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来自16位华裔女性的艺术实践:探讨女性工作的新可能

2022-02-17 10:19:05 江静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以“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为主题,将目光聚焦于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试图探讨当今社会劳动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展览由王璜生总策划,李贝壳、刘希言担任策展人,余湘智、陈卓尔联合策展,邀请常羽辰、董春华、关庄、郭钰铃、靳华、李韵霆、刘北立、刘多妮、骆佩珊、马文、毛羽丽、沈采、王美佳、王凝慧、张潇月、张亦飞共16位长期生活在海外或来往于海内外的女性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以影像记录、艺术表意、空间再造的多维创作方式,集中呈现她们在艺术实践中的阶段性工作成果,以及她们对这些工作与角色的阐释。

MxIssOGFLJTtQwegtjwsTv5v81fUMSQC79biyHBU.jpg

策展总顾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在导览现场

在工作

展览主题“在工作”经过了多方讨论。“工作”概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此次展览中,工作包括家庭工作和社会工作两大部分,着眼于跨时代中作为劳动生产力的女性艺术家,从农耕种植到工业生产再到智识生产,所付出的体力、情感与智慧。通过考察她们的艺术创作,引导公众重新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海外华人女性为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知识创新所作出的努力。

配合参展作品,策展团队通过很多细节强化了“在工作”这个主题。展览的板块区分以堆积的标准化包装箱呈现,每打开一个箱子则预示着一个章节的开始。此次展览在全球疫情期间展开,去年年底开展时正逢深圳疫情突发。参展的部分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从海外打包邮寄过来,包装箱既是这段经历的证明,也是“工作”的象征。

作品展签也以购物小票的形式进行粘贴,处处体现“在工作”主题。

sDPrafrSC7phQL2dYHRlxiSPjDiEUakphOZUBZSZ.jpg

女性视角

这16位华人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有的以细腻敏感的情绪记录时代中的女性,有的探讨家庭劳动的意义,有的则以超越性别的眼光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它们展示了海外华人女性群体对个体、集体、世界、历史、社会的观察、思考与感受。

正如策展人李贝壳、刘希言所说,今日对女性社会身份的探讨,不仅仅在于平等、赋权,还在于重申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创造力与卓殊。展览以海外女性艺术群体为考察对象,以总结其多样化的艺术工作方式为考察方法,旨在提供一个思考当代海外华人女性在艺术实践中常态与突破的新视角。

在她们看来,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的工作呈现了丰富的面向。她们的作品中既有作为艺术工作者和海外移民的普遍性,也有作为女性的独特所在——她们始终审视家庭工作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平衡与转变、更多关注社会发展中女性的潜能与蹊径。同时,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的工作面相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悖离。她们会反复思考家庭工作价值与社会工作价值之间的差异来源,也不断尝试用去性别化的态度来回应时代问题。

有困顿、有焦虑,有挣扎、有不解,但没有放弃和失语。

“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卓尔不群的生命力正在于,在种种切身的感受与实践中,她们仍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甚至是思辨的态度,来解读矛盾、解答问题和解释自我。这种努力既来源于女性工作中敏感、纤细、繁杂却又具备滴水穿石力量的历史积淀使然,又映射了海外华人女性在社会参与文化建构中不断发挥作用的当下现实。 ”

3bEX1IqPISno5gmhP3Fm94pSYSaF3EF4GcruVD82.jpg

艺术新话题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近些年一直关注海外华人艺术家群体,2018年策划了“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览以社会学抽象式的工作方式聚焦于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身份和创作问题。在此次展览中,作为策展总顾问的他,看到了华裔新生代的艺术力量。

“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非常年轻,参展艺术家多为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她们大多不会讲中文,而且具有多重社会身份,艺术家只是她们的第二身份。与上世纪80年代以及更早期的华人移民相比,年轻一代艺术家具有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观察,思考的问题更加宽泛和多元。从展览可以看出,她们进行了很多相关工作,她们对于国际文化的关注是本次展览比较显著的特点。关于移民新一代在地工作的当下状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年轻艺术家们如何思考这些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如何看待女性视角和女性艺术这个问题,王璜生表示,每个人的观察都带着他本身的生存痕迹,包括性别、生存背景、文化背景等等:“无需强化,但是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在很多女性艺术家回避性别意识的当下,研究者们从一些微妙的角度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文化和女性表达,会得到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收获。”

作为“文化中国”系列活动之一,“全球华人艺术展”系列展览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自2020年起,“全球华人艺术展”正式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每年一届,是何香凝美术馆重点学术项目之一。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表示,何香凝先生是集政治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以先生名字命名的何香凝美术馆,也肩负着促进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的责任与使命,一直保持着对海外华人艺术的重视和关注。全球华人艺术展”以海外优秀华人艺术家为邀请对象,将在团结凝聚海外侨社文化界代表人士、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通持续发力。


16位华人女性的艺术实践

 本次展览通过三个版块呈现:第一版块“记忆/迁移”,聚焦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处理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工作,包括遗产与传承、移民与迁徙、饮食与文化等主题;第二版块“日常/非常”,关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如何在家庭日常与艺术实践之间完成身份转换与身份突破;第三版块“契机/转机”,展示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对社会发展、科技未来等宏观话题的诗意想象与缜密沉思。

