNlNTB2TeB.jpg

清 纳兰成德《手札》卷

纸本墨笔

纵31.0厘米 横21.4厘米不等

夏衍1989年捐赠

夏衍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位。他在1989年首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纳兰成德《手札》卷(1989年捐赠),后在1992年又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其收藏的邮票146枚。

这件文物的作者纳兰成德,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出身,出身显赫、天资早慧、好学不倦、博通经史,著有《渌水亭杂识》、《通志堂经解》、《饮水词》等,在诗词、文赋、书法等方面都相当令人称道。

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纳兰词,他的词不但在清代文坛享有盛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与当时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第一批捐赠人之:社会人士】

VQOwVsJkCwLLsRMCOpHMaiYC1hL43s880NZb3OAC.jpeg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上海博物馆迎来了文物捐赠的第二个高潮。当时很多社会人士有感于国家各个方面建设的再次飞速发展,将其多年珍藏,包括落实政策返还的文物精品,慷慨地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巩固和充实了藏品体系。

因此展览在文博人之后,也呈现了各具代表性的收藏家捐赠,每件文物旁均标注有对应藏家介绍以及捐赠数量。

潘达于

X0InBoSCEcqf0gxbzQNwgktCCLsVoB1AfbDPdWXD.JPG

今年6月,时隔17年,上海博物馆展厅大盂鼎和大克鼎合体现场

1950年,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始筹备建设。1951年,潘达于女士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表示“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

“上海为华东重要地区,全国人民往来辐凑”,她希望将此二鼎捐赠给当时尚处筹备阶段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陈列,使“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群众之观瞻及研究”。

继献鼎之后,在子女的支持下,潘达于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大量珍贵文物,1956年11月捐赠明清书画95件,12月捐赠书画、书画珂罗版、战国瓦片等152件。

1963年,她把当年为“攀古楼”青铜器逐个照相存档的380块玻璃底片也全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1979年又捐赠铜器、印章、书画7件。

1959年,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在今年6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中,特将两鼎再次时隔17年进行相聚。

专稿 | 上博青铜鼎特展启幕!大盂鼎和大克鼎时隔17年后重聚上海

胡厥文、胡叔常

X9vs7KUCm0cGcZLdS1xBB5JUT1S8QZVCFCrs1qla.jpg

7s1KP1kEqgcTlXTGCoRQyDiNQUuthCVTd212yqW9.jpg

QrOL89jMvJ3zXcO2GDS4Y5Td680OF39lcR9GLsoE.jpg

ubSsOCzRY0nECxPNgRjcSndJ2p10YgGiZTUaPwl0.jpg

RTpuTRQ0ELCP2sr1NM52inMT9NHvmwFLIh576cXL.jpg

eBWIoOGVZGymaoiAbn8rRHS4tmhofb34sXZyHPs3.jpg

WEKN4gvTAwY8app11cwMM3Az6Cle6JSrxjwy85SC.jpg

9FPVM5ES09BVcApEX3CxhvNgjXwrNL5U21mRNv0g.jpg

U7RVc4QpHB7kLU5Xk6gtaT1yJxFhtgtKOkPG1upN.jpg

7AHWJQC9yruRxn0pKtxxzbdkxj2yqBTO9ygJyALt.jpg

马和之 《周颂十篇图卷》

南宋(1127—1279年)

纵28.2厘米 横57.7厘米不等

胡厥文、胡叔常1965年捐赠

胡厥文(1895-1989年),上海嘉定人,是著名爱国主义人士、政治活动家、杰出实业家。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1965年,胡厥文、胡叔常(其胞弟)将南宋马和之《周颂十篇图》卷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马和之在宋高宗绍兴年间登第,善画人物、佛像、山水,其笔法飘逸,自成一家,创下了中国传统绘画十八描中“蚂蟥描”技法,别开生面。

《周颂十篇图》卷采用人物与背景相统一的勾勒手法,略施微染,其人物在形象特征、服饰、装扮上也较为接近。马和之将人物置于周围景物之中,同时兼顾人物笔墨与背景融合,使得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形成了典型的图式风格。

谭敬

mDOVM6DIwNiPHly8zpQ1E5UZnZbYCrwpLCmo8Hcc.jpg

战国早期 《陈纯釜》

高39.0厘米 口径23.0厘米

谭敬 1951年捐赠

谭敬(1911-1991年)曾任华业信托公司、华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南信托银行常务董事等职。谭敬爱好文物书画,精于文物鉴定,亦富于收藏。美国有关书刊将谭敬列为中国现代收藏家鉴赏家之一,谭敬在香港时也曾被聘为香港文物协会顾问。

