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王萌:陈文令雕塑中的“魔幻感”和“奇幻叙事”
2021-12-30 11:47:25 王萌
——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陈文令个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按语:此文为作者 2019 年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陈文令个展研讨会上的发言,2021 年完成对该发言稿的整理。
很高兴受策展人吕澎先生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邀请参加今天陈文令先生的这次大型雕塑展的学术研讨会。如同本次研讨会邀请函上说介绍的,陈文令先生是过去 41 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当中十分重要的标杆艺术家,因此研究他的艺术,策划他的个展,在这一点上具有浓郁的艺术史含义,同时由于他个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语言和组构作品内在逻辑的奇幻张力及其超现实意味,又使得他成为研究当下的艺术创作所不能绕开的一个充满活力的个案。
艺术家陈文令在展览现场
陈文令来自于中国南方的福建,他作品中的海阔天空和宏满信息,也为我们敞开了艺术想象力的大门,使观看者可以去看,可以去参与,可以去获得某种具有启发性的思维跳跃。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来自中国艺术“在地性” 的人文主义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出他近期的新作中,对于中国乡村和民俗文化元素的关切,对于“闽南”等地,诸如泉州、漳州、龙岩和安溪等地的古街和土楼的关注,使得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在地性” 和近期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艺术乡建”“田野艺术”以及“生态艺术”在内容层面联系了起来,也为我们描述了研究今天的艺术所不能忽视的来自“当下现场” 中的动向。这些新的艺术状况与推动过去 41 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发生和发展的某种内在逻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具有哪些值得深挖的价值,这些都是本次陈文令的个展给我们拋出的有待于策展界和艺术批评界去探讨的。对于民生美术馆所精心呈现的这次展览,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和线索,这方面策展人吕澎在开展前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撰写了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与他的艺术生命》的策展文章,比较系统也很概括阐述了作为艺术家的陈文令的创作逻辑和个人史,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和了解陈文令艺术的导言,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要展开讨论的议题。
在我印象当中,我个人跟陈文令先生有过两次展览合作,一次大概是2015年,那年适逢欧洲比较重要的艺术项目“欧洲文化之都”落户比利时的“蒙斯”(Mons)这座城市,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比利时蒙斯市政府的推动下,设立了一个关于介绍中国艺术的展览。中国受邀推出了主题为“化生——中国当代艺术展”的以当代雕塑、装置和影像为主的展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展出25 位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成为2015 年“中国当代艺术欧洲行”的重要活动之一。我有幸受邀成为策展团队的成员,和中方策展团队以及对外文化集团的有关人士陪同来华的以比利时皇家美院的院长为首的比方策展团队,到陈文令先生的工作室进行策展访问,那是我第一次去他的工作室。记得那个时候他给我介绍了他令人敬佩的艺术起始,特别是勇敢地为了自己内心的艺术梦想而无所畏惧的决绝精神和人生选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艺术敢于追求的冒险精神和福建人的那种敢闯敢做的勇气,恰恰是今天的年轻艺术家们所欠缺的,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在参加今天他的这次雕塑个展时,时隔4 年后,当我走在展厅看他一件件作品的时候,再次感受到了这种来自福建的 “猛劲儿”。我和他的第二次展览合作,应该是去年我们做的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那一届邀请了我的好朋友、曾经担任瑞士伯尔尼(Bern)和卢塞恩 (Luzern)两家美术馆的欧洲老策展人乌尔里希·劳克 (Ulrich Loock)和中方的策展团队一起合作策划了主题为“之间(Inbetween)” 的大型雕塑项目,邀请了陈文令先生的作品参展。但这都是群展层面的合作,只能看到或者说只能就他的一件或少数几件作品进行合作。在今天民生美术馆这次个展之前,坦白说,我还没有比较全面一次看到过他的系列作品,即是在他的工作室也不太好实现,因为很多作品可能是在雕塑工厂,也可能在仓库或其他美术馆的展览中分布。能够比较直观一次看到一个雕塑家相对完整的创作序列,大家可能机会都不是那么多,因为雕塑巨大的体量决定了做这样一个展览所需要的物力和人力都是极其巨大的。