 “记忆/迁移”以生于深圳、现居美国的艺术家刘北立创作的、系着缝衣针的千条红线作品《惑/归(深圳)》作为开端,牵引着观看者的目光与思绪一同进入海外华人的记忆之旅。她们的“工作”是在挖掘和整理历史,同时也是在重新编织和书写历史。

YyFLmEZCJySXig7xF4JMMw0ghGBzfVlG0rdG2Kmk.jpg

刘北立作品《惑》,缝纫针线既是女性传统工作身份的象征物之一。

刘北立(美国)是一位综合媒体艺术家,以时间及过程为本质的装置艺术注研于文化的特性与重叠、瞬时或持久、冲突及融合。 在《惑》这个系列的作品中,她描绘了中国传说中自出生起就把恋人们的脚踝捆绑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红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根线把他们拉得越来越近,直到他们克服隔阂找到彼此。

1cTwzQ4csqPYdXO1ETYKWAsAs4ID2Rdw7evBf8jr.jpg

关庄作品《人类世场景》,极其大型的墙面摄影全景图将伦敦消失不见的建筑图像与从城市中收集来的当代物品结合在一起。

SPlyZzmEjknX8ujcIrLWviCS7ZZEYbiqgq9m0HSK.jpg

靳华作品《邓迪》,把人类和自然同时当成主角,回忆他们在Dundee共同经历过的过去。

关庄的《人类世场景》和靳华的《邓迪》两组摄影作品,以人类学考察作为工作方法,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土地的角度出发,通过切片式的观察,反思迁徙与故土、地景与人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关庄(英国)目前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围绕“想像性旅行”这一概念攻读博士学位,艺术创作围绕着延展性和象征性的摄影实践概念展开;靳华(加拿大)是一位摄影艺术家,她从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寻找灵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思考和反思。

WTHztjVNzq2EXzjSb9hoZRGGleAQXwFNE5lML0YJ.jpg

张亦飞作品《传统建筑和未来愿景》,在展厅中再造了一个海外中国传统建筑模型

张亦飞(加拿大)是一位建筑师,她在艺术创作中试图通过东方的视角来挑战西方对记忆和遗产的理解。 作品《传统建筑和未来愿景》尝试以多伦多一处中国城的建筑遗产为出发点,用艺术和技术创造一个平台,让公众和社区参与到对这处建筑未来的设想当中。

8dUFHVkoaRxYF0BwcKRTIYkYW3r3McCouXUGUFCZ.png

毛羽丽(英国)是一位跨文化学者,在英国出生,目前在英国伦敦工作和生活。祖辈移民海外后以经营餐厅为业,少年时代的她,当朋友去舞厅时,只能在餐厅柜台后工作;为了让她能够明白顾客所下的订单,大人们教会她一些基本的中文,这也成为了她至今为止认识的所有中文。儿时和少年时代的回忆,成为毛羽丽艺术创作的源泉。作品《微笑服务》和《我识得的全部中文》由此而产生。基于作为海外华侨的家庭经历,她希望从个人角度去讲一个故事,对自己的身份问题进行探讨。

chNd3IRlkCor2aNy72RNS8uoArZmz7TdrEkVdf1z.jpg

从二楼空间向下看郭钰铃作品《中餐美式烹饪》

郭钰铃(美国)长期为散居在美国的亚裔同胞创造作品。此次展出的《中餐美式烹饪》是一系列印刷拼贴作品,关注北美烹饪文化的一个特定部分:20世纪下半叶为西方读者印制的中餐烹饪书。

郭钰铃和毛羽丽对中国饮食与中餐外卖的演绎,是较为典型的中国移民生活的集体记忆。她们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手段将各自的家庭史、社区史转化为可共享的共同遗产。

 “日常/非常”通过考察女性艺术家在家庭劳动与社会实践中的角色转换,来讨论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生产价值与生产创造。她们的“工作”,有着剧烈的对撞与差异,也有着非凡的优美与细腻。

n0njGNf8bXfSONTRBpQQKwgfgFxspBZvANvFicrq.jpg

s8ajYHA4Gs1E5SBAOh56UdTlRPb7ksS7MehOHdTa.jpg

上图为常羽辰在家制作的围裙,下图为常雨辰进行的劳动价值换算

常羽辰(美国/中国)是一位关注日常诗意、记忆、女性坚韧的生命力的艺术家。《使用价值》是她在2016年成立的具有试验意味的品牌,目前发布了三个系列:背包,围裙和面纱,这次展出围裙系列。她相信艺术不只存在于美术馆或画廊,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并用社会经济的普遍标准去衡量艺术家的劳动。

7nKKBO4h26DTf1IstBouvFFGFvr6n7guzbh3OlSo.jpg

观众穿行在《天际一线》中。通道宽度仅容1人,观众需排队通过。

马文(美国/中国)是一位视觉艺术家,曾担任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成员、视觉特效艺术设计主任。装置作品《天际一线》将美术馆通道的功能转化为艺术体验。通道两侧的黑白软雕塑对立而生,紧凑的空间内,抽象的植物努力向上、逐光而行,“即将触碰”营造出极大的张力。

