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施勇:向内,观看自我
2021-11-22 03:52:36 罗书银
施勇个展:“向内,直至消失”现场,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一层展厅
在11月份上半月的上海,无数场艺博会和展览争相举办,看得所有人眼花缭乱。但其中有不少不容错过的精彩展览,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推出的施勇个展:“向内,直至消失”便是其中之一。
了解施勇的人,会发现,这次无论是展览的主题,还是展览的作品,都不太“施勇”。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以往我的作品通常有着向外扩展的欲望,但这次,也仅仅是这一次,它们是向内的,甚至是沉默的。”
施勇个展:“向内,直至消失”现场,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一层展厅
抄写与擦除
关于施勇此次最新的个展,有几个关键词。进入展厅,观众看到的第一组作品,其关键词便是:抄写与擦除。
2019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有人的生活都被迫按下暂停键。在疫情之后的2年时间里,无数的艺术家纷纷用创作来回应疫情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抄写与擦除”便是施勇面对疫情时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回忆最初做这件事情时,施勇说:“就像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仪式”
于是,施勇从自己家里的书架上选择了几本书,开始抄写,这些书是对他或者其他人产生过影响的哲学类或者文学类的书。而且很多可能是在正常情况下很难阅读下去的书。
施勇 《遗忘比记忆更久远——尤利西斯(上卷)》 2021
比如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三本书:第一本是有关哲学家福柯的书:《福柯的最后一课》;第二本是由福柯写的《这不是一支烟斗》;第三本是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尤利西斯(上卷)》。
抄写的过程,是强行阅读的过程。但施勇为这一行为设置了一个规则:在一张纸上,边抄写,边擦掉刚刚在这一页纸上抄写的内容。
原本以为通过这一强迫性的行为可以让阅读这件事情变得容易,但施勇发现并非如此。当擦掉刚刚抄写的内容后,发现记忆并不牢靠:遗忘似乎比记住更易滋长。这或许是艺术家的故意为之,谁知道呢! 只知道他后来为这组作品的前缀名命名为《遗忘比记忆更久远......》。
施勇 《遗忘比记忆更久远——福柯的最后一课》 2020 ~ 2021
有意思的是,用同样的笔,同样的纸,抄写不同的书,纸所给到的反馈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抄写到后面部分,纸张会变成完全不同的状态:有时候,纸会变成非常脆弱,施勇不得不非常小心翼翼地擦,再抄写;但有的时候,纸会突然变得非常光滑,以至于你无论抄写还是擦除都会处于打滑无法介入的状态,就像是一种不再理会你的一次次的拒绝。
施勇完全没有预想到抄写这件事情的过程还有可能产生出如此不同的结果。就像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体也会因为这件事情出现“故障”。在抄写了几个月之后,第二年的3月份,施勇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甚至不得不去医院做了一次骨疗。
这让施勇意识到身体的脆弱性:一开始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感觉很自由,但最后会发现,随着不断的深入,身体却往往被语词吞噬。
虽然抄写这一行为到最后可能变成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施勇仍然坚持要将它继续下去。而在完成抄写的过程中,施勇慢慢地有了关于此次整个展览的主题框架。
施勇个展:“向内,直至消失”现场,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一层展厅
文字
此次展览总共只呈现了6组作品,在香格纳画廊偌大的一层,这些作品之间有着很大的空隙。这也与以往施勇的展览有很大的不同。施勇说:“这次我不要热闹,这个现场应该像一个真正的空旷的地方。”
展览中每一件作品都与“文字”有着关联。
施勇 《向内,直至消失》 2021
展厅中央一件大型的装置作品正是展览的同名作品《向内,直至消失》,这件装置由三个空心圆锥体被相交于一个点,虽然上面没有任何与文字相关的信息,但从透视学上来看:每一个从大到小的地方都有一个灭点,因此在这个相交的灭点中,其实有一个肉眼无法看到但却存在着的无形之词:“消失”。
施勇 《( )延展的比任何想象的空间都要远》 2021
与之相反的是墙上呈现的一件装置《( )延展的比任何想象的空间都要远》,则是完全与文字相关的作品。这原本是一句源自乔治·巴塔耶的小说《不可能性》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这位作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施勇在阅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习惯,会把一些喜欢的句子标记下来。并且会经常将一些适合的句子运用到展览中。
施勇个展:“向内,直至消失”现场,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一层展厅
在此次展览里,施勇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他将句子中的主语拿掉,原本括号里的词是“沉默”,但在施勇看来,一个空着的括号似乎比原本的句子更加具有想象的空间。句子依据人的不同想象被干预,就如同我们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被形塑是一样的。
施勇 《荒原》 2021
另外一件墙上的作品,同样也是基于文字的创作。施勇选择了T.S.艾略特最著名的诗歌《荒原》,用即时贴的方式将他们贴在墙上,再用铲子将其铲除,铲除后落下的即时贴残骸被施勇回收,搓成一个圆球,置于诗歌的最末端。仿佛是这首诗歌的一个终极,一个物化的被没收了阅读的一个表述。
施勇 《内向》 2021
展览中一件与空间发生关系的作品是《内向》,这是一个围合形的圆,展厅中原本的柱子被框在这个圆形内。使作品与空间产生了物理上的关联。
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于新冠病毒。在此之前,施勇一直对“缺陷”这个词语非常感兴趣。新冠病毒的爆发让他意识到,无论人类自造了多么强大的意识形态,比如全球化的概念,在面对新冠病毒时,一切都忽然断开了,彼此之间变成了孤立的个体。找不到方向,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在这个环形装置内被拆解的汉字,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围合形的孤岛,首尾相连,不断地循环,向内,向内。观看者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字的拆解,重组,被催眠,就像那根被套牢在圆形内的柱子一样。
施勇 《或许》 2021
施勇 《发生》 2021
施勇 《消失》 2021
展览中还有4件与《内向》这件作品相关联的架上装置。一些同样被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围合形新字体的词,被置于金属框体内的空间中。这些词都是一些不确定的话。比如:消失、发生、或许、想象等。就像新冠发生之后的世界,变得不确定,没有了方向。
施勇个展:“向内,直至消失”现场,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一层展厅
在整个展览中,施勇都传递了一种未知性。并试图引导我们向内,向更深的地方去思索。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未来全新的道路。
施勇个展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二层展厅呈现“一个人的艺术史”
一个人的艺术史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除了在一层呈现了施勇在创作上最新的探索与思考。在二层空间,以作品及文献的方式,梳理了施勇28年来在艺术上的实践,呈现了一部完整的“个人艺术史”。
施勇个展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二层展厅呈现“一个人的艺术史”
在这一部分,同样分为7个板块。涵盖了施勇最早从传统学院派走出来,开始进行观念艺术创作的各个时期与不同类别维度的作品探索。
施勇是一位艺术讲述者,他非常善于用材料的特质、有形、无形的空间属性,声音与身体,规则与规范,身份与行为,理想与现实,文字与语法···等元素,来展现他对于其周围环境与整个世界格局的看法及思考。而他所创造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展览,每一次个人项目,都成为段落、章节、汇成了一部关于他个人的艺术史。
施勇个展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二层展厅呈现“一个人的艺术史”
结语: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几十年来,许多观念艺术家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放弃观念艺术的创作,或者无法在自己的创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但施勇,却在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与独特的叙事逻辑中发展出了一部庞大的艺术史,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开花结果,生长出全新的生命。
(图片提供:香格纳画廊)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