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2|再寻庐山恋:科技守护世遗,谱写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2022-02-17 09:39:55 陈徽
1979年秋冬时节,一部后来在中国电影史上成为传奇的影片在庐山开始拍摄。
拍摄团队走过了含鄱口、芦林湖、白鹿洞书院、望江亭等十二处景点,用庐山的秀丽风光,为男女主角的真挚爱情增添了别样的寄托。
在这里,还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个吻戏镜头。
《庐山恋》中的“世纪之吻”
在经过了长达5年的分别后,男女主角故地重游,一同来到了观音桥边。面对木讷矜持的男主角耿桦,自由奔放的女主角周筠忍不住在他的侧脸留下了轻轻一吻,而这也成为了影史上意义非凡的“世纪之吻”,也是40年前的中国走向繁荣与开放的信号。
庐山为什么会成为剧作家的取材地?与其他自然风光相比,它又为何在古往今来一直受到诗仙文豪们的青睐?
2022年2月13日,《万里走单骑2——遗产里的中国》第9集在浙江卫视开播。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带队,本期,“万里少年团”走进电影《庐山恋》取景地——庐山,感受自然美景,探访名家大儒遗迹,再寻庐山之“恋”。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面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而南倚唐代诗人王勃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北枕滚滚长江,西邻京九铁路,地理位置极其特殊。除此之外,庐山还是罕见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杰出的、无法替代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
庐山所在的九江市,因浔阳江而简称为“浔”。千年前,写下了“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的白居易正在浔阳江头送客。站在浔阳江头,看到长江与浔阳江的交汇,实为壮观。作为七省通衢,四通八达的九江也有“天下眉目之地”的美称。
浔阳江繁华的景象
“万里少年团”成员从琵琶行发生地出发,踏上了守护世遗的“庐山恋”之旅。
含鄱口是欣赏庐山美景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眺望到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以及第二与第三高的大月山、五老峰。
在地平线将消失处,则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而含鄱口也因像龙口将鄱阳湖含在嘴里而得名。
庐山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中心副主任吴倩妮向大家介绍,整个庐山的山体占地302万平方米,而在海拔1164米处的庐山之巅,一个名叫牯岭的小镇坐落于此。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谷,常住人口多达2万人。因年平均雾日达到190天,故有“云中山城”的美誉。
而在庐山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有着如镜面般澄澈的芦林湖。芦林湖不仅为山上小镇居民们提供生活饮用水,还是遗产监测的数据来源之一。
走进庐山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中心,大家的目光被正前方的大屏幕所吸引。屏幕上展示了庐山的地理状况、遗产要素汇总数据、景点监测内容等等。
“老单”和肖央感叹于电子科技对世遗守护带来的帮助
据介绍,庐山的“三普”数据、“四有”档案都在这里得到了电子化的呈现。
而在2022年的第一天,监测中心内还拍摄到了2022年庐山的第一场日出。
从古至今,许多人仰慕庐山,来到庐山脚下读书修身。陶渊明、陆修静、慧远和尚……
这些名家不仅在此处留下了遗迹,还吸引了更多的后人来此瞻仰。
在神龙潭,花草丰美,小鸟啁啾。清澈的泉水不断涌出,映照着山石上巨大的“龙”字石刻,显得更加幽深。这是宋代南康太守李亦所写的篆书。
庐山现存各类石刻多达1300余通,可以分为摩崖、碑、墓志、塔铭、建筑附属刻铭五类,其中以刻石和碑铭居多。
除了石刻以外,文豪们也常为庐山写诗作文。
今天的漱玉亭还留着当年苏轼写的同名诗,在诗中,东坡先生不仅描写了实景中“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的奇特现象,还表现了内心的想象世界。
大家在漱玉亭品东坡诗
而更为出名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引得多少人到庐山观赏瀑布奇观。
然而,“万里少年团”的成员们恰在枯水期来此“打卡”,并没有见证庐山瀑布最壮观的时候。
但是,即便在枯水期,在庐山绝壁上,瀑布垂直而下,绵延不断,同样也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给人洗心涤念之感。难怪李白5次造访庐山。这般的美景与诗人的才情,共同造就了诗仙的千古诗名,也在人们心中屹立起一座了不起的南方名山。
庐山山间的云和雾,勾起了历代文人的情思,又缭绕出了诗词中的水墨庐山。
陶渊明爱庐山的人景交融,他少学琴书,偶爱闲静。
庐山不仅给了他“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也给了他不在凡间在神界的体验。
也就是在这样充满文人气息的庐山,才能够建立起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
位于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在闹中取静。它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当初,白鹿洞书院由理学大家朱熹上书所建,因此也建立起了一套儒家正统的学规。这套学规流传广泛,甚至几大书院都是按照这个学规进行教学的。
白鹿洞学规
庐山今天最出名的,还有它那始终如一、播放了40年的电影《庐山恋》。这部电影于1980年7月12日首映,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气象,也成为了当时庐山最好的宣传。可以说,是由一部电影唤醒了这一座山。而在短短四十年间,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苏轼来到庐山,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但现在,依靠现代科技,庐山得到了全方位的监测和保护。
从一座山到一首诗,从一部电影到多学科力量的科学监测,不同时代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爱恋着庐山的文化景观,守护庐山云雾中的那份记忆。
(责任编辑:陈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