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陈琦:《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充满了对生命尊重与敬畏
2022-01-14 14:36:09 陈耀杰
作为艺术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陈琦的个人实践一直围绕着对“人”与“生命”本体的探索,脑电波系列作品创作基于她对“意识”与“存在”思考。
在2021年举办的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中,她的参展作品《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便是这样一件作品,在现场,观众带上智能设备之后,可以将自我的脑电图波动转换成绚丽的图像,看起来非常的美丽,但这背后所反映的却是一个很沉重的主题,就是艺术家想要通过艺术的介入,利用艺术与科技结合,帮助处于微意识情况下的植物人进行康复训练和刺激,并在医院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性的测试。
陈琦讲到,《植物人脑电波计划》系列作品不是一件纯表达性的作品,它属于功能性艺术和艺术介入治疗创新应用,这是一个在现有的技术下,用新媒体的角度解码人的“意识”表达人的“存在”的一次尝试。
“我想呈现不能动,不能说话的人脑海中的波澜壮阔”是陈琦创作的初衷。
她讲到,在法律层面,脑死亡是判断死亡的方式之一,因此呈现植物人大脑的活动信号,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存在性的反思。但她想做的不仅于此,作为功能性艺术作品,艺术介入治疗,能够一定意义上的帮助处于微意识状态下的植物人才是核心目标。
回到此次展览,主题“生态”陈琦有不同维度的概念,不论是艺术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等,陈琦相信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解读。她对“生态”雕塑中的“生态”一词有着脱离本身词汇的理解,在本次展览中,陈琦觉得“生态”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生生不息”和“态度鲜明”。
在此语境下,“雕塑”概念也得以扩展,包含了更多的当代艺术形式与媒介。
陈琦,湖北武汉人,先后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和芬兰阿尔托大学,现任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对话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您的参展作品为《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能否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参与展览?
陈琦:《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是以艺术介入治疗为目标的功能性艺术作品,其精神内核与“生态雕塑”有着深刻的呼应。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人脑电波计划》系列作品,回归到关注人的本体,探索人的“意识”与“存在”本身,并用艺术介入治疗的方式,探讨艺术对特殊人群的意义,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尊重与敬畏。
陈琦《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作品现场
雅昌艺术网:《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这件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您想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陈琦:“意识只存在头脑的范围内,如此一来生命的意义不是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双耳之间”——霍金
作为艺术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个人的实践一直围绕着对“人”与“生命”本体的探索,脑电波系列作品创作基于我对“意识”与“存在”思考。
从2018年在芬兰的时候我就开始进行“意识”相关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的大脑每天接受上亿的信息,是世间最复杂的“处理器”,对同样信息的不同的处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我们。人每天产生无数的想法,却很少检视想法背后的来源,我们不仅仅被生活里的各种信息左右,还会被我们大脑的思维惯性和神经通路左右。我的脑电波系列创作由此思考开始,却不止于此。我陆续创作了《流动的意识》、《流动的故事》系列脑电波互动装置,这些前期的实验性创作,对《植物人脑电波计划》系列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观众于《流动的故事》作品前体验
《植物人脑电波计划》系列作品不是一件纯表达性的作品,它属于功能性艺术和艺术介入治疗创新应用,我们利用艺术与科技结合,帮助处于微意识情况下的植物人进行康复训练和刺激,并在医院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性的测试。这是一个在现有的技术下,用新媒体的角度解码人的“意识”表达人的“存在”的一次尝试。坎德尔曾说:“艺术引发情感,情感引发观众的认知生理反应,也就是说,艺术能产生全身反应。” 艺术对人的情感和生命本身能起到审美价值外的意义。除了提出观念和表达,本作品也希望利用艺术本体的特质,探索问题的解决。
《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作品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外,作品看起来非常的“科幻”,在具体的创作上面运用到了哪些技术?创作中又是如何实现的?
陈琦:《植物人脑电波计划》系列作品,结合了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脑机接口、医学等。 并获得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何江弘教授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家余山教授团队的专业支持。
艺术家与何江弘主任及中科院自动化所专家团队沟通方案(图片来源于艺术家纪录片)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由于跨学科的复杂性,需要我对各个学科的知识有长期的积累过程,本着艺术介入治疗以及帮助植物人病患和家属的核心目标,去一步步推进技术的迭代和方案的落地。
雅昌艺术网:在与观众的互动上面做了哪些设置?
陈琦:目前在芷美空间展览的版本和临床测试的版本,因为受众和目标的不同,在设计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展览中,作品通过交互性与参与性叙事在用户与作品之间构建了一个新的系统。观众的“所思所想,心念所动”和环境融合产生共同叙事。空间场域随着参与互动观众此时此刻的心念所动而变化,也为其他参观者创造了一个流动却转瞬即逝的世界。
《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作品现场
雅昌艺术网:作品还聚焦艺术疗愈,这方面能否谈谈?
陈琦:“我想呈现不能动,不能说话的人脑海中的波澜壮阔”是我创作的初衷。脑死亡也可作为判定死亡的依据之一,因此呈现植物人大脑的活动信号,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存在性的反思。但我想做的不仅于此,作为功能性艺术作品,艺术介入治疗,能够一定意义上的帮助处于微意识状态下的植物人才是核心目标。
参与植物人脑电波计划的患者与家属(图片来源于艺术家纪录片)
谈到植物人的康复,大众可能会觉得迷惑。而在我的纪录片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对医学专家的访谈,其中也谈到大众对植物人群体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植物人不可能“醒”。而事实上,处于微意识状态下的植物人是有“醒”的可能的,甚至一部分病患的感觉比正常人更强烈。总的来说,艺术介入治疗创作需要大量的跨学科合作,我们秉承着研究精神,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探索。
艺术家对何江弘主任进行访谈(图片来源于艺术家纪录片)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参与到此次展览的?此次展览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陈琦:生态雕塑双年展,是武汉新亮点与新名片,往期的展览也有着很高的品质,既有顶级艺术家的参与,展览方也表现了对青年艺术家不遗余力的支持。我也非常荣幸通过投稿参与到这此展览中。
《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参与此次展览,您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陈琦:在此想感谢策展团队和布展团队、以及各位工作人员老师对青年艺术家的支持和帮助,让作品得以完整呈现。本次作品也非常荣幸和远在美国的声音艺术家于沐晔通过远程合作完成声音部分的创作。
与声音艺术家于沐晔的合作
《植物人脑电波计划2.0》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百分百”,对于这一主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陈琦:“百分百”,在我看来象征着毋庸置疑的决心、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勇气。
雅昌艺术网:展览聚焦“生态雕塑”,关于“生态雕塑”这一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的?
陈琦:“生态”有不同维度的概念,不论是艺术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等,我相信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解读。我对“生态”雕塑中的“生态”一词有着脱离本身词汇的理解,在本次展览中,我觉得“生态”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生生不息”和“态度鲜明”。 在此语境下,“雕塑”概念也得以扩展,包含了更多的当代艺术形式与媒介。
观众与作品间的互动
雅昌艺术网: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本次展览提出的“生态雕塑”概念,是公共艺术的全新领域,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公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的?
陈琦:中国古代即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古代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所在。“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生态雕塑”的概念,直面了当下社会和人类面临的挑战,也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精神。在“生态雕塑”这一全新的公共艺术领域中,其构建了多种层次的对话,艺术创作与环境属性的“对话”;艺术观念与社会公众的“对话”;公众与生态环境“对话”;这多种“对话”对于艺术家来说,让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对公众来说,在更深入的参与和交互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叙事体验和精神交流,由此产生了更广泛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