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评语
2022-01-26 11:15:36 未知
来支钢先生的积墨新山水画,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当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样式。他也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但是已经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化。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语言单纯 ,二是意境幽深。
中国传统山水画,黄宾虹先生概括成“五笔七墨”,五笔“平、圆、留、重、变”,七墨“浓、淡 、破、泼、积、宿、焦”。来支钢从这“五笔七墨”当中提取了一种元素,就是“积墨”,而且把“积墨”发挥到极致,这样就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他的“积墨”在黑色里面有层次,而且非常丰富的层次,在留白也好、布白也好,尤其画云水,白中有更白、更亮。黑中有层次、白中有亮点,这一点又和我们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知白守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他选择“单纯”的“积墨”作为整个画面的一个基调,可以说是和“老庄哲学”精神相通。凭借“积墨”使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能够现代化 ,能够进入现代审美的范畴,就是他把“积墨”发挥到了极致,这个对于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就应该有很深刻的启示。
他的积墨新山水画的文脉从龚贤、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再到来支钢,这是一脉相承的。现在真正继承李可染的绘画思想,笔墨技法的画家并不是太多。他作为李可染的再传弟子,可以说是非常忠实的践行了李可染先生的画学思想和笔墨技法。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来支钢也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了,不光是打进李可染,也打进黄宾虹和龚贤 ,他在传统山水画里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又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了。在李可染的画学思想当中并不排斥“中西融合”,尤其他对西画光影的吸收,应该说是李可染画学思想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方面。 我认为来支钢先生一个可贵的地方就是,也继承了李可染“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而且他这种融合又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融合,而是一种深入的、自然的融合。他的光为了突显白云的亮部,一方面背面衬着浓墨的山,另一方面那种逐渐减弱的、虚化的淡墨,衬托出云的亮度。所以他山涧的白云特别的亮,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再有他也画水、瀑布、树周围轮廓的逆光,这些都是从李可染的山水画中继承来的,但又比这个更丰富。尤其他画的「山中一夜雨」很多山顶的溪流纵横的流下来,画的非常的空灵透明,那个水又有笔墨又有光。深入的“中西融合”有助于营造现代的这种“幽深雄浑”的意境,这也是来支钢积墨新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营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幽深雄浑”的意境。他对山水画的主体山石,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是传承了北宋“雄强”的这种山体结构,而且在某中程度上来讲,他利用“积墨”层层深厚,就把山体变的真正达到了一种“雄厚华滋”的效果,这是他的“积墨”产生的。北宋的山水,它有的框架是很雄强的 ,但是缺少一个厚度和层次感,来支钢的“积墨”可以说弥补了浑厚的不足,我觉得这一点也是他个人的一个创造。再一个比较精彩的是运用“积墨法”来画云、画水,古代也有画水画的比较好的,像马远的水图,但是基本是以线条结构为主,现代的像陆俨少画的江峡的水,也是以线条为主。来支钢的云水是用“积墨”而且很多程度上是用“淡墨”逐渐加深,但不是特别深,以这种氤氲的手法来表现云水就画的空灵飘动,水和云都有一种飘逸的感觉,而且有一种半透明的质感、云气弥漫的质感。这一点在传统中国画当中应该说是缺乏的,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来支钢的云水画法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个云的变幻,云如果说单一的颜色它表现不出这种厚度和质感,它那种很微妙的“积墨”能够表现出我们所谓的立体感,画的是立体的云,这种融合就显得很自然。这种空灵的、虚无缥缈的东西,恰恰补足了或者衬托了那个山体更显得雄浑,那种轻的、虚的和那种实的山体的对比,可以使他的画面气势更显的宏大。他开创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的样式,不仅是这种样式,尤其是他在创造新样式背后的这种艺术观念,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或者说如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具有很深刻的启示。
来支钢的写生作品,不仅是为他的创作积累素材,而且写生本身也可以说是创作。他的写生虽然比较忠实于客观景物,但又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同时又发挥了笔墨的特长,不完全是积墨,但还是以积墨为主,保留了这种“积墨山水”相对统一的格调。他在多年的写生创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笔墨风格,不是机械的描摹客观景色,而是有取舍、有加工,印象最深的地方,也把它强化出来了。让人感到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美,还有笔墨自身的美。
来支钢先生的巨作「艺道」可以说代表了他积墨新山水画艺术探索的一个高峰。这幅作品不仅尺幅很大,而且气势非常的雄浑,同时又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山水的写照,他完全是“因心造境”,根据以往写生的记忆,重新创造了这么一个非常宏伟的山水。从他的技法来讲,确实把积墨这种“单纯”的艺术语言发挥到极致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集传统积墨法之大成。尤其是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点、线、面”的积墨法都在这幅画面中呈现出来了。另一方面他不仅吸收了宋人的结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更推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还可以看见矾头,而他的山顶直接就被遮蔽了,等于把一个山的整体推成近景推到观众面前,给人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而且他在这个“积墨法”当中,特别是画这个悬崖峭壁、山的山坡,掺杂了各种笔法,画的非常的有质感。这又比以往所有的山石画法更显得丰富,而且这么雄浑又非常的细腻,每一个指甲大小的墨迹都不重复,能够画到这么一个程度是真正符合徐悲鸿倡导的“致广大、尽精微”,就浑然一体。他的作品里也有一种“悲壮沉雄”的色调,看了以后,我不光是惊叹祖国的山水那么的壮丽,同时还联想到我们国家的民族命运尤其是百年忧患之后,中国重新崛起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令人感动、令人震撼。所以我认为这幅作品确实是来先生的一个代表作,值得我们当代中国画家们认真的鉴赏和学习。
--王镛(美术理论家、中国美协理事)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