我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部工作了快十年,接触过一些雕塑展,比如动用中国美术馆三至五个厅的雕塑个展,已经是不得了,艺术家本人和团队都会疲惫不堪,做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规模的雕塑家个展,能够想象背后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家及其团队所面临的工作量。这也使我们有机会就陈文令的艺术展开一次讨论。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艺术个展 万人塑龟行动 展览现场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艺术个展 万人塑龟行动 展览现场
“绵延”的寓言——陈文令艺术个展 展览现场
在今天研讨会上,汇集了当代艺术领域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在这里大家讨论和研究陈文令先生的艺术,是研究 41 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艺术家个体的创作语境,同时,也是研究艺术家及其所代表的“一代人”的视觉文化遭遇。这在视觉文化层面,特别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中,一个“代际文化”的传承和断裂同时存在的现实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刚才说到,因为策展相关的经历,跟陈文令有两次合作,其实平时我也比较关注他的作品。他是一个比较真实反映了我们身处的时代中艺术基本状况的艺术家,这些问题在他身上都集中和汇集,构成了他的创作资源和艺术动力。今天是一个雾霾的天气,大家来到美术馆,雾霾把这个世界像在“覆膜” 的机制下组装,让我们看到一个附了膜的“视界”,像哲学世界中所讲的,当你试图关注这个世界本质的时候,始终面临一层外壳的阻挡。这层膜,使得我们不能直接触摸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因此在本质与现象之间,在真相与表征之间,艺术和哲学总是能够给人类的想象力和认识能力提供一段“雾桥”。仿佛艺术给现实穿上了衣服,使其“文明化”,也由于其服装在时间中演化那样又积淀了其“历史化” 的图景。以至于人们总是乐于“读史”,以求明智,但也被其所置于历史的迷幻和叙述的迷宫当中,大量复杂的信息和变形的内容,形成了内容层面的“覆膜”,唯有智者可以穿透云雾而抵达“破壳取神”的境界。如果说艺术也有这样的特征,像陈文令和他的雕塑今天给我们设置的“观看文本”一样,我们从其中看到了也体验到了一种“魔幻的”和“寓言性”的叙述,一种来自于个人敏感的现实经验,又采用“非再现性”的艺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雕刻了鲜明的“陈文令气质”和思维属性的“奇幻叙事”。这是现实与寓言之问的互动,也是魔术师和方法论之间的一种“魔幻构成”。在这个展览的文本当中,走完所有展厅,一件件作品看完之后,在我头脑中留下的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魔幻感”。
陈文令《共同体》 1800x1000x500cm 综合材料 2014-18年
陈文令《紧急逃离》 480x200x200cm 玻璃钢上色 2009
陈文令《人文山水 -爆炸》 450x295x390cm 综合材料 2019
说“魔幻”大家可能会马上联想起上世纪最后 20年影响中国特别是“60 后” 这一代比较多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潮,那个时候这代人20 多岁,很容易被流行的文学和艺术所影响,以至于在他们的思维深处,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在艺术表达中也喜欢采用这样的方式。但是陈文令的雕塑创作,是不是“魔幻现实主义”今天我们不展开争辩和讨论,我想主要谈的是聚焦凝聚在作品当中的某种“创作属性”和“方法属性”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语感”和“语调”,这是一个艺术家所留给世间的重要信息。以作品为例,比如他的《共同体》“跨秩序”地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形象富有形而上色彩地“再组构”。有意思的是,它让我们追问,构成这种“组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也就是说在陈文令的创作世界中,是什么样的创作动机和支撑可以让这些形象彼此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叙事?在这个叙事中又流露出什么样的感知体验。再看他的《紧急逃离》,很诙谐也很好玩;他的《人文山水-爆炸》充满空间扩散的张力也让物的属性和视觉产生一种对注意力的引起;他的《万物皆牛》,模糊了现实和艺术之间的距离,也很适度地“化生重组”;他的《万物之神》,他的《传承》,他的《风景》……,等等一系列作品为我们制造了一种“阅读的兴趣”,大家觉得陈文令的作品既很深刻又说不清,但又很好玩很有趣。那么在这种好玩和有趣以及深刻的背后,陈文令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开启他作品的信息传递?我个人的感受,如果把理性和知识暂且放掉,用美学那种“感性学”所应的“人的体验”和“感知”去面对他的作品,这就清楚了,“魔幻”的感觉随着作品的信息传递引起了观看者的注意。可以说,陈文令用他个人式的也具有历史意味的方法为我们编织了一个 “魔幻” 和“现实” 的视觉体验场。我想这是他艺术创作方法论层面十分鲜明的特征,值得我们今后不断地去挖掘。
陈文令《万物皆牛》 不锈钢 1305X258X406cm 2012
