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刘亚明与时间的对话
2022-01-26 14:43:02 未知
石老师问: 你的艺术主张、创作理念、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我常说:假如艺术家都不真实了,这个社会就真的出大问题了。
我认为艺术家应对人类生存状态、对人性有深切的关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站在人类思考的前沿,通过审美唤起人们的良知,对与社会道德、人性相悖的东西有责任痛斥它。艺术是除法治、道德、信仰之外唤起人类美好崇高情操的最好手段。我想用最强的震撼力,唤起人们憧憬崇高、完美、健康、幸福的生活,用最强烈的冲击力撞击人们日益麻木的灵魂,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
石老师问: 大概讲讲这幅大型作品的构思创作状态和表达的意义。投入如此之大,考虑过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没有?
创作这幅大作品,是我因为对当下诸多社会问题作出了思考:人类物欲极端膨胀,肆意掠夺地球造成的灾难将更加频繁,贪婪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恶化,人们道德的底线遭受极大挑战,没有诚信,欺诈造假,潜规则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很难靠公平竞争取得成功,我认为自然造成的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灾难 。
刚好中国和世界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我们全力以赴学习西方的时候,西方的发展方式终于暴露出了严重而深刻的内在危机,我们该怎么办?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告诉人们,按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来实现全球化,地球是无法承受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在加快自我毁灭。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依我来看是人本身出了问题。
一是信仰的迷失,没有信仰和精神追求,把对物质的追逐当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这是贫穷过后的暴发户心理,忘记了精神之愉悦才是根本的愉悦,人与人变成了竞争的关系而非爱的关系。二是人们缺少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的普遍价值标准出了问题,金钱成了衡量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三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没有完全建立,人们缺少安全感,要为未来挣足够的钱,还有许多人更是忙于眼前的生存无暇顾及未来。脱贫之后的人,又得为日益膨胀的欲望疲于奔命。以上原因造成了人们普遍短视,急功近利,对万事万物没有敬畏之情,什么都敢干,人们痴愚、自大、恶性循环,地球最终将毁于她的子民无休止的贪欲之中。
前两年我去了一趟故乡的古镇,在我的印象中,古镇应带给我的是古朴幽然,宁静祥和,人们安居乐业。因为许多年前在故乡有过这种感受。去后令人大失所望,一进古街映入眼帘的是满地垃圾,处处充满了商业气息,每个店铺都塞满了色彩艳俗的劣制商品,大人几乎都在街边玩麻将,小男孩拿着玩具枪在"战斗"。吊脚楼下、小溪边到处是垃圾,摩托车卷着烟尘呼啸而过,寺庙中也迷漫着商业习气。已经或还在修复的几处明清古建筑工艺之差,让你难以忍受。此刻我深感我们早已没有了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能工巧匠,这样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敬业精神来保护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已被滚滚的物欲和滔滔功利吞噬,我已找不到心中的"桃花源"了。
其实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来自于对财富的无限追逐之中。地球上已有了成功的典范:北欧的丹麦和南亚的不丹都是人类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而它们并不是最富裕的国家。
依我看来幸福应来自于人人都有精神信仰,人人都有慈爱之心,人与人和睦相处,互相合作,个人把个人的事做好,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同享碧水蓝天、风调雨顺,享受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诗意地生存,享受造物主赐予的亲情、友情、爱情。
我很早就明白一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一切时间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来,能把一件事情干好就不枉此生。
在这自然和人文环境遭受到人类自己毁坏的时候,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是不能袖手旁观的,在冥冥之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召唤我必须要作这样的选择,用最大的画面、最强的视觉冲击力、最极端的方式和内容,直指问题实质,未雨绸缪,震撼人们日益麻木的心灵。因而对于我所想表达的如此巨大的问题来说,对于如此崇高的目地而言,任何精力财力的投入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在构思这幅巨大的作品时,以及这两年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沉浸在极大的创作冲动之中,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与画中人物苦难与共,不能自拔,真可说是五味俱全,悲欣交集。我考虑最多的是它的社会性,它是否抓住了当下人的普遍特征和生存状况,其次是它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否能有震撼力,它是否能打动人的心灵,它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至于谈论它的市场价值,在我看来是很滑稽的事情。
问: 你个人经历当中性格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
奶奶及父母亲,以及少年时候的人生经历,在我初涉人世,人格开始建立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开始了,父亲被打成了走资派,母亲又是什么保皇派,我们的家马上被造反派头子占领,一家人被赶到了马路边上阴冷又潮湿的房子里住,这一家从此遭了殃,父母亲此时根本没有任何力量照顾我们,只有奶奶用她弱小的身躯、博大的爱保护着我们,用她那慈爱善良之心呵护着我们幼小的心灵。
奶奶是我们那一带公认的大善人,她是四零年入党的老地下党员,解放后担任我们老家的乡党委副书记、镇长,在***年代全国都在大炼钢铁,县里领导瞎指挥要把镇上的一条街拆掉用木材去炼钢铁,这时奶奶站出来坚决反对:"你们把房子拆了,这些工人一家老小住哪里去?而且冬天马上就来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这种事会被看成*******的行为,会断送她的政治前途,而她首先站在人性的立场,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
在我接受人生第一课的时期,长期耳濡目染她老人家的言传声教,她做人的本色、做人的善良、做人的责任、做人的坚韧,处处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因而我的性格受她影响最大。
身处那个年代,因为条件差,所以要倍加努力。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所以只能靠个人苦干实干,因为自尊心强,所以绝不服输,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所以要加倍发愤。当时我想,我现在不行没关系,我一无所有也无所谓,但只要我坚持不懈,我使猛劲狠劲,天道酬勤,我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这印证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的原理。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执着倔犟的性格、做人的责任感和拼命三郎精神。
问:怎么下决心创造这样大型严肃的作品?你长期坚持严肃的创作,对内心的孤独、挣扎你自己有什么感受?
