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黄智清:在矛盾中交织出新的艺术语言
2021-12-13 00:00:00 未知
他侧身正坐在青牛上,双眼眯成一条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皱纹从额头中间向两边淡开。这件作品吸引了很多人驻足,但因其外部轮廓几何线条感十足,你又不知该如何将其归类。
黄智清完成这件作品几个小时后,一群工艺界大师信步前来,他们围在作品四周,交换对作品的看法。不久,他们将第十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金奖颁发给这件作品。显然,传统工艺大师们从作品中看出了他们想要的精湛工艺。
但这件作品想表达的肯定不止于此。因为他出自在国外生活了十年的雕塑艺术家之手。他是传统木雕工艺的传承人,他是当代艺术家。在他看来,不止精湛工艺,作品更传达思想,思想则是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矛盾中交织出新的艺术语言
我们无需否认传统工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或匠心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黄智清对传统木雕工艺的潜心研究,正成了他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新语言。这种传统工艺与当代思想矛盾交织集聚一体的艺术平衡,正是黄智清此刻对艺术的看法。
木头在他新的艺术字典里,温和且犀利。他的作品,总有一种冲突的美感。他似乎把对立的两人置于作品中,自行辩证,最后走向共和。
精雕细刻,情态传神,传统工艺的特质,极具雅趣。传统雕塑看起来工艺精湛,却少了份与当下的链接。
第十届“艺鼎杯”金奖作品《大道至简》原作,老子手上的《道德经》,黄智清采用了金箔。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知足常乐”的教诲,在社会发展中渐行渐远,“金”与“经”谐音,当下社会对金钱的欲望与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文化里的桃园三结义,大家耳熟能详。这种兄弟情固然可贵。但如何与现代产生联系?”黄智清的《忠义千秋》是官袍加身的。他说:“我想表达的是当他们荣耀满身时,他们同样忠义满怀。同患难容易,共享福难。兄弟也好,夫妻也罢,当下社会还有多少福祸与共?”
让传统人物故事与当下社会链接,引发新的思考。这就是黄智清。
从学院出来,走进传统,再从传统中创新。他是一位矛盾的艺术家。而他似乎也乐于这种矛盾交织。在他看来,矛盾的感受相互碰撞,才能擦出新的、有趣的表达。
艺术,从生活中萃取
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是创作。黄智清的作品,都在生活中萃取。
1999-2011年,马来西亚、日本、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先后迎来黄智清的足迹。黄智清最后选择定居阿根廷。回国后前两年,他师从中国工艺大师黄文寿。这一时期的作品精美、洒脱。
“我一直很感谢那段日子。正是这种细致,让我现在可以拥有更丰富的雕塑语言。”黄智清说。
下个月做什么?下半年的方向?类似这种创作的提前规划问题在黄智清看来不可思议。艺术创作怎么可以规划?捕捉瞬间,享受思想灵机一动带来的惊喜,这才是艺术的魅力。
一次偶然机会,他一头扎进烟斗的世界。因为烟斗,他与梵高对视。从二维到三维,黄智清构建的不止梵高自画像。
朋友离去后,梵高割掉耳朵后,身心受创。梵高的眼神却依然坚毅。身为艺术家,黄智清极能感受这个群体的尴尬与不易。市场与艺术经常矛盾。但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跟梵高一样,即便不被认可,也一直坚持着他们的艺术理想。这种超然的自信与坚毅,是每个艺术家必备的。这是梵高的自画像,也是当代艺术家们的自画像。
木材天然切割下来的形状有时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当看到这三个枝杈的木头时,我就想到 ‘贪、嗔、痴’。” 黄智清悠悠道来,贪、嗔、痴是人性三毒。
这三个人体形象,正是“贪,嗔,痴”。它们不是具象的任何人,却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对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嗔的反应。三者彼此纠缠,人因此沉沦。作品的创作中,不断雕刻,不断打磨,正是一场关于“人的修炼”。人只有不断“修自己”,才能使“贪嗔痴”低下头,最终超越自我。
穿梭于传统与当代之间,黄智清更像一个桥梁,让传统与当代自己对话。问及如何给自己归类。温暖的笑容即刻挂在他的脸上。他说:“这真的很难界定。我既不传统,也不过分追求另类表达。我一直觉得,思想与探讨是一件作品的魂,但作品也要有能让人细品、值得驻足的细节。”
来源:播报文章
(责任编辑:冯如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