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画廊系列|何顿画廊主理人邹一智:创立画廊的初衷很“自私”
2022-03-23 15:40:08 李家丽
【编者按】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兴的当代画廊在北上广深创立,并逐渐呈现出较之传统画廊运作形式更为多元的艺术活动样态,悄然成为画廊行业的新生力量。为此,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面向2018年至今成立的画廊,发起“新画廊系列”,去发现、记录更加鲜活的画廊业态。这些新画廊有哪些?其发展背景、成长动因、运营模式是什么?又如何将自我的资源背景与艺术作品结合,产生效益?
文|李家丽
毗邻网红街区襄阳南路的何顿画廊,安静得有点不合时宜。
由于地图上无法搜索到画廊的具体位置,方位嗅觉不太灵敏的观众,大多需要致电主理人邹一智,在她的引领下转入弄堂,才能看到花草掩映之间,不大的门右侧挂着小小的招牌,上书“何顿画廊”。
弄堂里的何顿画廊
何顿画廊(Hüten Gallery)中的Hüten,在德文里是守护的意思。于邹一智而言,这里是属于自己的一片干净、纯粹的小天地,也是她不断找到、确认和拥有自己的重要场域。
“做画廊的初衷很‘自私’”
单从履历上说,邹一智算得上是一个“斜杠青年”。读完服装设计的本科后,又读了艺术,之后又修了与前两者完全没有联系的MBA。如今的邹一智一边主理何顿画廊,一边为商业客户提供更具原创竞争力的管理咨询服务。
一智笑称MBA的学位并没有让自己“轻松赚上一个亿”,但她很感激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是扭转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全面地看问题,这就足够了。因为我一直害怕自己变成那种偏执的老人,然后被时代淘汰”。
何顿画廊内部
创办何顿画廊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在这里,她可以将日常的阅读和学术思考付诸实践;同时,又可以在与各方合作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让自己消除惰性,在批判中不断前行。“我很喜欢批判机制,因为自己思维上有惰性,很多时候无法批判自己。而且我更多的是聆听者,也没那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很喜欢何顿画廊能够创造这样的机会,把大家的声音/意见都汇聚起来,让我拥有更多维的视角”。
因此可以说,何顿画廊是邹一智十分私人的精神天地,是她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创办何顿画廊其实是出于很自私的想法”。
何顿画廊内部
很少有人知道,在创办何顿画廊之前,邹一智是一位艺术家。但与大多数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机构展示/收藏不同,她很反感自己的作品在白盒子空间展陈。她直言那样会有点脱光了被人观看的感觉。她理想的空间应该当是流动的,自然的叙述,平白的语言,观者和艺术家处于平等的位置。
于是在2019年,来上海出差的邹一智在偶然之间,看到乌鲁木齐中路和复兴路交叉口的一家只有6平米左右的空间后,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小的面积也可以作为空间存在”。于是,在这一年,邹一智很快在复兴中路的一栋老房内,找到了一个小空间,开始了自己的画廊生涯。
2019-2022:三个片段
由于第一个空间面积太小,策划无法施展。此时正好有两个朋友想在市中心设立办公室,于是三人一拍即合,于2020年11月,在吴兴路的一栋公寓里合租了一层。
“在做什么 要做什么”展览海报
2021年1月27日,唐乾胜个展“在做什么 要做什么”在吴兴路250号开幕了。这是一场通过社交平台进行的线上项目,参与者通过社交媒体向艺术家发送署名及电子邮件,艺术家将标语“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及参与者署名写于新的橙子上,拍摄正反两张图像,艺术家通过电子邮件将两张图片发给该参与者。项目中,每一组图像对应着一颗具体的橙子,由艺术家的劳动生产而成,文本视参与者母语而定。
刘柏含个展展览现场
2021年4月5日,“刘柏含”个展开展了,展览围绕艺术家的三件交互艺术作品展开关于女性主义、生育选择与未来科技的探索。期间还举办了三场艺术家线上对谈,刘柏含与三位女性艺术家就女性主义、科技与艺术、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现状等话题进行讨论。
第二个展览刚刚做到一半,邹一智就被有关部门告知,由于楼层超员,必须立刻搬离。于是在2021年5月,何顿画廊离开了吴兴路。
“程钰涵:府南河公主”展览现场
这一年的6月,邹一智带着何顿画廊,搬到了如今的地址——复兴中路1295弄14号,并在7月11日至8月15日,举办了搬迁之后的首展“程钰涵:府南河公主”。
自此以后,何顿画廊的展览频率便被固定下来——每隔1-2个月举办一次展览,每次展览为期一月。
“双人展:咫尺之外,共处一室”展览现场
