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2021-10-22 22:38:44 未知
2021年10月22日,“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展厅入口
清华艺博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致开幕辞,副馆长李哲主持开幕式。清华艺博学术部主任、策展人徐虹主持研讨会,来自艺术理论界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王端廷、艾蕾尔、祁海平、孙振华、李天元、李晓峰、杨卫、张敢、苏丹、苏伟、张鹏、陈池瑜、陈明、陈岸瑛、陈秋林、范晓楠、罗庆民、郑工、俸正杰、高岭、鹿镭、阎秉会、彭锋、傅中望、葛秀支、蔡广斌、冀少峰参加了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嘉宾们从当代艺术的时间性谈起,针对本次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成果及发展空间、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当代艺术的意义、当代艺术的评价与公众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非常热烈的学术讨论。
据悉,本次展览经过了一年的策划和准备。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汇集了方力钧、祁海平、李天元、肖鲁、陈劭雄、陈秋林、岳敏君、俸正杰、海波、阎秉会、傅中望、蔡广斌、颜磊共13位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舞台的重要艺术家,他们是90年代以来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他们中有多位一直是当代艺术中的主要力量,并且仍然处于艺术创作的高峰。他们在这次展览中展示的67组件水墨、油画、雕塑、影像、装置和行为艺术的作品,涵盖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主题,如反讽叙事、抽象性表现、女性艺术、水墨的当代转型等,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间的变化和发展,力图呈现这些艺术家个体的思考及其与中国当下的文化、社会情境的互动。
《中国肖像No.02》 俸正杰 2007年
《人的尊严》 阎秉会 2001年
《彩轮1》 颜磊 2006年
《留给未来》 海波 1999年
《15枪...... 从1989到2003》 肖鲁 2003年
《桓柱》 傅中望 2015年
展览以一种比较含蓄和多义的角度,概括和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经验,这种经验既指日常的场景,也指当代艺术家对生存的思考和表达。因展览空间所限,主题和题材并不能涵盖中国当代艺术的全貌,只能选取部分画家的作品以“存在之境”为主题组成展览,试图揭示中国当代艺术直面生存经验的状态,借以观察艺术家个体感受,勇于尝试新形式,不断追求艺术表现的特质。通过这些作品展示,可以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截面。希望观众通过这个截面来体会艺术家的情绪,他们的喜好、冲动、意愿、想象,他们的纠结、困惑和疑虑及期待,进一步推测他们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贡献与影响,领会艺术家的个体思考及当代艺术与当下文化、社会情境的互动状况。包括感受如何转变为表现力,新的形式产生的意义等。从这些层面上理解“存在之境”的主题,就能更充分和整体的去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生成和发展的语境。
《街景—柏林 2》 陈劭雄 2001年
《他拍-2017.7.10》 蔡广斌 2018年
《云图》 李天元 2013年
《2014 秋》 方力钧 2014年
《青花魂No.6》 祁海平 2019年
《桃花 No.1》 陈秋林 2009年
《无题》 岳敏君 2019年
本次展览举办的主要动因,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与收藏的重视,也是该馆自主策划的以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与收藏为目标、分批次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项目的首个展览。展览由杜鹏飞常务副馆长总策划,苏丹副馆长担任学术主持,徐虹策展,学术研究部完成展览的具体学术准备。该馆将以此展为开端,逐渐丰富馆内当代艺术收藏体系,满足博物馆学术建设和展览需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不但收藏古代和近现代艺术文物,现当代艺术品也是该馆收藏、研究的重要部分,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承担起大学艺术博物馆培养全面完整人格的相关任务。通过艺术留存来了解和体悟人类的精神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条被证明为有效的路径。借助于清华大学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著名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学习,将艺术博物馆办得更具有前瞻性。本次展览的筹划和举办是为此努力的尝试和良好的开始。
展厅现场
展览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将持续至12月12日。
(责任编辑:陈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