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耘携当代雕塑作品参展第三届安仁双年展
2021-10-17 12:37:02 未知
戴耘与批评家王林
戴耘与策展人顾振清
编者按:戴耘携当代雕塑作品参展第三届安仁双年展。从2006年戴耘第一次以砖为材料进雕塑创作。近十年来,他的砖塑系列作品不断发展、成熟,从对物性的思考到对历史的追忆,再到对“模仿”的探讨,“砖块”成为他的方法和语言,戴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砖语者”。
“安仁双年展”品牌由华侨城西部集团创立于2017年,是国内唯一落地文化小镇的当代艺术展,前两届分别以“今日之往昔”“共同的神话”为主题,于2017、2019年成功举办,累计汇聚了国内外 300 余位知名艺术家参展,实现了专业观众和大众群体线上线下超过百万人次的观展,网络搜索量累计数千万次,在国内及国际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大展的重要一极,也成为安仁小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签之一。
戴耘
戴耘 教授 西安美院雕塑系硕士生导师 2017年深圳技术大学任教至今。现为该校创意设计学院 艺术与科技系主任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中国美协会员
戴耘作品 安仁双年展现场
走向日常 走向普通
一一关于2021年安仁双年展
王林
赫伯特.里德在《现代雕塑史》绪论中写道:"几个世纪以来,现代这个词一直被用于表示与既定传统彻底决裂的一种风格,并且寻求创造出更适合新时代的观念和情感的形式"。(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8月版15一16页)。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看,反传统的确是现代艺术的共同起点。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强化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断革命成为历史动力。首先是形式一一结构的艺术倾向(塞尚)和主观一一表現的艺术倾向(凡.高)分道扬镳,各执一端,进而是行为一一功能的艺术倾向(杜尚)反感所有的样式主义,其走向是后现代艺术。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是现代艺术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典型标志就是波普艺术和超级写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出现。西方美术史家(比如露西.史密斯)曾把1965年中国雕塑家在四川安仁创作的大型泥塑《收租院》,视为具有超级写实主义倾向的作品,理由就是现代艺术的文化资源发生了一个根本变化,大众文化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当代艺术史,从而改变了艺术作为技艺文化的精英化权力关系。由此,以杜尚为代表的行为一一功能艺术倾向,从现代艺术内部引发了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进程。
对中国美术而言,八五美术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模仿期和扩散期,如北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厦门达达艺术群体的活动。而八九后艺术则成为一个节点,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艺术事实的发生。重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继续改革开放,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自1979年关于"艺术与自我表现"的讨论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包括美协、学院、江湖、市场和大众在内的普遍性共识。这是一个明显的历史进步与文化进步,美协成立实验艺术艺委会、美院建立实验艺术学院等,即可为例。我们在今天能够以艺术家个人创造力的某种合法性,来谈论当代文化走向普通、走向日常的艺术趋势,实属来之不易,用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说,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走向普通和日常,就意味着在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中尊重和进入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尊重和发挥日常事物的自然属性与物自性。如果说超级写实主义以照相式的机械复制手段重拾技艺,强化了叙事性艺术的日常性,那么,波普艺术同样利用科技手段把大众图像和日常物品历史化,就象今天的精英艺术一样,让每个人都可能有平等参与并共享艺术的权力。
当代艺术观念的变化,首先是自我意识的改变。当代文化中的自我,由于互联网资讯的无限扩张,自我不再能够完整统一,难以用自足性概念去面对社会与世界的各种问题,也就是说,自我本身已经问题化,成为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问题的共犯者,身在其中,不能置之度外。我们只能用有问题的自我,来面对有问题的社会与世界。
其次,是对底层人文的重新认识。不同阶层的人等都有其文化根源与价值诉求,并非只能从属于精英文化主流。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也许都有成为十五分钟明星的机会。所以,尊重普通人,也就意味着尊重底层人群。但问题在于必须遏制平庸之恶,因为我们相信,人类文明的发展自有其趋真向善的方向感,即使是恶有时也能成为历史动力。
再其次,就是日常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物自性的作用,还有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以及人工智能与自然属性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成就斐然,同时也危机四伏。在遭遇到全球气候变暖等生存环境极大破坏的时候,以物为尺度还是以人为尺度,已成为哈姆莱特之问:生存还是毁灭?一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物性、遵循物性,已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动植物、低碳生活、低耗消费,废弃物再生,垃圾作为另一种资源等等观念,都在提示人们:必须重新看待物与人的关系,重新看待世界与人的关系。
我之所以提出本届安仁双年展"走向日常"板块的主题,正是基于上述历史缘由与策展理念。在展览准备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部分艺术家和参展作品有所调整,不无遗憾之处,在此特别加以说明,也算是对前后联系过的艺术家有个交待。
以下分述14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
贺兴友
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乃是对摄影照片的高技术绘画复制,其意义在剔除传统艺术的格式塔向心性,面对去中心的多元化审美意识。贺兴友反其道而行之,用局部摄影组合为整体的超级写实,让人看到远近大小皆可逼视的影像真实。作品气势恢宏,极有表现力。全球化超级资本运作如火如荼,集装箱成为典型代表,汽车生产、高楼建造更是日新月异。然而,疫情一来,人类既有的生存方式突然面临巨大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生存与发展、全球化进程与个体化生存的关系。
施勇
施勇的影像作品经常有一种幻觉感,似乎是真实的现场总是被种种处理方式非真实化。"一天下午"的场景来自于日常拍摄的一张照片,甚至还有一条标语的提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但在9分37秒的时间里,图像的色彩逐渐被抹去,只留下了白化或虚化的幻影。这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今天的都市奇观 一一上海的和其他城市的一一真的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吗?我们是在制造虚假繁荣 还是在创新真实未来呢?
