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M+开馆 三十三个展厅展出1500件馆藏

2021-11-13 03:41:27 裴刚 

jpR4o37lwLiXBz3TMdwf3LtzdRORq9L2dnzWwgFA.png

香港M+ 摄影:Virgile Simon Bertrand © Virgile Simon Bertrand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2021年11月12日,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亚洲首间国际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举办了开馆揭幕仪式。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M+邀请嘉宾共同见证其为香港和亚洲文化景观揭开崭新的篇章。媒体预览后,剪彩仪式在博物馆举行,出席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秘书长王松苗、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李家超、 M+董事局主席罗仲荣、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副主席夏佳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和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

kp5zehVveMPRy9MkEoAPqB4DYtdW48KHYM9H4Lv8.png

一众主礼嘉宾进行剪彩仪式 (左起)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女士、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夏佳理先生、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秘书长王松苗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先生、M+董事局主席罗仲荣先生、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先生及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女士 图片由M+提供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M+博物馆是本地和国际视觉艺术界期待已久的旗舰项目,其规模在亚洲首屈一指,存置及展示涵盖香港、内地、亚洲以至其他地区的视觉文化馆藏。展望不久将来,随着预计在明年中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落成启用,连同早前扩建翻新后的香港艺术馆,维港海滨将出现三座各具特色的顶级博物馆,成就香港拥有一个世界级视觉艺术博物馆群。”

  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M+的开幕是西九文化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香港在日后成为世界领先的艺术中心奠定重要基础,同时为本地、亚洲地区及国际访客提供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M+将和西九文化区的其他文化艺术设施,共同为访客缔造完整而全面的文化艺术体验,并在全球疫症大流行结束后,与区内和国际文化伙伴协力振兴香港旅游业。”

  M+董事局主席罗仲荣表示:“多年来,M+一直透过购藏作品,支持香港和中国内地众多艺术家的事业发展,并藉着提供奖项、委约创作和举办展览,培育扶掖新晋艺术家。M+是亚洲首间全球性的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它落成开幕能使我们的工作更上层楼,令区内艺术家、创作者、创意产业工作者和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并促进香港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M+的愿景是要建立一个学习社群,通过视觉文化鼓励同理心、尊重、多元视角和创造力,让所有观众都能从中受益。M+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以及新颖的学习体验,致力于创造一种将人、物和空间联系起来的活跃文化。我们希望博物馆能够启发本地居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

B9TfHX2Za1LgRWyM6YQk3pJWknQjuU1qDlyjvqay.png

众主礼嘉宾、M+董事局成员及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在M+大堂合照 图片由M+提供

13P4dDh3E4tKYX4npOw6ff16HGfHDvlQI6PKGj92.png

香港M+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M+拥有卓越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以及流动影像收藏,分别来自香港、大中华区、亚洲以至世界各地。开幕展览将于博物馆三十三个展厅及其他展览空间呈献约 1,500 件馆藏作品

d24N2cukgIznluDCaLutmfZ7DBSIebIos3QW0Lx3.png

香港M+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博物馆的开幕展由六个专题展览组成,体现M+馆藏的各个重点领域,展示博物馆由2012年开始蒐罗的M+藏品系列,让观众了解当中以跨界别、跨地区为核心的主题与叙事。这些展览分别为:

  “香港:此地彼方”(位于地下大堂展厅)──展览分为“此地”、“身分认同”、“地方”、“彼方”四章,展现香港这座城市的演变及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独特视觉文化;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位于二楼的希克展厅)──按时序回顾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位于二楼的希克展厅)──按时序回顾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对象‧ 空间‧ 互动”(位于二楼的东展厅)──按主题与时序探讨过去七十年的国际设计与建筑,以及作品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关联;

  “个体‧ 源流‧ 表现”(位于二楼的南展厅)──从亚洲视角探讨战后国际视觉艺术的叙事;

