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琦:认识和传承我们的文明 ——评《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
2021-12-22 12:45:37 未知
作者:董琦
本文由原作者授权发布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写的新版《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一套六卷本,近日由中国外文局所属朝华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
“中国通史陈列”于1959年10月2日起公开预展,在几十年中经历多次修改。1988年,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启动并主持了“中国通史陈列”的大规模修改工作。为充实引进新的展品,俞先生在原文化部尤其是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组织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文物选调工作,在三年多时间里,风尘仆仆地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考古所和博物馆,近千件当时新出土的珍贵文物得以充实到“中国通史陈列”之中。这一版陈列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均是空前的,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殿堂,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
与此同时,配合这版陈列而编写的《华夏之路》一套四卷本,于1997年由朝华出版社以中、英、法、德、日五个文版出版。中文版很快在国内售罄,外文版也成为国家文化外交中重要的礼品,被收藏于许多国外的文化机构中。
老版《华夏之路》图文内容的全面性、权威性和高超的艺术性,让人记忆犹新。此次修订再版更是应时而动,精益求精,具有非凡的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
它是国家历史意识的传承和实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中国通史陈列”到“古代中国陈列”,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国家博物馆实际上在国家层面对历史见证物的掌控,持续构建中华文明发展的物化体系。
基于陈列,新版《华夏之路》精选了自新石器时代至1911年的一千多件文物,更新了相关最新信息数据,系统、专业地展现了文物历史价值和艺术之美,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清晰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有别于陈列,《华夏之路》两千多幅精美图片多角度灵活组合,展示了现场参观时难以看到的诸多细节,让人震撼不已;三十多万文字阶梯式讲述了中华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特点和代表性文物的生命特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是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日常交往等等,于是历史拉近了,文物活起来了。因此,再版图书与陈列与时俱进,相得益彰,构建了一座国家级的纸上中华文明博物馆。
第二,它是当代历史意识的反映和呈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大批专家学者修订《华夏之路》,朝华出版社耗时两年多重新编译制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初衷就是在于借此厘清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揭示中华文明的优秀特质,以史为鉴,增强我们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开创未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第三,它是文化主体意识深层次的觉醒与表达。
我们必需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基于传统,跨越时空,融通中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自觉从容地面对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华夏之路》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用了相当的图文篇幅展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对话交往成果。
综上所述,这套新版的《华夏之路》既是向老一辈学者致敬,更是进一步引领广大读者认识中华文明,走进中华优秀文化,进而去体会它们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该书立此存照,致敬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之路,实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