常徐功
常徐功的作品一是借用红太阳红光亮图式的绘画方式表现普通人,二是利用彩色刺诱的方式做成很有民俗特色的材料作品。这是千针万线的手工劳动成果,很有民间艺术的工匠精神 ,不无当代艺术审美范畴的反讽意味,但更有置入农民生活之中的温度与亲切感。
李孝萱
李孝萱以逼仄拥塞的构图,来强化都市人群的密集感,横竖上下之间的穿插与布局,显得顺理成章而又胸有成竹。其浓淡相衬、线条与墨块呼应的笔墨功夫,亳无炫技之感,却能左右逢缘并运用自如。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孝萱所画并非纪实图景,而是都市的梦魇,让人身处其中,心结其内,欲罢不能。
史金淞
史金淞有感于植物形态的千变万化,始终对自然物性心存眷恋。但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他不能假设自己是一个古代文人。他生活在城市空间,真实的存在乃是人工世界与自然生态相互关系的体验。这既是记忆也是现实。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白日梦似的超现实性,是真实的梦幻与梦幻的真实,作品置于白盒子的展场中,更是如此。
张增增
张增增首先是一个雕塑家,他对造型的敏感与生俱来。作品通过人脑电波获取电脑数据,乃是人脑和电脑作为自体的联系方式。通过意念控制和脑电波的即时变化,在电脑画面中生成可变的雕塑形态,然后以三维数据做成雕塑实体。重要的不是结果创作了怎样的作品,而是艺术家以怎样的方法去处理人机关系,让意念的创造力得以发挥。这些让人惊奇的形体塑造,给人的启发是多维度也是多方面的。
李浏洋
艺术家运用光敏传感器,把人的走动和声音联系起来,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但李浏洋想要的视听效果,是从一个人的声音到机械复制的众声喧哗,就象风中声浪在拍打在场所有人,如其整齐划一的形式构成。这是艺术创意的生成过程,其中个人乃至私人性的记忆,作为艺术创造的起点是不可或缺的。
戴耘
戴耘创作灵感来自砖墙打洞留下柱形的启发,特别是砖砌相契的体积形态和质材肌理,其形式感总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戴耘对于砖的文化记忆,自有个人和历史的原因,而改变砖雕的装饰性,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性的当代艺术创作手段,可以说戴耘是独辟蹊径。其英雄谱系列既是个人生活经历的历史呈现,也是不平凡时代非常典型化的集体叙事。这里所提示的普通和日常,有着记忆的非普通,也有着情感的不寻常。他的作品单纯中蕴含复合,回忆中充满想像,总是让人回味。
张翔
现实本身与不可言说的另一种现实之间相互纠缠,正是为了改变现实并重新创造现实。张翔选择藤椅是有深意的,椅子的变化几乎可以代表西方从古到今的设计史,而藤编的中国特色不言而喻,其非实用的荒诞之处,观者自会产生难以名状的个人体会。
谭勋
谭勋对普通、日常材料的转换性使用,有着得心应手的艺术智慧,可以说是这一创作思路的皎皎者。作品利用废弃的生活用品,把中国山水拓印在日常物件上,看起来习以为常又出人意外。物件的历史经历,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偶然相遇,这既是物质的更新,也是艺术的真实。其物件的匹配关系既有形式美学的功底,也有关系美学的观念性。
何跃
何跃着眼于创作观念的自我更新,致力于老物件、旧物件的技艺性复制,对形象塑造和烧制过程非常熟悉也非常地道。材料的转换是第一位的,模拟物品形态并不难,难的是在泥塑形象塑造时,保持烧制过程陶泥硬化的质料、肌理和火灼留痕的偶然效果。显然何跃对古建筑物件有现场创作的深入体验,也有炉火纯青的中国经验。
师进滇把现成的实体造型转变成空灵的线构与网状,让人拍案叫绝。但他不止于古典美学的典雅,而是把冲突性因素置于统一性的形象再造之中,其精致的完整感并不因炭化的破坏性弱化,反而有一种相得益彰的异质力量置入其中,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邓筱
邓筱对天体物理学、宇宙世界兴饶有兴趣,关注未来科技的发展,对爱因斯坦时空相对论和霍金大爆炸理论充满向往与想像。从材料到形式,再到展呈方式,特别注重高科技材料的视觉效果。作品以流线型为主,不无旋转性和流动感,表面光洁,质地亮丽,有一尘不染的纯粹性。这种无限无极的体会,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不是想像出来而是感受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总是与光、影有关,特别讲究环境氛围、烘托效果和艺术品质。
唐勇
用杜布菲似的双勾线将常用的座椅做了现代仪式化的处理,使之与美术史连接而成为今天集体生活的道具。它的矩阵式组合既是复制性的,又是密集型的,其型态与身体的比例关系,乃是作者的用心所在,深具中国社会生活的象征性。人的出场是一种隐喻,通过X光片的呈现,把身体病理化同时也幻像化。在这里,个人与集体、内在与表象、微观与宏大的关系是值得深省的。
2021年9月24日
于川美新校区工作室
戴耘作品 安仁双年展现场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