1951年8月,谭敬将战国时期齐国量器陈纯釜和子禾子釜等捐赠给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而这件《陈纯釜》1857年出土于山东胶县灵山卫古城,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量器之一,是研究战国时代容量的单位和度量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侈口短颈,口沿厚实,圆肩连腹,向下收敛成平底,腹部两侧设粗大的把手。外壁铸铭文七行三十四字,铭文大意为陈犹莅事之年,处在安陵,命令左关官员师发督造左关所用之釜,并要按照仓廪所用的标准釜进行校量,制器人为陈纯。铭文中严格规定了对量器的管理制度,是卫战国早期齐国关卡统一量制的政令。

陈植

Ule7UD9HB7gMTcYvxlP9dmjbncXwxxMmPu5Gj41d.jpg

清《纪昀铭旱烟管》

长79.0厘米 最宽8.0厘米 烟锅直径3.2厘米

陈植1961年捐赠

陈植是建筑出身,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方面,他设计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与汪定曾合作设计上海鲁迅纪念馆。亲自审阅了中共“一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真如寺、松江方塔、天马山护珠塔、南翔寺砖塔等修复方案。

他也于1961年、1989年先后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其中包括西汉陶器、清代竹刻等。

其中这件《纪昀铭旱烟管》中的纪昀也是纪晓岚,平日里烟管不离手。烟管由烟嘴、管身与烟锅三部分组成,烟嘴为象牙质,细腻光洁。管身以古藤制,遒劲老辣,中部有纪昀铭:“牙首铜锅,赤于常火。可以疗疾,可以作戈。阅微草堂制。”

下有“晓岚”印。烟锅为铜质,精铜细作,其上有陈汉弟铭:“昔为纪大斗,今属陈大树。一握之草化,烟云唯汝予,随得少佳趣。陈汉弟铭,许经隶,高源镌。”

丁燮柔

VHrKAGVKJFYNx82N3VBg1k8QmAF0h7GCmRtUwpED.jpeg

3BUoVguKWpWDwMSIZOrPMpjNve9dHCyKUvfGJbry.jpeg

赵之谦“潘祖荫”石章

清同治十年(1871年)

长2.15厘米 宽2.1厘米 高4.75厘米

丁燮柔1961年捐赠

丁燮柔的丈夫是潘博山(承厚),妹妹是潘达于,与潘达于姐妹俩人同为苏州潘家的媳妇。1961年,丁燮柔将珍贵文物西周青铜器,战国、新莽钱币,北齐、隋铜佛造像,清代石章等75件捐赠了给上海博物馆。

赵之谦“潘祖荫”石章的背后,是赵之谦35岁游艺于京师,次年与潘祖荫结识过程中所刻。

官至工部尚书的潘祖荫,嗜金石,富收藏,坐拥大克大盂等名鼎。两人年纪相仿,又有相同爱好,很快来往频密。他视赵之谦为同道密友,赵之谦亦报以篆刻作品。同治十年是赵氏为潘祖荫刻印最多的一年。这件“潘祖荫”石章就刻成于是年十二月。

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

NoOZ9AcPefAQ4x0mY8kQyxpyngwDwj6XtZWfCFJo.jpg

齐侯匜

春秋早期(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高24.7厘米 长48.1厘米

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1年捐赠

沈同樾(1896-1978年),顾则扬(1897-1951年,字公雄)之妻,主持将所藏“过云楼”文物捐赠给公立收藏机构。苏州“过云楼”顾氏是近代着名的收藏家族,由顾文彬至顾公雄,凡历四世。

1951年,沈同樾女士秉承顾公雄先生遗志,携子女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将齐侯匜、宋元明清字画及其他文物共计223件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年,将魏了翁《行书文向帖》卷等169件宋元明清字画、碑拓、手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64年,将父庚祖辛鼎等两件周代彝器,及各色古纸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72年,沈同樾女士所藏明清印钤等文物390件,入藏上海博物馆。

这件齐侯匜中的“匜”是注水器,经常与盘配套使用。龙和水的关系密切,因此盛水的盥洗器通常装饰有龙纹或其他水族动物。齐侯匜的造型和纹饰是西周晚期流行的样式,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匜中最大的一件,体现了主人高贵的身份。

