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快讯|维伍德画廊宣布代理艺术家沈忱 将于10月为其举办首个展
2021-10-08 20:22:27 未知
近日,维伍德画廊宣布代理驻纽约及上海艺术家沈忱(1955年出生于上海)。艺术家与画廊合作的首场展览即将于10月16日(星期六)于香港黄竹坑空间开幕,精选了12幅创作于2009年至2021年之间的画作。
沈忱是维伍德画廊代理的首位中国艺术家,画廊计划于明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空间再次为其举办个展。沈忱在中国内地由德玉堂画廊(上海)代理。
沈忱,《无题-作品10109-19》,2019,布面丙烯,170 x 120 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提供
下文为驻纽约艺评人及独立策展人Lilly Wei为本次展览特别撰写的文章:
沈忱:灰色大师/色彩大师
文:Lilly Wei
1981年,沈忱在上海第一次看到杰克森·波洛克的作品(创作于1949年的《Number 10》),当时波士顿美术馆(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在中国举办了一场横跨美国200年艺术历史大型展览,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这是一场开创性的展览,其中包括了12幅抽象绘画,这是七十年代后西方绘画在中国的第二次展示,也是当代美国抽象绘画在中国的首次亮相。它带来的影响对于无数前来参观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是可以改变一生的,这其中就包括沈忱。沈忱被这些作品震撼,但瞬间也与它们建立连接。当时在中国很少有艺术家创作抽象画,因此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和色域(Colour Field)绘画的艺术家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他说:“我想做一些与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不同的东西,一些更有创意的东西,但我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直到看到这场展览的那一刻。
沈忱,《无题-作品71313-21》,2021,布面丙烯,137 x 213厘米,双联
图片由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提供
美国抽象画家为沈忱自己提出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他们的绘画成为了一种启示。当沈忱回忆起40年前那个难忘的时刻,他的脸上仍然洋溢着兴奋。尽管这些作品对年轻的他来说看似很激进,但也充满了熟悉的感觉。沈忱在波洛克的画中感受到一种“非常中国化的感觉”,这位美国艺术家的滴画技巧,以其有节奏的流动和直线,让沈忱想起了中国水墨画和书法,同时也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幅波洛克的经典作品色彩柔和,将黑色的笔触和姿态凸显出来,它的尺寸约为42 x 272厘米,就像是一幅水墨画长卷。熟悉与陌生的结合往往是一种催化剂,对沈忱来说就是这样,从那以后,他开始创作抽象绘画。
沈忱,《无题-作品12220-20》,2020,布面丙烯,173 x 366 厘米,三联
图片由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提供
沈忱(现驻纽约和上海)于1988年第一次来到美国缅因州的斯考海根(Skowhegan),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当时他初级的英语水平也成为了一块绊脚石。他遇到的外国艺术家们不懂水墨画,而他之前对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或行为艺术也了解甚少。这是一段艰难却也宝贵的时期,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他要做什么,周围有这么多令人困惑的东西,但他投入、好奇、吸收对他来说陌生的东西,并且评估、试验、接受、拒绝,从而寻找属于他的语言、他的道路。
沈忱,《无题-作品12220-20》(局部),2020,布面丙烯,173 x 366 厘米,三联
图片由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提供
沈忱在中国念书时就开始创作水墨画,从那时起,灰色就一直是他最重要的颜色。但在他看来,灰色的构成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一种是墨和通过稀释墨而达到的无限灰度的渐变,而另一种则是西方的灰色概念,即互补色的混合。沈忱从不混合他的颜色,他想让他的观众清楚地看到灰色的组成部分,这种可见性对他的创作过程至关重要,也是他绘画意义的一部分。因此他将媒介——无论是墨水、水彩、油彩还是丙烯——层层叠加,如此反复。当颜色在物理上相互作用,当观众的眼睛在视觉将色彩混合时,它们就形成了一种灰色,但艺术家本身并没有混合任何东西。虽然本次展览中的画作似乎与以往作品的质朴颜色相比更加色彩斑斓,更加令人陶醉,但对艺术家来说,它们都是灰色的一种表达。
沈忱,《无题-作品77896-21》,2021,布面丙烯,162.5 x 112 厘米
