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如何从“平行的城市”看时代人心的变迁
2021-11-05 16:13:36 裴刚
成都·麓山美术馆“2021年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之“平行的城市”群展外景
2021年11月5日,“2021年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之“平行的城市”群展在成都·麓山美术馆启幕,策展人俞可,学术主持吕澎,艺术总监田萌。参展艺术家陈卫闽、焦兴涛、康海涛、李胤、李勇政、李占洋、刘阳、刘宇、唐勇、王鹏杰、文静、徐泽、杨冕、杨述、叶洲、周维。此次展览试图透过展览空间呈现集体地域认同下的个体独立性、艺术以及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讲述艺术体验与城市发展的故事。(由于疫情的原因,展览开幕从简,观众自由观展。)
展览现场
“平行的城市”以生活在成都与重庆这两座西南重要的双子星城市的艺术家作品,来呈现不断变化中的城市和人心,艺术家们的创作实践与他们生活的城市在共生、共振中成为相互映照的关系。看到双城艺术家们的作品面貌也就看到这两座城市与时代的关系。
展览现场
策展人俞可谈到展览的指向: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这样描述:“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是无序的,透视感是虚构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一件……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产物,但是这两者都不足以支撑那厚重的城墙……”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对城市充满了无数的描述与想象。但与过往的任何一个时代相比,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工业社会普遍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一个又一个迅速膨胀的城市空间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行为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发生之地,也随着工业化、科技化的进程,被不断重构为刻录人们记忆与愿望的载体。
展览现场
成都与重庆,自古以来作为西南地域最重要的一对双子星城,在习惯的耳闻与口传中却表现为温柔与火爆、崇文与尚武、休闲与实干这些截然不同的特征。反倒是今天,在霓虹灯重叠的现实图景与互联网构筑的超验想象中,这两个不断靠近的城市,慢慢滋生出共同的梦幻奇观,让人目不暇接。
展览现场
“平行的城市”是成渝两地艺术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城市意象的回应,同时也尝试在数字化时代个体艺术实践的更多维度与可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两地城市的内容与面貌不断更迭,让艺术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场域中,不得不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在他们的创作中,被描述的或许并不是16个或者更多的城市奇景,而是常见的市井文化、娱乐景观、消费主义的叙事,形成了他们对城市问题的探索。
展览现场
展览作为一种既不确定,又带有相应地域限制的思考,希望通过两地艺术家的创作,在麓山美术馆讲述一段关于个体体验与城市发展的故事。事实上,在艺术家工作室走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越致力于“城市”这个主题,艺术家越喜欢着眼于“城市”之外的内容。这正是我们需要与艺术家、观众一起追寻的答案。
展览现场
沃尔特·迪士尼说过,“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挑战比为我们的社区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更重要。”如果真如有些智者所言,“艺术是知识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有助于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更美好未来的个人更新手段”。那么,展览“平行的城市”或多或少也可以隐喻出,艺术为今天的城市文化所做的努力。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部分)
陈卫闽
陈卫闽,1959年12月生于福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在重庆。
陈卫闽 《无题-1》 2013年 综合材料 140X110cm(此系列作品共计14幅)
陈卫闽 《无题-1》展览现场
创作介绍:在近期创作的阶段中,陈卫闽开始将时代的记忆逐渐提炼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将多维的历史降维到了一个二维的平面里。岁月、记忆、梦境这些关于潜意识的东西开始呈现一种平面化的特征。意识的片段性被无限放大,那种符号化的仪式感,在他的画面里展现出一种支离破碎般的美。每一个部分仿佛可以连接为一个整体,又似乎彼此独立为一个故事的章节。意识与现实在他的画面里共生,成为一种永恒。
(选自《陈卫闽:在作品中使历史记忆与现实共生》作者:裴刚)
焦兴涛
