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魂之永恒存在
2022-01-27 11:35:26 未知
乾隆皇帝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肖像最多的帝王,除了最为正统的官方朝服像,他还乐衷于在画中扮演各种角色:文人,武将,隐士,僧人,猎户,孝子,甚至菩萨……
《乾隆皇帝大阅图》由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描绘了乾隆帝每三年一次大阅兵的场面,他披甲胄,骑骏马,配弓矢,精神焕发,威风凛凛,这幅标识性的戎装像,自乾隆四年开始直到清朝灭亡,都被挂在新衙门行宫后殿屏上。
《乾隆皇帝大阅图》描摹的是眼下,并作为永恒的存在,持久彰显它的纪念意义。相比之下,《弘历平安春信图》则是乾隆帝对往昔的一次追忆。这幅图描绘了乾隆登基前与父皇雍正帝在园林中观竹赏梅的情景,表达了乾隆帝对父亲和往日岁月的怀念,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亲情关怀。
在乾隆帝的一些人物画中,还投射了他更为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在《弘历洗象图》中,乾隆帝把自己虚拟成文殊菩萨,是他笃信藏传佛教的体现,也是维系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有效尝试。
肖像,是乾隆帝维护整个帝国网络的方式,他借由不同的模式,塑造不同的身份,满足不同的关系需求。肖像也使得乾隆帝被更完整立体地铭记。
《是一是二图》,采用了别具心思的“画中画”形式,乾隆帝装扮成汉族文人,坐在榻上观赏自己收藏的古物,身后山水屏风上挂着他的肖像,他在其中不禁思考:真实中的我和画像中的我,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种富有哲学意味的双重强调、对灵魂归处的追问,更加固了一种永恒。
与《是一是二图》有着相反意趣的另一幅著名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与文治武功、名震寰宇的乾隆皇帝不同,对于蒙娜丽莎的身世,我们知之甚少。事实上,在蒙娜丽莎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她的肖像只在学者和收藏家中间闻名,直到20世纪才终于为公众所熟知,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2014年,有930万人访问卢浮宫,其中“80%的人只想看《蒙娜丽莎》。”
在《蒙娜丽莎》上,达芬奇放弃了对身份、空间、物品以及母题的依赖,而把人物本身放在唯一重要的地方,几乎是凭借对一瞬间的捕捉,在难以解释的微笑和无法言喻的灵魂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同样引发了无尽的思索,彰显了存在的永恒。
综述以上各幅历史名画,都没有摆脱对现实与现世的描述,同时也没有超越身体部分。
怀着重塑永恒之肖像的期冀,中国雅生活,联袂独创以灵魂为元素摄影类型的视觉艺术家王跃龙,秉承中外艺术理念,打破绘画与摄影的边界,打破时间对生命的缠绕,打破历史对永恒的追述,最终传达当代人的生命意象。通过艺术家的通灵传导,让灵魂与自我产生一场亲密对话,梳理人的生命状态,捕捉隐秘的讯息,并以高级的审美品位定制个人形象品牌系统,创作足以传世的纪念影像。
你将如何认识自己?有形的躯体?还是无形的灵魂?我们认为,形体只是一个过度,是认知的媒介。我们最终要通往的是更高维度的真实,那就是灵魂维度的高级存在状态。唯此,才是永恒之存在。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