我也同样不能避免世俗价值观的诱惑,如市场的,还有所谓学术的诱惑。当各种展览、评奖都与你无缘的时候,你当然免不了骚动不安,内心苦苦挣扎又孤独无援。长期的边缘状态,炼就了一种自我享受孤独的超强能力和清醒的头脑,最终修炼成了一种境界,在创作的自得其乐中,享受漂在高山之巅的孤独,有一种非常充实的感觉。人非圣贤,时而会被一些市俗的判断标准扰乱方寸,会搞得你内心波澜起伏,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又会用回避的方式,关闭所有的资讯,尤其是屏蔽艺术界虚假浮躁的新闻,把内心的波澜化为动力,在长期不被人认可的压力之下,视为生命对你的历炼,检讨自己,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暗示自己:是大器终将会晚成,如果成功得太容易就会满足现状,有使命感的人总是倍受挫折,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挑战自我,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绝不向利益和虚假作妥协,绝不以别的方式取得成功,用自己的实力去拼。这些都跟性格中的非功利性和自视清高有关。以强烈的使命感来对待艺术,不愿把自己视为崇高神圣的艺术世俗化,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她的神圣性和严肃性。
这种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周游世界各大博物馆,站在大师先贤的大型绘画面前那种崇敬之情无以言表,那种崇高感从而升华为人格的力量,灵魂被深深震撼。反思自己民族为什么缺少这样惊世骇俗、撼人心魂的大型油画作品,此时一种强烈的冲动,要为自己民族创作这样的作品。
还有一种力量来自于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与自身的经历有关。童年时家乡虽然物质非常匮乏,但家乡在我的心里是那么的美丽,一条江绕城而过,在江边玩耍时常能见到清澈见底的江水,江水中小鱼在自由畅游。渐渐地发现河水开始变脏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越来越拥挤,大量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未经任何处理,肆意排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再到后来已不堪入目,河水的颜色已变成了酱灰色,某些地段已臭不可闻。上下游无数座城市居民同样在依赖这条母亲河生存,几乎每一个单位都有几个得绝症的人。此时我在思考,造成这种局面在这种生存环境之中人们岂能视而不见?此时我个人的力量是无足轻重的,同样我自己也选择了逃离。
来到了北京,八十年代的北京常常是碧空万里,小街上、胡同里几乎见不到几个人,十分宁静,我心里有一种逃离的侥幸。慢慢地北京也开始拥挤了起来,再后来出现了沙尘暴、非典、禽流感,地下水出问题,沉闷压抑的天气常常出现。我发现我已无处可逃。我能再逃到哪里去呢?我的亲人,我的家都在这里,有几次我从郊区工作室开车往城里去,远远看去整座城市笼罩在烟尘之中,我也只能往里钻,因为我的妻儿都生活在里面。
还有一种力量来自于对当下艺术潮流的不满:浮躁、功利、调侃、轻松,拿政治人物开涮,投机之风盛行,难道当代艺术只能这样吗?其实我在八十年代已感到了这种骚动,因而内心做了一个决定,当别人越是骚动时,你自己越要心如止水。这二十年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基于这些: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当然不能缺席,要以艺术独有的方式对社会、人类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以艺术的影响力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在迷茫中觉醒,引导冥冥之中的众生,向往和憧憬美好、理想、崇高、圣洁。当然要完成这样大型的作品,不是靠一个想法,一个冲动就能做到的,它要求你做长期的准备,有浮躁之心是做不到的,有功利之心也是做不到的,内心不够充实、情感不够真切、功夫不够扎实深厚,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忍受寂寞的能力都是做不到的。没有忧患意识,不能站在人类历史高度俯瞰人寰更是做不到的。而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强烈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对当下人类生存问题发出叩问,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号。
在汶川大地震来临之前一年我就开始了此画的创作,所以国内有位著名批评家撰文发表于网上说,我预测了这次灾难,其实我的预言还在上演,我说的并不只是这些,它的意味更多,更深,更广……
2009.3.22
(责任编辑:宋立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