焦兴涛1970生于四川成都,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焦兴涛 俱乐部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1
艺术不必为一切问题提供解决的答案,但能够为解决任何问题提供思想的启迪。——焦兴涛
(选自《焦兴涛:梦幻与现实 在合美术馆营造的“理想国”》作者:刘倩)
康海涛
康海涛1976年生于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成都、绵阳。
康海涛 遥远的山岭 纸板丙烯 160 x 252 cm 2017
艺术家自述:中学开始我就喜欢在夜晚中漫步,选择画夜晚最初就只是为了去表现夜色本身单纯的美:不管是夜晚宁静、神秘的氛围,还是光与影的各种变化,本身就有让你去表现的冲动。
画画这么多年,我发现长久的酝酿和偶然一瞥对风景画面的最终呈现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现在创作时早就放弃了对物象做理性分析,而是更相信直觉,直觉更复杂、更有包容性、也更有爆发力。
我喜欢画纯粹的东西,不会有目的地去赋予画面明确的意义。比如:树是自然生长之物,对我来说意味着单纯和宁静;而简单的房子则是朴素之物的象征;是光的出现让画面有了灵魂,反复叠加的笔触,又让画面产生虚幻不实的体验……。我认为意义都是在完成作品之后再从中分析出来的,意义和自己和观者的关系,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当然会有一种精神或心理的“基调”,这种“基调”会使所有“意义”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艺术对我来说就是自己理解并探索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理性分析的过程被我置身其中的直接感知替代……我记录·我陈述。
李胤
李胤1982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200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成都。
李胤 青 210cmX16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艺术家自述:在这数年时间里,反复的涂抹和撕毁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内心的彷徨和怀疑在不知不觉中,让我感觉到无所适从的乏力。在这个悲观的年代,我也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数次乐天派的扮演,让我发觉自己还是适合前者。作为一个地道的悲观者,只有在那片情绪的盐碱地里,我才能了解自己。
总是在寻觅,一个通往忧伤的秘密通道。我渴望用各种方式来洞悉一个个近乎绝望的年轻面孔:当他们被悲哀没过头顶无处抓拿,当他们被生活舆论压的无处可逃。我试图和这个备受争议的群体一同,在川流熙攘,物欲横流,道德倾塌的都市生活里奔走。
我不能质问这个高速发展,险象环生的城市对人精神的蚕食,信仰信念渐行渐远,背起背离正愈演愈烈,我无力颠覆时代,却有心成为真实的守望者。
李勇政
李勇政1971年9月出生,四川巴中人,现生活、工作在四川成都。
李勇政 宴请 影像 12分30秒 2020年9月
创作说明:2020年 9月在新冠病毒⼤流⾏期间,从中国南⽅出发,去中国边境请当地少数民族在荒漠中的峡⾕共进晚餐。
2021年作品“宴请”获得意大利“CORTI IN CORTILE”国际短片节"亚洲最佳短片”,并入围72届蒙特卡蒂尼国际短片电影节等。
李勇政在其创作当中,无论是行为艺术、装置、影像或者长期互动性艺术作品,李勇政努力地从底层经验出发,保持一种很清晰的角度,即对人性等等的关注。他的创作方式的含蓄及诗化。他对作品产生的背景与场所往往会作出深入的选择。在装置的形式上,反复推敲构成装置的“物质”的历史甚至文化来源。
李占洋
李占洋1969生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重庆。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李占洋 送子天王头 玻璃钢 76x50x80cm 2019
《送子天王》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的雕塑语言和境界,几乎都是在上了四、五十岁这个年龄段才真正体会得到的,而且体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好。 我的“送子天王头”是以我个人肖像为原型塑造的。在给学生上 两倍半人物肖像时,为了示范,就做了这尊两倍半大的自塑像, 完全按西方造型方法塑造,形体,空间,解剖,结构,比例,动态, 肌肉松紧,头颈关系,形体对比等因素在这尊肖像中得到完整的 体现。泥搞完成翻制后,泥胎破坏不大,就此泥胎基础上塑一尊 具有中国风格的肖像。制作过程中我尝试对我头像体积的厚重感和张力的强调,化块面转 折的形体为圆弧曲面,曲 线贯穿整个头部,流线两边再分割圆润的体积。
刘阳
刘阳2001年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
刘阳 游园惊梦- 建 200-100cm
《游园惊梦》系列摄影艺术家自述:都市化建设、都市生活一直是人们普遍的向往,城市中此起彼伏的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对社会认知的一部分。在都市化的进程里,人愈加强烈的急于将自己的身体置于钢筋水泥的方盒子内,那些盒子堆放在一起,排列整齐,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不断膨胀的城市扩张着领土、占据着领空。我们的判断力也一再失效,一些都市符号被盲目复制。反复拆建的高楼、马路、桥梁;繁复的立交桥;各地方的豪华政府大楼;争相建起的都市标志性建筑……
