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猛虎变萌虎 几千年虎形象之变

2022-02-01 20:43:04 未知

今天是虎年第二天,也是被各种带“虎”字的祝福淹没的一天。

金虎进宝,灵虎送福,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生龙活虎,龙精虎猛、龙腾虎跃、虎步龙行…

SavrbXTI8QLX1W1zrXB5vwRr431C6TzlMBxsck1x.png

这只奔跑着的金箔虎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出土于三星堆1号祭祀坑,一看就是只骄傲的老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自然中的虎,还是被权力和力量物化的虎,都一直被人们所敬畏,也被人们所喜爱,现如今更是成为了可爱与萌的代言词。从猛虎到萌虎,在虎形象逐渐演变的背后,变化的是人们随着认识、技能的提高对自然的适应和改变之力,不变的是人们发自内心趋吉避凶、祈愿美好的真诚心愿。

被崇拜的图腾

o6cS6axYpUVY01Vb7qwRqgoziPQJQgJVcmjzUxCs.png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虎”字就是一个形态生动的象形字,其中突出了威慑人类的虎爪和虎牙。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虎簋[guǐ],器盖同铭为一象形的虎字,应该是作器者的族氏。

VWtOqt5qPK6vwpacGKTFLWpnTCedIlpcJ2W3GNeD.jpg

甲骨文中的虎字

自古以来,龙和虎都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物。相比幻想中的龙,虎作为古人们能观察到的真实物种,其独来独往的个性和高居动物食物链顶端的绝对实力,成为众多部落的图腾被崇拜。

gwRE8n9hEreKv8kU9x5CnNrbVsYNIYUmGK6OcQyW.png

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都发现了与虎有关的岩画。其中阴山发现的“五虎图”,体现了古人对虎身上那种威严气质的向往和崇拜。

m96VGiUmJ8L0lRiDNvh4u1c8TmGBn1aFRrw61Xzy.png

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这只用蚌壳摆塑出来的虎的图案,伴于一具人类遗骨之侧,被认为是国内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老虎形象。

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距今5600—5300年)出土了虎骨遗存,还有玉虎首璜和玉双虎首璜。其中的玉双虎首璜,璜两端各浮雕有虎首,用阴线浮雕刻出眼鼻嘴耳和脑门上的皱纹及向前扑的前爪,璜上阴刻花纹表现虎的花斑,造型独特,似猛虎上山。

有不少青铜器上的虎形象,也是古人崇拜虎的印证。

qCcKtciDOuKe8wmxadTquEEjdDh9RsHJ5E881R3v.png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收藏的战国青铜虎钮錞于,形体硕大,造型厚重,音质优良,有“錞于王”之誉。錞于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其上部的钮为一张口龇牙、翅尾欲扑的猛虎,极为生动,是巴人崇拜虎的又一重要物证。

ZKX1vk52P91eTiye3EcBwe3WozgUNoWR9yNZcFhy.png

伏鸟双尾青铜虎(江西省博物馆藏)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藏的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是目前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虎首平视,口张露齿,獠牙尖长,双目圆凸,眉粗横行,两耳竖张,背伏小鸟,腹部略垂,腹空无底,双尾曲卷,呈伏蹲欲纵之姿。它把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表现到了极致,可谓虎之王者,群虎之魂。

sx0aRiVRRxOxOdoQEPIdfPix9EuNRRMy8qwrNZxx.png

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青铜虎鎣,折肩罐腹,形似茶壶,顶加饰虎纹,盖顶踞一虎身龙尾兽,整体造型端庄典雅,纹饰精美。据专家推测,它很可能是在祭祀典仪上用来进奉使用的礼器。商周古人重视祭祀,虎形象的礼器,承载着重要的信仰意义。