拍摄于沈忱纽约工作室,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忱的绘画可以看作是一场行为和一种冥想。他会先选择一支画笔——它们的宽度和把手的长度都各不相同——然后用它扫过画布,有节奏地、熟练地重复着这个动作,就像在记录时间一样。他的注意力超乎寻常地集中,如着迷一般地观察。这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行动派绘画方式,虽然不那么动态,但也受到了波洛克和中国书法家和水墨大师的启发。沈忱致敬波洛克等人的另一个元素是他喜欢在地面上围绕着画布创作。他将画笔浸入他的颜料中,笔触的痕迹取决于他画笔的轻重缓急。他从不勾线,而是用颜料画出线条,画面中出现的细线是由画笔和它的边缘创造出来的,图案和纹理也是如此。它们让人联想到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微妙的线条,当然,她的线条是勾画出来的。沈忱还从画布的四面使用画笔,画面形成一种网格效果,这是他特制的网格。也许它更像是一张用来捕捉色彩、光线、空间和时间的网:也许这是他对一张无限的网的诠释。它们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基于现代还原论和理性体系的形式主义,以及对叙事和具象的抛离。他经常说“少即是多”——这一点也不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意义上的——甚至当他在叠加他的色彩时,他也在抹去下面一层的东西。在绘画的最后,只剩下痕迹和过程。
沈忱,《无题-作品11122-11》,2011,布面丙烯,173 x 122 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提供
沈忱表示,中国绘画的制作过程与西方绘画的制作过程大不相同,分析和欣赏绘画的方式也是如此。例如,他不会直接看一幅画的表面,而是从它的内部空间来理解它。这是一项更经验性的方式,而且不局限于视觉。相反,它是身体的、认知的以及精神的、潜意识的。他不是在描绘风景,虽然风景可能会唤起中国山水画的感觉,特别是在他的沉浸式、水平延伸的多联画屏中。他寻找的东西不仅超越风景,甚至超越抽象,这是一些他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就好像你能透过眼睛看到你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他提到在中国画中留下空白空间的概念“留白”,他说:“画中可能是白色,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空间,根本不是白色。那个空间可能是空的或满的,可以是你想象的任何东西。”
沈忱,《无题-作品82002-19》,2019,布面丙烯,173 x 244 厘米,双联
图片由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提供
本次展览的全新画作光彩照人,但色调轻盈,仿佛由空气组成,让人不可言喻。它们的前进和后退仿佛在呼吸,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沈忱觉得很讽刺的是,当他第一次把自己的绘画带回到中国时,他的作品被认为太西化了,而在欧洲和美国,它们又被认为亚洲化。不过时代终于追上了他的脚步,这种分类现在已经过时了。尽管仍有保守势力或威权势力的阻拦,但世界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更不可分割。他当时所主张的,就像任何地方的艺术家一直做的那样,是艺术表达的自由。他探索适合和启发他的美学词汇,并按照他的意愿使用它们。他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它基于两种文化的生活和观点,但非常特别和微妙,而不是一般性的定义。这些既安静又令人炫目的绘画证明了他视野的独到之处。
Lilly Wei是一名驻纽约的艺评人、独立策展人及记者。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16日至12月25日
开幕酒会:10月16日下午2点至6点
展览地址:香港黄竹坑道62号科达设计中心21楼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上午11点至晚7点
关于艺术家
沈忱在纽约工作室,2010,摄影:Klaus Reinelt
沈忱1955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抽象绘画及实验水墨的先锋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过程与材料。近年来他通过自己对中国水墨传统的了解和认知,从而重新发掘丙烯颜料的其他可能性。他将画布置于地面进行创作,用一种身体内省的姿态,将笔触层迭在画布上。沈忱把他的气(呼吸运动和能量)的流动结合起来,通过竖直笔划的叠加以形成一条条水平线,标记出笔触的开始与结束。从沈忱的画布上浮现出的是一个不断变化、无穷无尽的空间。沈忱的作品中微妙的色调渐变让人联想到40和50年代纽约色域绘画风格,然而他的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哲学思维方式。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及上海。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