作品中人们熟悉的同类型社会建筑集合在一起,再造出一个本该是理想、美丽、和谐,却实际荒诞、可疑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犹如被反复拷贝的病毒,更是一无边无际的梦魇。
刘宇
刘宇1962 年生于重庆。1981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5 年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在本系留校任教。
刘宇 无限幸福No5 布面丙烯 200X320cm2019
创作介绍:刘宇的创作具有抽象表现的风格,他的《电音风暴》、《八千里路云和月》系列,采用丙烯和水彩,如同波洛克的滴洒绘画,具有强烈的行动感。滴洒在画面的色彩,自由而狂放地交织成色彩的网络,充满电子音乐的节奏感与色彩的对比,其跳跃的笔触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刘宇在法国多年,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抽象艺术有广泛的了解,同时他的抽象艺术也具有法国艺术的浪漫与热情。刘宇的绘画可以称之为色彩流与信息流,在他的画面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连续性的贯穿画面的色彩曲线,如同人的心电图,穿行于混乱缤纷的色彩世界。在他的作品中,世界幻化成为不同层次的色彩之流。这种由直线与曲线、规整与不规则线条组成的色彩之网,交织成具有无机体的物理性景观与有机体的生命图景,具有十分鲜明的“碎片化”的趋势。刘宇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色彩方面,具有多层次叠压的拼组特征,这种不同的色彩碎片构成暗示出现代生活的瞬间性与无序性。碎片化使我们的生活变成了“流动的”、“偶然的”和“随意的”,它造就了现代人的多重身份和不断变换的生活角色,这种无序中的有序,也体现了艺术家试图以一种新的价值观重组生活意义的努力。
——殷双喜
唐勇
唐勇1969生于四川省南江县,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
唐勇 《消融的城》装置 800x150x220cm 2021
《消融的城》作品说明:充分运用pvc管的物质属性和结构方式来组成一个既现代,又有异化感的城市景观,以此来表达在城市化进程中个人对人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之间关系的思考,试图在打破与重建中促使人们形成新的城市生态观和城市人文观。
创作自述:个人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研究与创作。特别是对公共艺术、跨媒介雕塑、实验艺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多次参加重要的艺术展览,并介入、参与各种艺术的现场实践和在地创作。同时,近些年来十分注重于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和艺术的推广与研讨,使个人在一个广泛的国际艺术生态和现场中建立起新的思维观、艺术观和价值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判断去面对当今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的社会化生产。
王鹏杰
王鹏杰,艺术家、学者。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
从事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及理论研究、艺术教育及策展工作。
1987年生于中国辽宁省海城市。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3年获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现当代艺术理论及批评实践、中国现代艺术史及思想史、绘画史及绘画理论。
王鹏杰《世界街区2号》150×180cm 布面油画、丙稀 2020
创作自述:出于对某些“错误”与“异质”的偏爱,让我非常坦然地将自己有点怪诞的感性发扬到现在,倒是常觉得自己的“怪”还不够有趣和精准。绘画以情动人,而非以理服人,从非理性中寻找叙事的可能性,才是绘画表达的正途。我一直对讲故事非常热衷,对于讲一个远离现实的故事——神话更是非常神往,由于神话故事距离现实很远,查无对证,因此我不会担心它受到人们的责难,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去组织画面叙事。打乱了时空、背景、逻辑,有可能接近一种比较纯粹的叙述,一种拥有内部结构的叙述状态。
现在是一个个体化时代,我只知道哪些东西可能是我的资源以及我在某些时刻的审美偏好是什么,这些东西决定了我绘画的形态。到目前为止,我最看重一幅画能够达到怎样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这个探索之旅我才还刚刚上路。至于未来的创作会继续演变成何种样子,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把握,只是认为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绘画给我最好的馈赠了。
文静
文静1986年生于重庆。2013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荷兰海牙自由视觉艺术学院留学;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文静 异托邦 108x72cm 数码微喷 2020