腹底铸铭文四行22字,铭文大意是齐侯为夫人虢君的长女良女制作这件宝匜,并祈求子孙永宝用之。周代的诸侯国为寻求政治地位和等级制度的保障,通常采取联姻的方式来维护。

R4nLXeXeO5Kr2hAR8SkSind6zmQxrUDkXwPvcmb6.jpg

bFvf92KLnJBUUHo1k58ENiTH6wljVCtL0YTNjssW.jpg

XN6gZWRibyG9BcGDI7qHEewrSNLC4uqTrVUh4KwW.jpg

6ZUhHoCH3sGLaeOVSJw5z8UCFInR8Gj0mumz618I.jpg

Zu2oYopBQYIf2Hr6BdA0svGLz5wDPgrCFNXVDH5X.jpg

10E1bplKJCMEfzPvDV0XG7pqYrHsF3G74ZiZzsGl.jpg

pmCR6z0M6SrQrTrnDfgZI8WUu8hGCS6jd1puqTd3.jpg

aiHrdgVj4gCiK7Tx8gDC1XgsRXs38zudFnKRsvQ5.jpg

l55xrZanbt8bvNAP6SGU32HMbb20bCcc8sSbSLOf.jpg

z2dwT0dfjvqd4x6Aoj615HVKuEAcyVBpDZNaXGZI.jpg

b2l0hjOK5aYDf8vz1IUAWQzz925xDjZJrbMaqawE.jpg

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

元(1271—1368年)

纵27.8厘米 横403.8厘米

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9年捐赠

此《玄门十子图》卷分11段,分别描绘了老子及其10个弟子的肖像,依次为老子、关令尹喜、文子、庚桑楚、南荣殊、尹文子、士成绮、崔瞿、柏矩、列子、庄子等。

其画法近李公麟,以圆润秀逸的线条勾勒人物,淡雅设色,有清静萧散之感,画中人物形象饱满生动,细节处描绘入微,老子端坐于山石之上,遥隔尘境,似在讲经授道,诸弟子站立沉思,若有所悟,极为传神。

庞维谨、庞增和、庞增祥:俾作永久保管,为人民所共有......

NMEOCfRplNtWRUxhQUymQY898PurdDvz0sycJPL8.jpg

明《缂丝佛手花鸟图》

纵160.1厘米 横88.3厘米

庞维谨、庞增和、庞增祥1952年捐赠

庞元济(1864-1949年)是浙江近代工业的开创者之一。他精于鉴藏,涉及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尤以书画收藏精良。

庞维谨过继给了庞元济。庞维谨后分别于1951年、1952年、1960年、1961年向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捐赠了11件书画、陶瓷、工艺品类文物,其中1952年以庞维谨、庞增和、庞增祥名义捐赠了朱克柔《莲塘乳鸭图》等6件宋、明、清代缂丝。

这次展出的《缂丝佛手花鸟图》中一棵硕果累累的佛手树依傍着湖石生长,周围环绕着芍药和百合清丽的花枝,石上蹲立着一只蓝羽喜鹊,正隔空与另一枝头上的喜鹊对鸣,显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暗含吉祥长寿之寓意。

技法有平缂、勾缂、长短戗和凤尾戗,绘缂结合,如花瓣色彩过渡、鸟羽的细节和湖石的色彩变化等用缂织完成,而湖石轮廓线、叶片脉络和树干纹理等施笔补足。

钤“复堂”白文方印、“鱓印”朱文方印、“吴兴庞氏珍藏”朱文方印、“虚斋审定名迹”朱文方印。

孙煜峰

78LTji0w7PiadoBx8tima8Vj8ndC9MYlNQRlJm5U.jpg

项圣谟《看梅图卷》

清顺治八年(1651年)

纵25.0厘米 横71.8厘米

孙煜峰1965年捐赠

孙煜峰(1901-1967年)在经商上颇有作为,因在20世纪30年代两次赴法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预展,故宫博物院的古代艺术品给孙煜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了他一生的文物收藏。他几乎将所有的钱都用于收藏文物,对文物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孙煜峰分别在1961年、1965年、1974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各类珍贵文物574件。1981年孙煜峰夫人王德封及子女孙恒惕、孙恒恂、孙恒恺、孙恒忻、孙恒慧、孙恒悌、孙恒应、孙恒慥再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书画82件。

《看梅图卷》是项圣谟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春,应道开法师之请,特意绘制的。他在署款中说:“辛卯春二月,道开法师有《忍饥看梅花诗》八韵”出以见视予。予因和之,并作此图,奉师一笑,是名清供养也。”