CtX3Wi1EB7lWWqBp1oKp4hzNZ3D1qd97wdersc8y.jpg

董春华作品《中途相遇》

董春华(加拿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身份”,常将身体作为激活有关性别、身份和移民的问题的载体。作品《中途相遇》通过虚拟现实探讨了她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将栩栩如生的童年回忆带入到了VR空间当中,反思了目前所处的令人不安的境况:不确定性、彼此隔离、被拘囿于自己的内在世界所带来的挫败感。

qxgoXWOPXlEk6u9nlJ6m0ooeRwMCeeW4boTx0FjO.jpg

观众在刘多妮作品前观看

刘多妮(德国/中国)是一位音乐家和行为艺术家。她的作品常通过作曲、表演、行为、演讲等形式来探讨艺术的边界。 鉴于她在国外经常被问到‘吗麻马骂’有什么不同的经历,她在作品《十时,适十狮适市》中通过乐器来模仿人声说中文,演奏中文的声调。刘多妮还通过‘当代艺术进社区’的形式,来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契机/转机”从当下人类面临的新情况出发,在忖量科技发展、语言同化带来种种变革契机的同时,面向未来展开想象。她们的“工作”基于严谨的、科学的计算,同时也被想象与诗意所环抱。

王凝慧(加拿大/美国/中国)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她结合科学、技术、神话和精神的视角,洞察物质能够如何体现存在的本质。在展出的四件作品中,她利用敏感植物、苔藓、化石、陨石、金属、水蒸气、热、风、蜂蜡和其他可变质物质,作品探索了雕塑形式的物质意识。

3LeXBn4ScNi1JTp0gW9dg5QyiJaCdfPlf3WH5Fbc.jpg

kXvYTmMSuWkiweVjYCtpNk6bDQOftLbOy2l29Iui.jpg

张潇月作品《烟火》。手套上留下了参与者传递火焰时留下的痕迹。

张潇月(德国/中国)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她的作品由跨文化、跨媒介展开,尝试以“人类观察员”的身份对人类共同命运探寻、思考。 《生命线》是她2014年开始持续至今的一个长期项目,受掌心的生命线启发,张潇月尝试用水、火、灰尘、光线、触觉等方式改变空间,追寻意义。在这次展览中展示的是 2018年的部分,表演者传递着掌心的火焰,直至熄灭,她将其名为《烟火》。

zwmjiBPQax05rmIdd9TW5d8g6ANhyVTBuBJGwXbs.jpg

JRy4Ev8iyIF4ORuqcaZ7RnjB1Jhvh9FMtxCUIZRQ.jpg

沈采作品《毫无例外》

沈采(中国/美国)是一位赛博格艺术家和跨学科艺术家。她在作品《毫无例外》中反思疫情带来的社会新现实。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始网络授课和线上会议。引发沈采思考的是,在一次次的通过电脑显示器、手机屏幕与他人进行间接的视线接触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看到的‘他或她’是否是真实的‘他或她’?”

bofq5XqoouCu7cbic6gqnpV1LVDpeiHla4MfulKZ.png

王美佳作品《灰黑色面纱-身份0.0》,影像中行为动作视角的转变非常惊艳。

王美佳(美国/中国)是一位视觉艺术家、设计师。她用实验影像来讨论身体、意识和潜意识。作品《灰黑色面纱-身份0.0》将匪夷所思的切面重组,运用数字技术,通过光影和抽象元素的闪现与折射,缔造出一个超越一般经验的时空体验。

ngB6f0oQThz6SQoxnT83Wp7zUBANl4pc5j1CDqVq.jpg

《轻盈》在三屏间移动,追踪着运动员各种准备工作及不同动力中的细微差别与相同之处。

骆佩珊(英国)是一位艺术家和作家,艺术实践范围包括动态影像、装置、声音、表演和文本。她的作品《轻盈》聚焦于撑杆跳这一运动项目,将其视作人类尝试抵抗地心引力、向上去够、腾空而起的欲望。作品追踪拍摄长达18个月,考察了这一复杂事件的节奏与心理学。

bn8OU4ZAKthiA4aClN9a2wud3NtMumxEfxXjYTaL.jpg

李韵霆作品《第二语言》借鉴了艺术家本人演奏巴洛克钢琴音乐的经验,是一个聆听、解读和阐释的重叠过程。

李韵霆(加拿大/奥地利)目前在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艺术创作通过美学进行哲学探究。作品《第二语言》以一种科幻故事的方式开始:在未来,我们都将学习第二语言,语种随机分配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工作坊,艺术家邀请其他人一起想象和推测未来。

在全球疫情期间,艺术家、策展团队、美术馆通过线上合作等形式促成了展览的实施,既回应“在工作”的展览主题,亦展现了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新的工作方式。

展览将持续至3月27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nAFTdbXbZwMasjapDmrqswVxaIL5h04NKVQyAHQh.png

名称: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主办:何香凝美术馆

日期:2022年1月22日—3月27日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4-8展厅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