青铜器上的虎

商周礼器日益精美,出现了很多虎纹或虎形的青铜器。殷商时期的出土青铜器中,不仅有独立的铜虎雕塑,虎纹、虎形器,以及虎饰件也很常见。

G8tvGgoOpxkDgLQR7yW34iScmGn4U4kLkA8Y3lGN.png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春秋早期子仲姜盘,腹内壁铸铭文六行三十二字,记载六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的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宝用。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头立体爬行虎,虎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

ilFvvHTudXIV5sNZY8I2bu5TGwAZ5SJt6eK56HdS.png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汉八牛贮贝器是反应滇文化青铜特色的标志性器物。贮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制,牛和虎是常见的装饰题材。器物整体呈束腰圆筒形,器盖上铸有一头大牛和七头小牛。腰部是两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视眈眈。

在众多题材中,在多个青铜重器上出现的虎食人像,引发了世人的各种猜想。

中国迄今为止已知的最重出土青铜器后母戊鼎,鼎上花纹丰富,造型不一,变化多样。其中最引人遐想的便是神秘的“双虎食人”图,口相向,威风凛凛。

ZhogZY9kPJMxy8ED27dOKuYnlYPtiRfCSAk8Dech.png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商代龙虎纹青铜尊,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铜尊腹部的虎食人纹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口含一人。人无衣冠,身上装饰花纹。以轴对称的方法从表现了猛虎的完整形象和雄伟身躯。有专家认为龙虎尊上所塑的“虎口衔人”意为“虎方”,有可能与虎方国有关。或许台家寺遗址就是虎方国迁徙过程的一个环节。

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及山西浑源李裕村出土的春秋晚期鸟兽龙纹壶腹部,均有类似的虎食人像。与此题材相关的青铜器,虎食人卣(yǒu)备受关注。

d79yRWYdwBt2CfSGOOaCU3ECWKOZlStSlUUy13nI.png

如今藏在日本全屋博古馆的虎食人青铜卣,整器为猛虎食人的立体形象。奇怪的是,被虎爪抱住的人,脸上表情平静,双臂抱于虎臂之上,双足踏于虎脚之上。有专家表示,这种虎食人像或许是取《山海经》中虎噬鬼魅之说,用来震慑邪祟。目前虎与人造型皆完整的青铜虎卣仅有两件存世,另一件由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在1920年购得,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力量和权力的象征

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老虎的形象还特别出现在相关军事用品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采用虎的形象制成的虎符,作为调兵遣将的信物最具知名度。

ddefIDGmMp9uNAwIoZOLorkDzDRUySyMw9ppA3pb.png

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兵符。外观是一只威猛的老虎,昂着头,尾巴卷曲,背部弯曲成一个凹槽,虎身镂刻有铭文,历经两千多年依然清晰可辨识: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 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殴。

译文:右半符在君王那里存放,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如果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不过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用与君王的右符会合。

UyIHnPQzyFbS0x043zK3gANv9kzc9bAsMeilROo6.png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阳陵虎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调动军队时,使臣自皇帝处持上右半符,到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与左半符验合,方能发号施令。

v3b94ENYOvFRQfhdtOHUyyj6S2wZ9MzBdAAIaMtn.png

现藏于西安博物院的战国金虎符。金虎上没有铭文,其出土地点是凤翔县虢镇,原是先秦所辖区域,另外从造型特征看,属春秋战国时期,因此推断此符为早期形状。

aDtXoxko2c3nLNEa1t9Ge7ja4HsUrKK21Q7P6AuR.png

辟大夫虎符,战国,虎身刻铭文:“辟大夫信节,堳丘与塿纸,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ojNhd3xK608RSf96xLFdIuJ4xBjbrN0FQR0VcqAR.png

西汉错银“堂阳侯”虎符,堂阳侯是汉高帝刘邦封给功臣孙赤的爵位。

流传下来的虎符中,汉代虎符较多,与当时国土面积较大有关。虎符文化的黄昏在唐代到来。唐高祖李渊为了避其祖李虎的名讳,改虎符为鱼符,武则天时又曾改为龟符。南宋时曾恢复使用虎符,之后虎符就不再作为功能性物品使用,曾经风行一时的虎符功成身退。

