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去雕塑化:“雕塑”的固有价值还重要吗?
2022-02-11 10:31:56 陈耀杰
编者按:回望过去一年雕塑艺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雕塑”既有的理解已经完全被打破,材料与观念,艺术与科技,身体与现场,尤其是材料的拓展,极大地改变了雕塑艺术的创作生态,还有科技的发展,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方法,提供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强烈现场感和“现成品”震撼力是在观看雕塑展时最大的感受,此外,对社会现场、公共空间地介入也在不断的加强,比如艺术介入乡村改造乡村。
现在雕塑艺术的创作和展示越来越呈现出“非雕塑”和“去雕塑化”的倾向,很多时候与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综合材料、实验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当“雕塑”本身的定位逐渐模糊,雕塑语言快速发展变化,雕塑本体语言不断被消解,被简单化,雕塑某种特有的空间感与力量感在减弱时,我们该如何看待雕塑艺术当下发展的这种状态?
雕塑与其他专业的不同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雕塑”固有的价值?从材料到内容到表现到空间关系,雕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科技与艺术的发展,虚拟创作与展示已经出现,当雕塑的概念越来越泛化的时候,“雕塑”的概念是否会被重新定义?雕塑专业毕业的艺术家正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重要的创作群体,我们该如何看待雕塑的未来?或者它的可能性是什么?
雕塑的精神和态度是当下最值得被讨论的
现在我们谈雕塑还想对是传统的概念,要应用到新生事物上,就会出现问题,现在的很多作品像雕塑,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媒介,有很多的信息可以放进来,表现的非常丰富多元,形式上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使得作品的面貌变了,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称呼代替雕塑来称呼这些作品。
在艺术家杨心广看来,雕塑有精神,它是一个客观对象,人们可以与其对视,有一个比较整的外形,有力量感和一定的形象,但与观者是有距离的,可以是非常巨大的纪念碑,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放在桌子上的雕塑,是可以审视的,这种距离有一种魅力,就好比读书或者思考问题,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澈的环境去体验,需要借用人的想象空间。
杨心广《植物纪念碑》,树枝、聚氨酯发泡胶、防腐剂、封闭剂、水性漆,尺寸可变,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心广《植物纪念碑》,树枝、聚氨酯发泡胶、防腐剂、封闭剂、水性漆,尺寸可变,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而当下的很多作品是琐碎的碎片砸向你的想象,让观者变的被动,很多时候视觉体验和感官体验缺少了一个空间,就是上面提到的雕塑那种保持距离的想象空间,这种空间在杨心广看来是一种态度,现在的很多作品缺少这种“爱答不理”的精神力,很多时候过度拥抱,过分的为观众着想,或者用很多方式让观众走进一个创作者设定的范围,这种范围不像是一个有姿态的雕塑,如果我们在当下要去谈论雕塑的话,这种雕塑的精神是可以去探究的,因为它代表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也可以应用在很多沉浸式体验的作品中,它必须有一个姿态给予观众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包裹着观众灵魂,它并不是抚摸你,让你去摸它,而是保持距离,所以我们应该从精神上、态度上吸取有用的东西,只有这个才值得讨论。
不管雕塑如何多元化,它一直都在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雕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刘礼宾回溯当代雕塑的历史,1998年央美雕塑系的教学改革是一个节点,当时在教学中引入了当代艺术,此外还有金属和陶瓷,这也是为什么雕塑领域出现了很多金属雕塑。
他讲到西方当代艺术的教学经常是问题出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之间讨论,同学与老师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明确表达的观念或者问题,当这个问题成立之后,然后在借用艺术家自己的技能和可用的材料来进行表达;而我们的雕塑教学是先从材料入手,先从专业入手,经过五年甚至是八年的训练,然后在向外扩展,作品呈现的面貌自然不同。
卢征远《眼里尽是光》装置 尺寸可变 软质纤维,钢,灯光,声控装置 2021-2022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西方的艺术家学腔特别重或者当代艺术腔,就是这个原因,比如芝加哥艺术学院,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本科和硕士出来的作品非常平,我们看到的作品很多,而不是他的问题和观点,比如精神问题、种族问题等等。