艺术家自述:本人从事多种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包括表演和综合视觉艺术,包括实验影像,概念摄影和新媒体装置。运用哲学和心理学为观众提供全面的,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擅长将模糊的身体意识连接到关于创伤、回忆和灾难的迷人故事中,探索人的意识状态,并且展示对感知再造的兴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也决定了本人受到来自不同背景的视觉文化的影响。本人的作品参与过海内外影像节、艺术机构、画廊和美术馆的展览,本人也曾参加维也纳Medo、德黑兰Kooshk、雅典Dyon、奥克兰ACCA、SOHO中国-X ArtDepot、杜赛尔多夫文化局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家驻留和艺术家工作坊。
《神经漫游》作品说明:“神经漫游”系列来自于“享受你的症状”项目,这个项目是源于对养老院等边缘群体和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关注和研究。每一个生命体验到的时空,虽然喜忧参半反复无常,但都是不可能再被复制出来了。人的精神和肉体共同创造出来了现实的和幻想中的奇境。我们的精神随着经历而游荡,身体在这个时空中不也是做着黄粱一梦吗。我们最终都会消逝,而后来的人们会比我们更睿智更强壮吗,或者更孱弱更愚蠢?“神经漫游”给观众叙述一个存在的寓言,有关存在与虚无,记忆与遗忘,疯癫与文明。不管是荒诞不经,或残酷暴戾,无一不是对生活本身的戏仿。看似向人们展示精神病理学,其实是在讲人类身份、观念、立场的流动性。
徐泽
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7年 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工作生活于成都、北京。
徐泽 《大者10》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20
艺术家自述:我一直认为,人类文明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根基,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在我看来,文明史的形态就像一张网,这张网由为人类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作为节点交织形成。在过去地域相对封闭的年代,大家在自己的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生态。然而,到了今天,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与高速发展,全球信息一体化大爆发状态已然呈现在我们眼前。不接触不进入他者文明的空间已然很难,既然不可避免要相互进入,群体间科技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就成了必然。只是在这个融合过程里,由于不同文化的相异性特征,不适应或不愿适应融合的镇痛和创伤则无可回避。因此,融合的过程意味着新方式、新方向、新内容不停地出现,与不适应、被边缘、被淘汰的焦虑持续并存。既然现状是发展潮流不可避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那么,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的融合,这既是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鉴于此,创作者借用东西方历史长河里面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做为符号,将他们的形象融合,用这个过程来隐喻目前人类文明进程的现状。由于创作者东方人的身份,便采用了骨子里自带的水墨感的文化基因,让两个人物形象融合时产生一种水墨交融的状态,同时通过在东方哲学体系里面利万物而不争的水这样一个载体,用水波自由晃荡的感觉将两个形象更为合理的揉搓成一个整体,希望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独特形象,用此来隐喻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过程中的焦虑,这种焦虑可以通过领悟水的高洁的品格来减缓和消融,使我们生活的地球村的文化变得既丰富多元,又个性特异,还和谐共存。
杨冕
杨冕197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
RGB -视觉暂留那一刻之四 ,杨冕 110x190cmx2,Acrylics on canvas ,Yang Mian,2021
创作介绍:全彩色屏幕在日常空间迅速普及,高分辨率的闪亮视像让全民目眩神迷、信以为真,目不转睛、情不自禁的沉浸于其中。《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用绘画模拟全彩色屏幕显示系统的效果,被忽视的“视觉暂留”现象以美学的方式强调出来后,每位观者可以亲身体会色光在感知中的变幻不定。确定性让人安稳、内心有所信靠。屏幕中的视像绚丽夺目、溢彩流光,却无法提供确定性时,由表及里,是应目会心的空洞虚妄。电源切断,黑屏冷寂。安迪·沃霍尔雅痞式的陈述在花花世界里回响:“我只是努力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幻象。”1
——杜曦云
杨述
杨述1965年出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 荷兰Rijksakdemie。现工作、生活在重庆。
