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特刊|张小纲--关于写生的另一次对话
2022-01-08 00:00:00 未知
张小纲
张小纲,湖南长沙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先后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中国艺术大展》、《中国水彩百年展》、《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曾在海内外举办个展、联展30余次,代表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莞城美术馆、深圳画院及海内外收藏机构收藏。主要作品分别收录和发表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水彩百年集》、《JCA ANNUAL》、《广东美术百年作品集》、《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装饰》、《INTENATIONAL ARTIST》等专业刊物。
《澳门即景之一》
18x26cm
2019
关于写生的另一次对话
艺术家:张小纲
对话人:李 欣
李 欣:张老师好!又一次在这里看到您的风景写生作品,很受启发。特别惊喜的是感觉这批作品与上次看到的又有所不同。
张小纲:是吗?如果有所不同可能也是写生的对象不同吧,也可能与自己作画时的心境不同也有关系。当然,有变化总比没变化好。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景物在变,用心不能变。
李 欣:我感觉您眼下这批作品里充满着阳光,比较多的是明亮的色调,看着特别温暖。
张小纲:我是比较偏爱表现阳光下的景物,它隐藏着太阳和大地之间的关系。日光下,大地的丰富性即刻敞开,并涌现。这也可能与我的内心向往与性格有关。当然,表现阳光下的景物既可十分强烈、通透,也可刻画得非常含蓄、柔和,早上的阳光温馨而体贴,傍晚的彩霞又显得格外婉约和动人。这都是自然环境传达给人们的种种情绪,关键是你要有这种对景色的“感受力”,有这种情怀。
李 欣:您讲得非常有见地,听完这段话后我所理解的是您已将风景写生当作了一种修行,一种精神提升的艺术活动,是吗?
张小纲:哈哈!没有你说的那么神秘,写生于我仅仅是必修的功课而已。说实在的,我是比较向往到自然中去,特别是到那些未经雕琢的大自然,去倾听大自然的呼吸,感受大自然的律动。当你静静的面对自然并与之对话,体会和琢磨,认真的表现,你的作品一定会有一种情绪在里面,画里一定会有故事,即使画幅再小,也会有内容,会有鲜活的气息。
李 欣:这批风景写生作品所呈现的大多都是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您的笔下总是能够别开生面,烁烁生辉,有没有特别的奥秘吗?
张小纲:事实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更没有什么捷径和奥秘。我的确对景物不是很挑剔,平时外出作风景写生尽管也有所选择,但基本上是遇到什么画什么。在我看来自然就在那里,关键是你准备怎样去表现,你是否真正了解和研究了对象,只要是用心、用情去感受的,哪怕再平凡的景物也会有故事,也会有动人之处。
李 欣:还有一点想与您探讨的就是,在这批作品中我更喜欢那些简洁、空灵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是您写生时的景象就是这样还是您有意处理成这样?
张小纲:前面谈到过,我对景物不是十分挑剔,复杂和简单并不需要被当成问题,只需要自己用心去思考、去取舍和表现。一般来讲,我比较注重在画面做减法,所谓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舍”越多,获得也越多。至于在写生时或者在具体的画面取什么,舍什么,取多少,舍多少,则取决于是否合适,合适则是最好的。那些不太成熟的作品往往是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才需要自己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实践。
李 欣:听完您这一席话,再看这些作品,感觉又不一样了,完全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仿佛能感受到您写生时面对大自然的那种神情、专注的态度和那颗虔诚的心。太谢谢了!
张小纲:其实要谢谢的是你!因为在与你的谈话之中引发了我的一些新的思考……
(李欣 根据谈话录音整理)
《澳门即景之二》
18x26cm
2019
《澳门即景之三》
18x26cm
2019
《贝纳吉奥街景》
15x21cm
2014
《潮阳街景》
18x26cm
2016
《晨雾》
10.5x15.5cm
2019
《晨曦》
18x26cm
2021
《春早》
10.5x15.5cm
2019
《红云满天》
10.5x15.5cm
2019
《科茨沃尔德郊野之一》
18x26cm
2018
《南丫岛之一》
15x21cm
2017
《南丫岛之二》
15x21cm
2017
《逆光》
18x26cm
2020
《收割后的玉米地》
15x21cm
2019
《水杉》
18x26cm
2016
《夕阳下的远山》
10.5x15.5cm
2019
《夕阳下的远山》
10.5x15.5cm
2019
《英西竹丛》
18x26cm
2021
《余晖》
10.5x15.5cm
2019
《正午的阳关》
18x26cm
2017
本期编辑: 吕 昌
责任编辑: 徐东生
文章转自:水彩研究
(责任编辑:宋立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