雕塑是个特殊的领域,它和绘画不一样,在整个艺术语境中,绘画的局限性要比雕塑强,因为不管如何创作,即便是平面装置、综合材料,仍然是架上,它的视觉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突破相对雕塑要困难的多。当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走向更广阔社会关系,公共空间,种大众媒体,甚至是网络等等的时候,艺术家走向关于自身认知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专业的属性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去雕塑化的现象。
卢征远也讲到雕塑教育改革很重要,还有就是雕塑的训练方法,它可以适应多样化的当代艺术创作,这个是核心。
杨心广讲到自己的学习经历就是天天做雕塑、做泥塑,他从中学到的几个重要的东西:第一个是要比较克制,要放弃那些太表现的东西,抓住内核,像雕塑它的核心是结构的牢固。
卢征远《即时的洞穴》 装置 尺寸可变 快递纸箱,声音播放器,霓虹灯,木 2021-2022
这种方式从人体写生中理解空间和体积,掌握了这种处理空间和体积的手法,在展厅里面呈现任何东西都不会散,那种占据空间的方式是非常高明的。就是你要通过雕塑训练才能够真正把握形势的塑造。因为我们现在主要还是造型艺术,还是从视觉上,感官体验上来呈现作品,那么形式肯定占主要,这种形式呈现,雕塑语言里面有很多特别重要的训练,它不是细枝末节,所以以这种角度去看很多现在的当代艺术作品,都能感觉得到作品是有雕塑经验的,能看得出来那个作品可能没有雕塑经验。现在有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特别炫特别好看,但是肯定会被老师批评,没有抓到重点,还有这种装饰性的氛围,属于造型运营,但跟雕塑出身的做的这种造型艺术很有区别。
从这点看雕塑好像一直都存在,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了,但你能感觉到那种手法还存在,有它的魅力。
艺术家蔡磊也讲到,雕塑的学习,让在创作中抓住的是雕塑的本质和审美的捕捉,同时,一个艺术家做一件雕塑容易,难的是自己系统持续的做好,因为雕塑这条路是运动的,走在其中的时候,感知、体验已经发生变化,包括对雕塑的理解和认识。
他讲到自己是80后艺术家,成长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创作也与自己的生存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选用建筑材料来进行创作,但不管如何最终都离不开作品,当然在创作中也会想到自己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蔡磊讲在创作上随便一种媒材都可以把雕塑立起来,但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材料和你的作品思考的问题有没有关系,这是作品成立的前提,所以说雕塑和绘画不一样,绘画是在一个画布上去处理,雕塑只要是在空间中成形态以后,它就必然涉及到材料、语言,在雕塑处理上它们有着关键的作用。
未来,雕塑会是一个颠覆的问题
卢征远讲到,自己学习了5年雕塑,他的老师曾问他什么是雕塑,后来卢征远觉得实际上不不需要给出答案,重要的是始终去想着这个问题,其实雕塑是否会重新定义也是如此,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我们每个人抱有提问的态度,思考来去工作,来去展开我们的实践,这个是有价值。
在他的工作中,并没有太过区分雕塑、装置、公共艺术,这不是他的核心工作,对卢征远来说,是否创造了一个他认为的作品是重要的。
雕塑在今天对我来说,它并非一种艺术样式,它在今天跟身体更密切,如果我们把雕塑理解成一块石头,一块铜,或者动态的机械,好像有点窄?对创作来说,核心的东西就是做,是我们身体行动、身体性,这可能接近雕塑的核心本质。
《毛坯房20200425》,水泥,钢结构,88 × 28.5 × 119 cm,2020
在卢征远看来,每个艺术家都是在用自己的作品,穷尽一生去构建自己认为的叫艺术的东西,其实艺术家没有那么明确,在做的过程中,就像今天让我们去描述雕塑其实是很难描述,或许等我们已经不在的时候,回头看我们的边界才形成,因为已经不可能再变化了。
而对于杨心广来说,未来感知都很困难,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将创作向前推进,没有太多空间去思考雕塑还是什么?雕塑该怎么发展。它的可能性并不是去试探它能成为什么,而是反思它的方式。探路的话纷繁复杂,各种形态都有可能出现,但是每个形式都经不起反思的话,这些试探也就没有意义,
刘礼宾讲到,不停打破在边界左右游走,反而给领域带来一种活性,学术问题、市场问题、甚至文化问题都是在这里面,未来整个全球格局或者是在文化格局之中,雕塑会是一个颠覆的问题。
《三单元》,青铜、24K金箔、水泥底座,55 × 46 × 320 cm,2020
2017年,刘礼宾在纽约雕塑中心驻留住了一个月,当时去的是时候他还想过自己是研究当代艺术的,为什么会来到雕塑研究中心,后来发现其实还是在研究当代艺术,所以在全球语境中,雕塑的存在并不是说有了装置,有了当代艺术弥漫它就没有价值了。
结语:雕塑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其实不管面貌如何变化,它的核心依然还在,多年的雕塑训练使得雕塑专业出身的艺术家们注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在这里,雕塑的概念变不变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们的反思能力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