杨述 2019 1号 丙烯 亚麻布 150x149cm 2019
我想从很无意义的方式里面去找到某一种像破坏、重构等等感觉的东西。——杨述
(选自《杨述:艺术家应该反对观众的趣味》作者:裴刚)
叶洲
叶洲1965年出生于重庆。1988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三画室。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叶洲 时间(13)Times(13)155X155cm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2017
创作介绍:叶洲生于艺术家庭,天赋与气质似乎已然融入血液里,对自身艺术家身份的认同也是一种天然的自觉。
对于叶洲而言,艺术并不仅仅是事业、与社会、人群交流的方式,更是他生活本身。所以,无论是具象的写实或是抽象的表达,不过是叶洲作为艺术家,代替人们用艺术语言提出的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洞悉世界的方案,这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野心。
所谓抽象艺术,字面意义已然准确表达,就是抽离于具体物象之外。不同的艺术家对于超脱于物象之外的,所谓“普遍存在”都有各自的认知,有的是宗教的神性,有的是共振的频率,有的是共情的心绪等等,这些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不可言说”的领域。叶洲则选取“时间”作为其“抽象”艺术的切入方式和线索。
人们大多共识的情感,包括青春、生死、爱情、选择的困境等等都是因为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可逆的线性,叶洲的作品运用隐藏的直线抓取时间的一个片段,然后运用这个片段爆裂成无数的碎片,正如流动乐章基本单位其实是单个的音符。
对人类而言,生命是一个个的瞬间。从宇宙尺度,瞬间即是永恒。
周维
周维1962年生于重庆。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美术学院教授。V维.美术馆馆长。
周维《那份童年的记忆》 350cmx120cm 布面油画2021
创作介绍:他在这个浮躁的大变革时代做出了个人选择,既没有跟风当代去赚取反叛的利润也没有投靠体制去获得“走正道”的好处,像个梦游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到大地上去做他的白日梦,在风景画的白日梦中思考关于存在的本质问题。对于周维的画,既不适合用“形式美”、“抽象美”之类陈词加以描述,也无法以风格或流派进行归类,他既不属于“你们”也不属于“我们”,他就是周维自己。甚至也很难把他的画简单称为“风景”,他的作品是多维度、多面向的开放体,能使人从中读到诗的象征或哲学的暗喻。愿你能走进周维风景里去,在寂静中聆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律。
—— 何工
策展人介绍
批评家、策展人 俞 可
研究方向:
注重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与社会公共文化之间的关联。对专业艺术媒体和非盈利性艺术空间的管理、运营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策划了一系列跨地域、多学科、综合形式的艺术展览、学术论坛,提升当代艺术的社会公众认知度和理解力。
自1985始,出版编著、译著、合著共15部。在国内外艺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艺术作品多次发表于专业期刊。从1997年至今策划20多个大型学术展览,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2010-2011系列展览“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2012年上海美术馆“景象—中国新艺术”,2013年匈牙利德布勒森美术馆“景观再造—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并在任职期间,与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台湾《典藏》杂志、中国批评家年会、以及国内各大专业美术馆等展开了广泛的艺术交流与合作。
麓山美术馆
麓山美术馆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麓山国际社区麓镇山顶广场,是由成都万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 2016 年 10 月投资创办的民营美术馆,作为非盈利性的艺术机构,将逐步建立从收藏、研究、展览到公共教育的运营体系。麓山美术馆总面积 3800 平方米,设有展厅、会议室、茶歇区以及仓储空间。麓山美术馆将以开放的态度,关注当代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以学术的标准,树立高品质的文化标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展览名称:平行的城市
策展人:俞可
学术主持:吕澎
艺术总监:田萌
参展艺术家:陈卫闽、焦兴涛、康海涛、李胤、李勇政、李占洋、刘阳、刘宇、唐勇、王鹏杰、文静、徐泽、杨冕、杨述、叶洲、周维
展览执行:李明明、田雨婷、谢淦宇
视觉设计:胡靳一、赵明旭
开幕:2021年11月5日 16:00
展览日期:2021年11月5日—2022年2月9日
展览地点:麓山美术馆
成都天府新区麓山大道二段18号麓镇山顶广场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