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庆祝母校建院65周年——纪念吴冠中先生

2021-11-02 16:28:18 袁加 

为庆祝母校建院65周年,在此特别转发2010年所写的《纪念吴冠中先生》一文。吴冠中先生是当下社会中鼎鼎大名的人物,我们都以他是我们的先生为荣。但谁曾想到先生在漫长的艺术生涯和社会生活中,甚至在他已经名冠天下以后,其内心独具的孤独和苦痛。吴先生过世后,应《时代人物》杂志相约,匆忙成稿,缅怀先生的人生伟业。向伟大的先生致敬!

纪念吴冠中先生

袁加

ETR5S1GplYxjJ2PQMlGXJldbcndo3lMx52KOe64A.jpg

吴先生也走了。

记得去年春节,我与父母一起去吴先生家拜年。吴先生精神矍铄,指着自己笑谈:“人老了,脑子糊涂了是福气。最怕我这样脑子还清楚,就只能看尽天下的痛苦。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吴先生这样成功的人生,却如此深切地感受着这人世间的苦痛,这是多么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啊!

8UBrjtvhqpwfTEaDOuhG5gLnxmVgJhGyVazpxGBc.jpeg

1982年,吴冠中在陕西省华山写生

吴先生矛盾的人生旅途体现在他生活的多个方面。

他是一位最伟大的艺术家,却一直长期居于艺术核心之外的边缘。他是中国艺术界最大经济价值的创造者,却一直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他是最直爽、诚实、敢言的斗士,却总被人误解甚至别有用心地曲解。他是最坚定的回归纯艺术精神的倡导者,却被攻击是虚无主义和传统艺术的掘墓人。他最希望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但却成长为一个嫉恶如仇的公共知识分子。总之,吴先生不断的被周围环境误读和质疑,但他一次次用行动、真情来证明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与我们伟大的民族同步,在充满着艰辛和彷徨之中,坚毅、倔强的勇往直前。吴先生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

AOH6cnGyxYT9oh7X54Do9rA83ekmqU64jVIw40WV.jpeg

吴冠中作品《庐山》 1974年 木板油画 45.8×59.8cm

JUboJRy01Uu6da3qxk08yu3JG7OWE9ZNaNfsUIdo.jpeg

吴冠中作品《迎客松》 1974年 木板油画 46×46cm

吴先生的绘画之美,在于他对生活情趣的感性刻画和直觉体验。这一以印象主义为基础的绘画意识带来了现代中国艺术的新面貌。他证明了艺术的生发是艺术家个性真情实感的产物;无论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是大题目还是小情景,是重大历史题材还是生活中的小院一隅,艺术家以它特殊的视角和手段表现出来的题材,其作品的精神性和重要性即平等的存在着。这在过去极左思想影响下的文艺观中被视为异端。因为有人认为在平静的风景和花丛中,不能显现革命精神的力量和气概。那时候,才华横溢的吴先生一直被排除在美术核心圈之外。而历史却静静地将中国从革命的浪潮中逐步推向现代公民社会。而以个人表现为出发点的画家,用他的艺术来唤醒世人对个性表达的尊重和认可,这恰好代表了时代进步的方向。吴先生以他老辣的笔法,令人心醉的银灰色调,及其闪烁其间的斑斓色点,构成了点、线、面组成的极富个性风格的吴冠中式的艺术语境。这一纯艺术的语境打动了这个社会的良心,使吴先生的艺术变成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精神食粮。

lfWy4HXX3VabPqINt91wvPnEHKhYU4S7UqlRW9of.jpeg

吴冠中作品《狮子林》 80年代 纸本彩墨 48.5×68.5cm

吴先生另一重要的艺术主张是关于传统艺术对当今中国的意义。他率真的性格经常被别人简单地认为他对这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充满着敌意。其实一个根本的事实是,他从西洋油画的创作状态渐渐回归到以笔和宣纸为原料的中国艺术中来。他从做“西餐”到做“中餐”的转变,印证一个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民族文化主流脉络的思考。他曾说过:“笔墨等于零”,但他又以毕生的经验去尝试创造一个新的笔墨。这一新的笔墨形式也肩负起承载、发展和丰富中国文化精神的重任。在现代美术问题研究中,吴先生和张仃先生对于中国画笔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是建立在两个伟大艺术家之间的真情对话。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方式对事物充满个性精神的解读,正反衬出我们今天的艺术圈和社会最缺少的求真精神。随着二老的离去,作为他们的晚辈和工艺美院的学子,我深切意识到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忽然而至。作为一代艺术大家面对文化困境挺身而出的历史勇气,那一代知识分子对时代命运的抗争所展现出来的能量、印迹,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永恒的坐标。

l5py3b5ji903CLK5qmxnMfIftohlugH3sfqUfR0T.jpg

吴冠中作品《大宅》 1993年 水墨 70×140cm

x7fMhkmfyJr1SaajjpqKHKKFmrIMpHlhY7p63y8U.png

吴冠中作品《高昌遗址》 1981年 水墨 70×68cm

但愿我们不要再误读先生的苦心。我们将勇于继续承受他因清醒而感受着的痛苦,毕竟我们比先生年轻。

2010年7月5日于望京

(原文发表于《时代人物》, 2010年06期)

RxVk8NXFIYk0jKZRSryy85WXRQmjx0RtZT4wcawW.jpeg

袁运甫、吴冠中、卢新华、袁加于巴黎美术学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