  “安东尼‧ 葛姆雷:亚洲土地”(位于二楼的西展厅)──一项由数以十万计泥塑雕像组成的大型装置作品,由享誉国际的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和广东三百多位村民于2003年花五天共同制作,反映中国的辽阔土地和庞大人口;

  “博物馆之梦”(位于二楼的合院展厅)──从M+构建的独特亚洲脉络探索全球概念艺术。

  观众进入地下大堂后,首先会欣赏到台湾知名书法家董阳孜创作的全新委约作品。专门用于展出大型装置艺术的“潜空间”则以艺术家陈箴和傅丹的作品亮相。梁慧圭受M+委约创作的新作,展现了以金属铃铛组成的长长链条,高高低低地从天花板悬垂而下。M+幕墙将呈献馆藏的影像作品,以及文森‧布罗凯尔的十集动画作品《博物馆是怎样建成的》。

odOA7pbxmXOogt1ul3Ub6SAYzx4sGjRl1wo6rwZf.png

香港M+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M+概况

  M+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来自香港、大中华地区、亚洲及世界各地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的杰出藏品,涵盖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以及流动影像。

  M+委约创作的全新作品和馆藏藏品,将在三十三个展厅及其他展览空间展出,旨在展现1950年代至今,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当中丰富多彩的故事。这些展品以香港为出发点,兼具全球视野。除主要展厅,M+还将在其公共空间,包括M+幕墙、大台阶、展演空间、天台花园及「潜空间」,呈现一系列全新委约作品和藏品。

  M+藏品系列涵盖绘画、雕塑、水墨,以至装置、流动影像及数码媒体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将与建筑绘图和模型、平面设计标识、工业制成品、唱片封套、海报、电子游戏等一同展出,这些物品都是视觉文化这个广阔概念的一部分。

  香港视觉文化是M+藏品系列的核心,将不同的策展研究领域连系起来,并将博物馆面向全球的节目,扎根于香港的独特背景之中。

  M+藏品规模

  |M+藏品:6,413件;

  |M+希克藏品:1,510件; 

  |M+图书馆特藏:443件印刷品;

  |M+档案藏品:逾48,000件物件;

  (截至2021年6月)

  展厅

  地下 地下大堂展厅

Xsa8yIbtolckaL9S6lQ6z1XDZwvyFaeXstZVyzXP.png

M+委约新作:董阳孜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PNmnDaB2IsBdVNveDBh7zAOKtM5lYZHgIroMCcLp.png

香港M+的地下大堂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c9g0XtEqCOYiymPJob7wj69FVHHVdnP8J23sdwZL.png

香港M+的地下大堂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DT1OnHRrbs5QIVpKE7sgs172NnrycbvGWrsSXBFX.png

香港M+的地下大堂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M73zX01IW8vClkQRSYRJviDpljKXvmzn544tviXm.png

香港M+的地下大堂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quS6FPogKGEMvycpuvqpw4RmDOEYasgfUwM51kPZ.png

香港M+的地下大堂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香港:此地彼方】 这城市自1960年代起的视觉文化从艺术到建筑,由设计到电影,探索勾勒香港特质的视觉文化元素。 香港是一座孕育丰富创意的城市,亦是社会和文化转型之地。这里汇聚众多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电影制作人。“香港:此地彼方”通过个人和集体历史的呈现,追溯香港从战后到今天的变革历程。展览分为“此地”、“身分认同”、“地方”、“彼方”四章,透过互相交错的多重视角,展现香港视觉文化,反映这座城市的活力。

SsHdigISlULiYQoMpy6GGY8dN2eXNYGvLnzN3MxZ.png

地下大堂展厅“香港:此地彼方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二楼 希克展厅

6X0CltaAIxTmS2lvrWwR6TysiaA3GqfhkPaaMbrN.png

希克展厅的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R38JCHmoNBUV4BRAksiLm6qHy6PpOmF0hADVGht8.png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 17号》 1998年 油彩布本 149 × 180.2 厘米 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 张晓刚

