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泥土的语言--谢跃陶艺新作观感

2021-12-31 00:00:00 未知

​陈池瑜

  (发表于《装饰》1995年第5期。陈池瑜,时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当我走进谢跃的“枫江陶舍”,观看他最近创作的几十件陶艺新作时、我感到眼前出现了个新的艺术世界。1990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现代陶艺创作的新尝试》评介他的陶艺,尔后谢跃全家从武汉迁居苏州,一直很少联系。真没想到谢跃到苏州后做了这么多新作,充分显示了他在现代陶艺探索中执着的精神和旺盛的创造力。

  八十年代末,谢跃开始摆脱陶瓷器皿的实用功能,追求纯粹形态的创造。他从建筑的结构意识和空间组合上受到启迪,并在现代生活中寻找新的陶艺形象特征,探索如何把陶质材料的语言与纯粹形式的设计构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陶艺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其代表作品《机器时代》等。九十年代初,他开始对普通审美经验中和谐的视觉意象进行突破,将设计意识与梦幻意识从视觉形态上交织在一起,形成陶艺创作中冲突与神秘的“超现实”空间造型系列,表面上给人以“反和谐”的新的审美视觉意象,探索陶艺创作的新语汇。在《魔箱》系列作品中,那些无可名状的怪兽破“箱”而出,其诡异的形态和惊诧的表情,带有各种神秘和玄奥的色彩,从内部空间中突破而出,使内部空间与外部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统一。

  1993年谢跃应邀赴美国阿尔弗德大学陶艺学院、费城美术学院等地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参观了许多美国陶艺家的个人工作室,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当代西方具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他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中国的陶艺发展,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本土,必须在吸收中华传统陶瓷艺术养分的基础上发芽成长。回国后他举家迁居到靠近“陶都”宜兴的苏州,建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枫江陶舍”,潜心从事现代陶艺的研究与创作。陶艺是存在于三度空间中具有触觉感的视觉艺术,材料与烧制是陶艺造型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谢跃偏爱红陶土,这种泥料取材方便,色调温暖,富有原始气息和民间意味。红陶土还具有质感好、可塑性强的特点,有时他也运用一些单色釉彩或“乐烧”的方法来增加表面色彩变化的效果,用自制的小瓦斯窑烧制,谢跃在这种朴素单一的泥材上施展巧思妙想,运用自如地创造了种种奇异而富有意味的形象。

  在这些陶艺新作中,谢跃对宇宙的意识,对自然的感知,集中体现在他对宇宙中生命意态的表现,对人与动物相对关系的洞察。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视觉问题,陶艺也不仅仅是造型问题,艺术还关系到人的生命本质,通过艺术来揭示生命的源泉、生命的意义,体现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这正是谢跃这组陶艺作品内蕴的精神力量。谢跃的这些陶艺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里夫·贝尔),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萌动》、《爱之巢》、《河伯》、《躯干》等都是以泥土的质朴语言,揭示生命的原创力,其夸张变形的手法,稚拙幽默的造型,将人性中的欲望、爱的本能等原欲展示出来。

  谢跃在创作思想上曾受到楚地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的影响,现在又生活在吴文化及“海派”文化的氛围中,他的作品既充满了浪漫情调、想象自由、情感丰富、又严谨扎实、刻画入微、他对民间传说以及中外神话加以新的构思,使之成为他创作中的主题来源。他立足于民族传统和本土文化,同时又十分注意将传统艺术中的质朴、稚拙感与现代艺术的隐喻、变形、夸张等手法糅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陶艺造型样式。《欲飞》、《鱼》、《安琪儿》等作品,将各种动物的形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泥料熟练地把握及偶发性的语言,形成撕裂、突破、向内紧缩和向外抗争的矛盾,使材料和形式的运用与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形成了高度的统一,造成作品形象特殊的艺术魅力我们从其作品中可以体验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同时也能领略到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次的“人性”的隐喻,注重人与动物的相同相异,是人类有意识的把握生命本质的一个视点。谢跃的这些新作,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审美样式,而且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泥土作为造型手段来观看生命活动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从陶艺材料的运用上极大丰富了泥土的语言。

  我祝愿他的工作室“枫江陶舍”作为建立现代陶艺工作室的一种尝试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冯如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