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葛平伟:生态雕塑为雕塑生态发展提供一种良性方式
2021-12-20 22:52:38 未知
2021年10月17日,“百分百——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开幕,展览由孙振华担任策展人,鲁虹、冀少峰任学术主持,傅中望任艺术总监,展示了50件作品,其中石门峰纪念公园展出了23件作品,创意天地芷美空间有27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雕塑”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呈现了今天艺术的多样性和前沿状态。
葛平伟是此次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他参展的作品为《家园》,将生活中废弃的各种颜色的塑料瓶填充进透明的亚克力球里,远看像梦幻般的彩色水晶球,当靠近后发现透明球里包裹着我们生活中随意丢弃的塑料瓶,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此次双年展的主题聚焦“生态”,葛平伟的创作无疑与主题非常的呼应,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与观众之间应该是一种对照警示与思考体悟的关系。它除了给观众以作品视觉上的惊叹触动之外,更有对作品所折射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引发观众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通过直接的作品感受,引发观众间接的环保行为自觉。
葛平伟:1987 年生于山东日照,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4-2016年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17年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驻留工作坊,2020年至今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而关于“生态雕塑”的概念,在葛平伟看来,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之为“生态雕塑”,这是一个很难一下回答的问题。单就作品而言,其材料选择,制作过程,甚至是作品展示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是“生态雕塑”所需要思考的议题,不是选用了自然材料就是生态雕塑,或许它的制作过程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的。因此,就引申出关于材料的生态,制作方式的生态,呈现方式的生态和传达观念的生态等,虽然初衷都指向了“生态雕塑”。
同时,他还讲到,作为国内以“生态”为主题的双年展,为雕塑良性、有序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在关注生态问题的同时,体现出背后的人文价值内涵,“生态”正成为雕塑发展的一种绿色的积极倡导和创作方式。
对话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您的参展作品为《家园》,能否谈谈这件作品您的创作思路是什么?
葛平伟:此次参展作品《家园》最初的创作构思是将生活中废弃的各种颜色的塑料瓶填充进透明的亚克力球里,远看像彩色水晶球,当走近后发现透明球里包裹着的是我们生活中随意丢弃的各种塑料瓶,进行视觉反差对比和心理落差思考。
葛平伟《家园》/装置/综合材料(内部主龙骨支撑,表面覆金属网、废旧饮料瓶)/400x400x400cm/2021
透明亚克力球,如同温室大棚,在包裹与被包裹中,体现着保护与被保护的对应关系。在方案的具体深化过程中,由于作品在空间体量、亚克力球的加工难度和制作成本等问题上远超预期。随即对方案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调整,改用内部球形龙骨支撑,表面覆盖金属网,扎带捆绑废旧塑料瓶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被废旧塑料捆绑起的地球造型意象,保留了扎带的束条效果,形成“塑料细菌”的意象,来表现难以降解的废旧塑料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潜在危害和视觉污染。在夜晚灯光的漫射下,又呈现出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彩球,以此来呼吁营造作品的《家园》主题。
雅昌艺术网:地球为造型元素,在材料上可以说非常的环保了,材料的收集是怎样的?
作品在立意构思、材料选择和呈现方式等环节都有考虑到环保的因素,作品围绕“生态”理念的展览主题,利用废旧塑料瓶进行二次创作利用。在材料收集上,创作团队主要的获取途径是通过废品回收站和公共场所中被丢弃的废旧塑料瓶。
《家园》现场拍摄
雅昌艺术网:这是一个400x400x400cm大型装置,作品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
为了保证施工的可行性和最终的视觉呈现效果,在体量上,控制在4米的尺寸。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在不断的推敲、修改和完善中推进,因为与前期的方案呈现有出入,所以,在调整方案后,制作过程中也是经历了前后的反复。在尺寸规格、扎带取舍和灯光调试上,进行不断优化,舍弃掉了规格稍大、不透明的废旧塑料,以保证球体的完整度和夜间透光性,保留了捆绑扎带束条所自然形成的绒毛般“细菌”效果。
《家园》制作过程
雅昌艺术网: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在作品具体实施上,主要的困难就是捆扎后的球体控制,废旧塑料瓶的收集,颜色的搭配,繁复的捆扎工作量和废旧塑料瓶与灯光的通透效果等。经过与制作团队的反复修改、调整,最终呈现出作品现在的面貌。
《家园》现场搭建过程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思考中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我想作品与观众之间应该是一种对照警示与思考体悟的关系。它除了给观众以作品视觉上的触动之外,更有对作品所折射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引发观众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通过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引发观众间接的环保行为自觉。
《家园》现场实拍
雅昌艺术网:还有这件作品落地之后,与所处环境会是怎样一种关系?
作品与落地环境还是比较融入,球体、圆形本身自带和谐语义,夜晚的亮光效果又像是对周围环境的点醒。
《家园》夜间效果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来过武汉吗?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是如何看待的?
之前未到过武汉,武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高出镜率的网红城市,加上这次疫情,对武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座英雄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人文情怀、艺术氛围和民众凝聚力。
雅昌艺术网:作品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文脉是否有联系?
武汉作为全国的宜居城市,在城市生态环境、文明指数和城市美誉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作品借“生态雕塑双年展”的契机,来倡导环保理念,传递这座城市的绿色、生态追求。
雅昌艺术网:回到展览,此次展示的场地位于石门峰纪念公园,对于这里的空间环境您是如何看待的?这里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优势是什么?独特性在哪里?
观众于《家园》前互动
石门峰纪念公园作为转型公园,有着开阔的场地空间和绿色植被葱茏掩映的园区环境,给公共艺术作品提供了绝佳的展示空间。将公园作为展览场地,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距离,使作品、观众与环境更加的和谐自然,体现了展览所倡导的主题。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百分百”,对于这一主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我所理解的展览主题“百分百”,是对“生态雕塑”的全情推崇与期待,对生态观念的充分表达,生态材料的百分百利用和制作方式的百分百环保等,是对意识、方式和愿景等“生态雕塑”理念的全面追寻。
葛平伟《团·结》/雕塑/木/150×150×150cm 2019
雅昌艺术网:展览聚焦“生态雕塑”,关于“生态雕塑”这一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的?
何谓 “生态雕塑”?单就作品而言,其材料选择,制作过程,甚至是作品展示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是“生态雕塑”所需要思考的议题,不是选用了自然材料就是生态雕塑,或许它的制作过程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的。因此,就引申出关于材料的生态,制作方式的生态,呈现方式的生态和传达观念的生态等,虽然初衷都指向了“生态雕塑”,目前,“生态雕塑”还是一个在继续生长的概念。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还有新媒体作品,公共艺术的外延似乎在不断的拓展,您是如何看待公共艺术在当下的发展的?或者在您看来当下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葛平伟《·结·》之二十二/雕塑/木/141×135×33cm/2017
近几年,随着国内公共艺术展览平台的推动,公众审美意识和需求的提升,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运用,不同艺术形式的公共艺术方式介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开始走向公共空间,走近自然,开始关注社会人文、生态环保等问题,运用声、光、电,虚拟现实和交互技术等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观感和心理体验,由关注作品本身转向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关照等,呈现出公共艺术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导向。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此次展览,在您看来,像“生态雕塑双年展”这样展览的举办对于城市或者公共艺术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葛平伟《漂浮的石头》装置//鹅卵石、雪/尺寸可变/2013
“生态雕塑双年展”对于城市的形象宣传和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作为国内以“生态”为主题的双年展,为雕塑良性、有序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在关注生态问题的同时,体现出背后的人文价值内涵,“生态”正成为雕塑发展的一种绿色积极倡导和创作方式。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