乐笃周

kejTUqPSEvDCUO0q9EhqM42Dkqo2FVfmjOvJpoLJ.jpg

清乾隆《景德镇窑蓝地金银彩桃果纹瓶》

通高23.4厘米 口径9.4厘米 足径15.0厘米

乐笃周1980年捐赠

乐笃周(1894-1979年)早年留学法国,191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药材业。其爱好收藏,热爱文博事业,1952年捐赠了7件瓷器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又捐赠41件明清瓷器给上海博物馆。

由于瓶内里与圈足内底均施淡绿釉,这件瓷器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先在1200℃以上的高温窑炉中烧成内透明釉外蓝釉器,然后再在器内与圈足内底施淡绿釉,于低温窑炉中二次烧成,再用金银彩绘纹于彩炉中三次烧成。

难能可贵的是,此瓶进贡朝廷后即在内务府造办处配得银器座,座底有“大清乾隆癸卯年造”楷书款,乾隆癸卯年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这种在一件器皿上同时采用金银彩描绘纹饰的制品较为少见。

唐祖诂、宋景文

8se7NaJYCS2PAvNR4Sc6Jj7W31PsrT9NPJiEyOZZ.jpg

西周早期《甲簋》

高29.8厘米 口径22.5厘米

唐祖诂、宋景文1959年捐赠

唐祖诂,曾任上海市黄埔同学会秘书长,民革上海市委员会委员。夫人宋景文,国民革命军上将宋哲元之女。夫妇俩热心文博事业,1959年曾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甲簋、母癸甗等珍贵青铜器、石刻等文物11件。

《甲簋》于192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斗鸡台。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这件方座簋是周文化的代表器物。颈腹两侧的附耳为兽首鸟身的形式,下接垂珥。颈部、圈足及方座的每一面皆饰有凤鸟纹,凤鸟样式各不相同。颈部和圈足饰长冠分尾鸟纹,方座上沿饰两两对称的垂尾鸟纹,下沿饰对称的长尾鸟纹,两侧饰伫立式的鸷鸟纹。方座台面四角饰牛头纹,腹部饰乳钉雷纹,尖长的乳钉很有特色。文献记载有“凤鸣岐山”,因此周人喜爱凤鸟纹的装饰题材。器内底铸铭文一字“甲”,这是周人以干支生称的一个实例。

夏弘宁

eL4pGWfG2GPtwS2leOWh4vGP5nDa8QejeiQF7qL3.jpg

李叔同《行书华严经句轴》1940年

纵44.0厘米 横24.2厘米

夏弘宁1962年捐赠

夏弘宁(1926-2010年)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夏丏尊的长孙。于1961年捐赠李叔同手迹122件、2004年捐赠李叔同手迹4件给上海博物馆。

李叔同(1880—1942年)与夏丏尊是同道知己,从1912年开始,二人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共事7年,自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8年夏,李叔同正式在杭州定慧禅寺出家,与夏丏尊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叔同出家之后,只有书法始终相伴,成就斐然。

他的字从容洒脱,疏密得体,返璞归真,禅意盎然。李叔同署款:“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剑。《华严经》句。庚辰元旦试笔。丏尊居士渊詧一音。时年六十又一。”

魏廷荣

gHos17pIA7222smS45PQ6JF5lc748nt8M973dUcg.jpg

张大千《山水图轴》1933年

纸本设色

纵123.3厘米 横56.8厘米

魏廷荣1959年捐赠

魏廷荣(1890-1974年),民国时期上海滩名人,大收藏家。其虽然自小接受欧式教育,却深得中国书画金石要旨,其顶级藏品流入各大博物馆。魏廷荣也多次向上海博物馆捐献文物,其中1958年捐赠文物20余件,1959年捐赠书画176件。

这件《山水图轴》是张大千1933年在苏州网师园中拟石涛笔意所绘。此作用笔酣畅凝重,笔墨爽利峻迈,淋漓苍劲;在墨法上枯湿浓淡兼施并用,氤氲气象跃然纸上。

总结:展览中除了早期的捐赠人外,也有如暂得楼、张永珍等藏家在近些年所捐赠的文物,暂不赘述。这些捐赠人的无私精神与捐赠实践最大的意义,在上海博物馆杨志刚看来,是保护文物,传承文物。由一人一家的赏鉴,到慨然捐诸公立收藏机构,当文物从私人收藏空间进入到公众视域,它便由赏玩的功用中升华出来,具备了提炼记忆、凝聚品格、传承文明的意义。

(部分作品图片、文字资料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展览详情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1.9.28—2021.12.26(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临展厅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