3Z8lLhUJlcyvzvdXQEgoZJO4Bn3sKEanm6bd2OTb.png

希克展厅的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DGvxj4VDCnq0nW2iJJMLReWhS7pAHs13LWyNCHel.png

耿建翌 《第二状态》 1987年 油彩布本 尺寸可变 各:170 × 130 厘米 M+ 希克藏品,香港 © 耿建翌

COTSigp6K7Uln0ks9kqOk6w3Vnh99FX8JXs38RB2.png

希克展厅的“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mBte2VdQsBOKeVnafhx6ZyDOrfguWPZcYtId4aMz.png

方力钧 《1995.2》 1995年 油彩布本 250 × 180 厘米 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 Fang Lijun

NXryjKKTXBklLYzkHL2Ux2itbhDZwHxDC0aCXLWv.png

张伟 《福绥境公寓》 1975年 油彩纸本 48 × 41 × 3 厘米 M+希克藏品,香港 © 张伟 

6o1iR9w5QKo25Km4T2EAvsJAlgm26HgfaKI2VEwF.png

张培力 《X? 第四号》 1987年 油彩布本 179 × 198 × 4 厘米 M+希克藏品,香港 © Zhang Peili

dKcL2YBdbig2jOHeapmnA9ALW5lgZgrAGjaGOizY.png

曹斐 《谁的乌托邦》 2006年 单频道数码录像(彩色、有声) 影片长度:20 分 20 秒 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 Cao Fei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策展人皮力。 当代中国艺术举足轻重的四十年中国历经多番变化,其艺术发展亦然,一起追溯它从1970至2012年的历史足迹。“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探索1970年代初至今,当代中国蓬勃的文化活力。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进入社会和经济深刻变革的时代。全国各大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全球商业中心,数以百万民众的日常生活由此改变。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中国艺术家开始试图与同时代的外国艺术家展开国际交流。他们挑战传统观念,颠覆旧有的艺术形式,勇于尝试新媒介,并举办展览呈现自己的创作新风格。“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探讨那些造就国际观众对今日中国的印象与理解的元素,并介绍塑造中国当代生活经验的一代先锋艺术家。

  东展厅【物件‧ 空间‧ 互动】 

xhAlrktPadziDswQTSPwZVu9wTJC4a2fzpkPQZ6n.png

东展厅的“物件‧空间‧互动”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fjr1ZPTZkRcxwRI7XsCMXS1c4aJJyZsLOBVHgwqk.png

东展厅的“物件‧空间‧互动”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Bz2GXAzQyelbHjm6KvL4lGwRvpxuu9hKFOPAlYLi.png

东展厅的“物件‧空间‧互动”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6ckTfz6YCgto1o1pU5jB72vDCL2WDBAx5OcgUqVa.png

东展厅的“物件‧空间‧互动”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物件‧ 空间‧ 互动】 亚洲内外的设计与建筑逾五百件建构社会、塑造身分和想象未来的对象。 设计及建筑定义我们使用的对象,建造我们居住的空间,还因而形塑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展出过去七十年来对亚洲和全世界均影响深远的五百多件家具、建筑、平面艺术及其他设计作品。设计跨越国界,并彼此交流和互相影响。这里展出的作品体现了一些左右此地区大局的发展趋势,包括全球交流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而这个展厅更犹如一个窗口,让我们从设计和建筑中窥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问题。

  南展厅【个体 ‧ 源流 ‧ 表现】

rW9iRr2e3o8qs1eYjV5MKH61cuzhsZxbzAhSNJ2G.png

南展厅"个体‧源流‧表现"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SQVSRDhpA4qFXXzr0RoSbEdv1gjQQ1yRcCxhZP4N.png