ABgSVagA9DgB6ZbYT3PmwfmEm1xRxxSZcGdjC1xj.png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汉代皇后之玺,只有成人的手心大小,晶莹润泽的玉器表面雕刻着一只凶猛的螭虎。螭虎是在吸收螭与虎的特点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神兽。用螭虎作纽,表示君临天下的王者风范和统领百官的绝对权威。

被降伏的百兽之王

随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以工具和技术为倚靠的人们与老虎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人和虎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作为曾经的百兽之王,也可以被降伏。

l3ycUakJ1WkiRoq9lOJb96vXUxMkgEdkUkqCwjgD.png

汉·青釉陶虎子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尚武的汉代,还产生了一件与虎有关器物-“虎子”。相传西汉名将李广射死一只卧虎,砍下虎头作枕,又用铜铸成便器。出于对李广将军的爱戴和推崇,民间跟风将夜壶制成了虎形。传说抛开真假不论,足以见汉代人意识里征服猛虎的精神理念。

fVpJVBN9BUjIpNpXRoFG110AFRZT6y64DSISviZP.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戴进《罗汉图》中,一个罗汉坐在寺院门前,右手持杖,左手抚摸依偎在膝前的老虎,泰然自若。在他的抚摸下,老虎乖顺如大猫。而躲在门后窥视的童子,看到这副景象,则面露惊恐的表情。

7fdit4RXh6w0hu1eW8JDXuNl9IeuBbmYcD6xRTOP.png

对于帝王来说尤其如此。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景宗伏虎玉摆件,取材于史书中景宗降服老虎的记载而雕刻,是馆藏秋山玉精品。描绘了辽景宗降服老虎的情形:景宗戴冠,穿着窄袖长袍,安坐石洞旁,“不发威”的老虎服服帖帖地伏卧身旁。

热衷于狩猎的雍正和乾隆两父子,在让画师描绘自己“伏虎”这件事情上的前赴后继。

l1JayBdjVSUPorElPbTxaHlF1F88TBJ7STokDO2i.jpg

在《胤禛行乐图册·刺虎》这幅图画中,西洋装扮的雍正手持三叉戟与一头猛虎对峙的场面。雍正高扬着眉毛,双眼怒瞪,极为紧张。而老虎的脸上有几分拟人化的微笑,外露的獠牙也丝毫不显锋利,倒有几分可爱。

3x7e5FiDKjk9xrcpOyAqPkWHurMyhwSdkpDGbAdU.png

由郎世宁领衔创作的《乾隆皇帝刺虎图》,而立之年的乾隆皇帝与侍卫手握长戟、跨步向前欲刺猛虎,而猛虎在威逼之下止步不前。为了烘托乾隆皇帝的高大,将本是兽中之王的猛虎,画得既小又弱,全然一副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可怜之相。

瑞虎在民间

而民间对老虎的吉祥功能怀着一如既往的热爱。据说,从黄帝时期,人们就画虎贴于门上以御辟邪保平安。长久以来,人们用虎画、虎雕、虎环以及各种虎形饰物来镇宅,用民俗服饰中的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寓意驱邪避祸,吉祥平安。于是,在年画、泥塑、皮影、剪纸等民间美术品中,老虎的形象除了威猛之外又平添了几分活泼可爱。

kHivHsLcRZzMlNMRWcC8v8RR2AnYEYsCKgXwbiz2.png

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褐釉彩绘虎形枕,虎身为枕身,在黄釉下以黑彩描绘模仿虎皮斑纹。传世的此类虎形枕主要为河北磁州窑、河南禹县扒村窑、山西长治窑生产,风格较为接近。

iwKaVSXfwTNxRbzBG1uYw0mD7qiP4eWd21S78yZD.png

这件同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布老虎,布老虎头颅硕大,尾巴颀长,造型雄壮。白天能当玩具,晚上也可以用作枕头,既美观又实用。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玩具。因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春节期间,各地文博机构均推出了以虎为主题的展览,历朝历代的虎文物精彩纷呈。想要了解更多的虎文化,不防挑个好天气,和家人一起走进博物馆。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