陈文令《万物之神》 综合材料 350x135x320cm
也许是现代人都是智能的个体,都拥有信息和知识的个人文库,大家在“知”的层面都达到一定层面,所以对“现实的形貌”开始觉得缺乏新鲜感,因此总渴望逃离枯燥无味的现实,抵达想象力和远方的彼岸。哪怕是一种游戏的体验,也胜过那些一板一眼的 “写实”。陈文令的雕塑作品在连接真实和真相的过程中,应用了一种奇幻趣味的逃离的视觉语法,他把现实通过一些形象和叙事的方式呈现在观者眼前,制造了“荒诞和奇遇”,让观看引起一种自我提问,或者进入到他所引发思考语境,这种思考带有他个人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如果不是介入的话,也可能是种观察的视角内嵌。细看他的每一件雕塑,内在作品结构当中思考力是比较真实有力的,里面呈现了实质的问题,我觉得既很直接,也采取了某种比较悬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在许多“60 后”的艺术家身上都留痕,也可能是时代的印记,无论从事抽象性的“非形象艺术”还是探索“形象” 在观念世界当中是如何运作的这类“有形象”的艺术,都有这些痕迹和思维特征。但是陈文令在每一件具体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有意思的转换,在他艺术创造的内层,作品流淌出来的充满展厅的“魔幻语法” 是和“现实主义”的文化的、社会的、个人的、时代的关联所相互映照的。没有现实可识别的形象,魔幻的感知则无法实现:没有魔幻的表达方式,现实和形象的意味则又失去足够的吸引力。陈文令的价值就是找到了这种平衡张力,很生动自然地融入他个人趣味的文化表达之中。这是视觉蒙太奇的手法,但关键在于,他能在技艺与感知深处富有诗性和社会思辦的嵌入某种“度”的艺术哲学。以致在他的作品当中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运行在他所处文化时空的“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现场之中。“魔幻的体验” 也增强了现实,使得现实充满诱惑而绝不枯燥。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450x295x39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传承》 30x15x55cm 铜着色 2017
在陈文令所创造的视觉谱系中,除了对于作品内涵与表达张力的探索,保存在作品当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也是非常的真挚的。我看了他最近几篇文章,感受到有一种超出凡俗的状态,还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在他的雕塑当中内在,往往让我们在眼前这种富有民族符号和调侃式的语调中会忽略,其实他是不断追求诗和远方的艺术家,这里面有浪漫精神,但是同时又有反思现实的思维向度。
陈文令的艺术,如同本次策展人所提出的展览主题,是一个“绵延”的过程和状态,从2002 年的小红人系列,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么多的系列不断展开,确实看到了他如何将“日常”转化成一种“奇异”,“形象”在他的雕塑中如何化转为戏剧,平凡如何变身为超常规的爆发力。这个展览从头看到尾,陈文令以及他的作品序列,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人类在梦幻般的历史状态当中不断演化创生的史诗,一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转换的过程当中所独具的特征。如果时间继续流淌至很远,从未来某个时刻再回看,他的雕塑无疑带有“时间刻度”的历史作用,其中可以看到发展的动力,也能看到这种动力的内在结构。这个过程具有强悍的爆发力,快速成规模,具有很多值得不断认识的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做个结尾,再次祝贺陈文令先生的个展圆满成功!感谢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和策展人吕澎先生联合呈现了如此令人难忘的跨年展!回到陈文令先生和他的艺术,应该说他打破了雕塑发展中现实和表征如何“组构”的方法论界限,为我们立起了属于我们文化周期内的来自视觉文化层面的刻度标杆,其价值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不断解析。
王萌(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2019年12月29日发言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21年12月23 日修订完稿于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关于作者
王萌,知名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大学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和艺术管理学专业,长期从事现当代艺术评论和新艺术动向观察,兼及新美术馆学。2010年以来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期间参与组织和策划近200场展览;也有许多独立的策展作品,其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在核心期刊发表10篇论文,发表艺术评论50万字,出版著作成果合200万字。已出版11本学术著作: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副主编)《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