南展厅"个体‧源流‧表现"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个体 ‧ 源流 ‧ 表现】 1950年代至今的壮阔艺术旅程 艺术家如何在当代亚洲崛起之际各展风格,呈现迥异的创作视野。 “个体 ‧ 源流 ‧ 表现”展现艺术家和作品所构成的复杂关系网,交织出跨越时空、结合个人与共同经验的视觉艺术故事。亚洲位于这个网络的中心点,既指地理位置,亦是广阔的文化场域,孕育出多样的身分、历史和观点。本展览中艺术家所运用的创作技巧、物料、形式和方法,与自身的文化或社会背景契合,或受地缘政治支配的世界秩序所影响,包罗万象。

  合院展厅博物馆之梦

V3aeQJUgoDu0I1zBN1VA3gjQcDoiCGoDExi61ace.png

香港M+的二楼中庭 摄影:Virgile Simon Bertrand © Virgile Simon Bertrand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博物馆之梦” 跨越时间和文化界限的艺术创作,从M+构建的独特亚洲脉络探索全球艺术。

  诞生于1960年代的概念艺术侧重观念多于对象或图像。自其诞生之初,“偶然性”和“拾得之物”就在概念艺术的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偶然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日常可见的拾得之物,则可透过艺术家的刻意改造而成为艺术品。“博物馆之梦”拓展了“拾得之物”的概念,展示了艺术家如何以文化为素材来革新传统。它以马塞尔 ‧ 杜尚、约翰 ‧ 基治、小野洋子、白南准四位先驱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为引首,汇聚来自不同地域和世代的二十七位艺术家,对偶然性与拾得之物进行饶有趣味的探索。一如这些艺术家,此展览将这间博物馆及其藏品想象成一个宝库,让观众有机会以崭新的方式发现世界。

xlfVqw59MICXiDtOptg6MMRZB6tYA8WsOnUnw34F.png

刘国松 《澄者自澄》 1965年 水墨设色纸本 61.6 × 91.1 厘米 © 刘国松

dGWrGPEVy9EZmOhPgpsrez8Q2SZkO7wFfNY9PDeW.png

王无邪 《遥思》 1970年 水墨及塑料彩纸本 183.6 × 95.2 厘米 © M+,香港 

EgGOoraQdrvVdGg1FndVNSfKN740crEnTWWc51Cn.png

野口勇 《竹篮椅》 1950年设计(2010 年制造) 梣木、竹及铁 M+,香港

V9evqiNP6pxu4iE06e71wChBKKAOtqkDrTN4H7MJ.png

段建宇 《艺术鸡》 2002年 玻璃钢、树脂、塑料彩漆、钢骨架 M+,香港 管艺捐赠,2013年 图片由香港M+提供

cGtBeQsYm0RXBF9NyaRwaNF6Q5GsNKkqyAMR5wPF.png

空山基,土井利忠,大槻正,索尼株式会社 《索尼「AIBO」机械犬,ERS-110型》 1999年 塑料、电子零件及LED灯 整体(约):25 × 17 × 43 厘米 M+,香港

q9EvDWJfAAMW602OSAhr34QmvBSGtO5HLn6ZNjdm.png

李鼐含 《我是一座纪念碑──CCTV衣柜》 2012年(2016年制造) 非洲玫瑰木、不锈钢及镜片 整体 (合上):221 × 150 × 150 厘米 M+,香港 © 李鼐含

tlAkxacGpDbPn6kYThZzyRf7ZXizTOEbxxfMfHDQ.png

佚名 (香港) 《西瓜波》 约1959年 PE塑料 18 x 18 x 18 厘米 M+,香港 欧阳伟航捐赠,2016年

  西展厅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5LlIxiS5dEw2WgQDmRRQOSfelyo0uWmdesA555mx.png