2021年8月20日至9月20日,邹一智又紧锣密鼓地举办了“双人展:咫尺之外,共处一室”。9月24日至10月24日,何顿画廊呈现了“群展:疼痛之痛”,展出陈末、陈希、冯吴超、徐思行的作品。这四位无一例外是青年艺术家,其中两位还是本硕在读。疼痛之痛,意为个体因痛苦不能被他人所理解或为自我所疏解而进一步产生的疼痛,试图通过呈现四种对于疼痛的解答与回应,来探讨个体与他者间理解的可能性。
“美国困惑”展览现场
2021年12月3日,何顿画廊又举办了林伟杰的个展“美国困惑”。“美国困惑”的完整系列是由林伟杰历时两年半创作而成的,其中包含300余张照片、20余⾸诗歌、以及5万字的采访,以“物化”现象为出发点,对性、爱、身份与美国社会关系的探讨,并囊括了美国边缘⼈群的生活现状、LGBTQI人群的⽣活与性习性、美国本土人们对于社会、平等、种族主义、与爱的看法与思考。
“希拉里·约翰逊个展:我们的水域”展览现场
时间来到2022年,2月11日至3月13日,“希拉里·约翰逊个展:我们的水域”被呈现。这是一个全球摄影项目,由浸在水中的人的黑白肖像组成。每个参与者都经历了一个被引导的向水投降的过程,通过对最深的创伤的深刻治疗来实现自我。
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何顿画廊呈现的艺术家及展览具有一些共通点:青年艺术家,尤其是90后艺术家占主体,且大多具有跨文化的教育背景;艺术家及作品均关注生命感受,关注日常与人性;作品姿态平等,视角广阔,对人世间充满悲悯关照,毫无倨傲之气。
“何顿画廊是独立而纯粹的”
邹一智不希望何顿画廊变成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因此,不断地摸索之后,在传统画廊运营模式之外,她决定作出新的尝试,旨在维护何顿画廊自身的独立与纯粹。在一智看来,’盈利,不应该单一地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
“疼痛之痛”展览现场
在合作艺术家方面,她直言自己是“感性先行”。在合作之前,她常常会坚持先跟艺术家沟通,如果沟通引发自己对作品的兴趣,她才会去看作品。“所以其实看作品是合作后期的事情了。我觉得艺术家先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世界观,明白ta的心之所向。这是核心,而作品只是外延。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核心”。
由于画廊运营并不依赖作品的销售,因此,何顿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十分野生——双方合作的开展往往建立在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这使得邹一智和艺术家的关系突破合作的时效性,且并不拘泥于严肃的沟通和对谈,而成为趋于日常的相处模式。
“无论是展览方向还是未来发展,何顿画廊都不会替艺术家做决定,而只是提供一些条件/讯息,供艺术家选择”。
“疼痛之痛”展览现场
在展览的策划上,何顿画廊也延续了这种野生、细腻而丰满的内核。不同于就某些议题不断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何顿画廊更放大情绪的作用。展厅门口有一个小小的房间,角落里一张圆桌上常年点着竹调的香薰,让展厅充满清新而松弛的趣味。而不大的展厅内,又时常被隔成几个小空间,流连之间颇有中国园林以小见大的智慧。没有激烈对抗的策展,没有强迫观看的意味,所有的尖锐和激烈都被包裹在平实的叙述之中,使得何顿画廊呈现出如同山川之水般的调性。
也正是基于这份共情和调性,邹一智和艺术家都十分小心地经营着展览。以学术性最为基点,以艺术家先导的方式,何顿画廊展开着自己的展览实践。“我相信对艺术家来说,何顿画廊的展览/项目不会从生命中轻易流走,觉得做过就算了之类的。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里程碑,我希望何顿画廊成为艺术家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何顿画廊的使命”。
“程钰涵:府南河公主”展览海报
何顿画廊并不接受观众的突然到访,在参观上它采取的是预约制。邹一智说这是因为毗邻襄阳南路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要保持画廊的低调运作以及观众的观展有效性。这一切让何顿画廊带有非常鲜明的邹一智的个人色彩——松弛、细腻、共情能力很强,以未被定义的人性为核心,以内观的方式展现关于心灵思考的不同侧面,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裹锐利的思考。
因此,比起传统画廊,何顿画廊更像是一个以艺术为媒介的磁场,吸引着趣味相投的朋友坐下来,非常放松地聊一聊。邹一智说,她在何顿画廊播下一颗种子:
“虽然你不知道它最终会开什么花,但好好地种它就好了”。
何顿画廊最新展览“无法让你消失”海报
【后记】时至今日,何顿画廊带给邹一智许多收获。从一开始的摸索中前进,到后来视野与规划渐渐清晰,何顿画廊走过了将近3年的时间。邹一智很喜欢如今的状态,她说这让她感觉很踏实,也很舒服。
在访谈的时候,她说了这么一番话:“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是变态或异类,都没关系,因为总会有和你看法相似的人。”
也许,何顿画廊所呵护的并不只是邹一智,也包括不被世俗容纳的那些所谓异常。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