安东尼‧葛姆雷 《亚洲土地》 2003年 黏土 尺寸可变 M+,香港 由香港匿名人士捐助博物馆购藏,2015年 © Antony Gormley 摄影:M+郑乐天、梁誉聪

w664ZbUpK7baSZtZ0S9rW5mVXuBTXLCpXKYY9BCu.png

西展厅的「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英国艺术家安东尼 ‧ 葛姆雷的大型作品 体验由广东象山村村民用泥土捏成的浩瀚人海。 2003年,英国艺术家安东尼 ‧ 葛姆雷邀请象山村(现广州市花东镇)的三百位老少居民,花了五天时间制作了数以十万计的泥人。彼时葛姆雷只提了三个简单要求:一、泥人要如手掌大小;二、泥人可站立;三、泥人要有两只眼睛。除此之外,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欣赏“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这件装置作品的最佳方式,是站立在单一角度,观众纵目眺望一片如海的泥人时,也彷佛被成千上万双眼睛注视。 葛姆雷自1989年开始创作“土地” 系列,“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 即为其中一件作品。其他版本的《土地》,先后于澳洲、北美和南美、英国、欧洲完成。葛姆雷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邀请当地居民以当地特有的陶土亲手捏制泥人。“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是迄今为止该系列中规模最大、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的辽阔土地和庞大人口。 展览同时展出了广州摄影师张海儿的摄影作品,他受葛姆雷委托拍摄并记录了“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的制作过程。张海儿拍摄了一系列肖像摄影,将每位创作者及其制作的泥人配对呈现。镜头中的拍摄对象专注地盯着摄影师,让人不禁想象这些人的个性与态”度,以及他们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和特质。

  M+流动影像藏品的展示空间

  地库一层 多媒体中心

WFiIkVeGry6DlWyzW9U1xjNnI0TAnvWJ1XtrWeOG.png

  多媒体中心内有一系列观影间,观众置身于此地,可随意观赏和探索M+流动影像藏品。

  地下至二楼 大台阶

apf2TeSGhBcsrFG3nWTOaUMFo3kpjrl6oCsx9ppW.png

香港M+的地下大堂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大台阶除了是地下和二楼的连接通道,本身也是一个宽敞开阔的公共空间。它既可对外开放,让访客于该处自由聚集;也可完全封闭起来,变成灵活的演讲厅,举办演讲、放映会及其他活动。大台阶前临壮丽的维多利亚港,这个地方可说是城市、公众和视觉文化的交汇点。

  二楼 匣子  化身互动游戏的开放式藏品仓库 

  探索逾两百件M+馆藏作品,分享你对视觉文化的想法。

  “匣子”展览空间设有四十块可移动展板,以转换方式展出超过二百件M+藏品,逐步揭示各种鲜为人知的主题,呈现一新耳目的内容,贯彻体现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丰富多元的特质。观众可在这里使用自己的手提装置,参与互动游戏,探索匣子的作品,与其他观众分享看法。

dmWn5m1nZHUZ02suZjkGNZ1FW0cEvkKqdXrieWgA.png

M+二楼焦点空间的《被钉十字架的电视机──天堂也不听的祷告(繁体中文/广东话/英文版本)》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特别系列活动

  为庆祝博物馆开幕,M+将于开放后首三个星期五、六、日举办一系列特别活动,包括导赏团、工作坊、感官体验、现场展演、放映会和网上活动。"大台阶"将放映纪录片"M+诞生记”,并呈献《M+艺活 x 香港芭蕾舞团——五小舞作》。M+还为来自不同背景和社区的家庭与观众举办特设的学习活动,让他们能尽情享用这间视觉文化博物馆的丰富资源。访客亦可于多媒体中心探索M+的流动影像藏品,观赏艺术家创作的录像,其中包括知名多媒体艺术家白南准的相关作品。M+戏院将于明年初开放,包括三个可容纳不同观众人数的放映厅,为香港艺术电影景观增添独特的风采。

pnzqwwP3wFVCJbjmaZ4Auvd9pS1Yg513gY2VWvOK.png

M+会馆 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 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图片由香港M+提供

  所有访客均可在开幕日起计十二个月内免费参观M+展览。专题展览、活动及电影节目或须额外购票。有关M+登记、开放时间及开幕活动的详情,请参阅M+官方网站。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